2034全面開戰,台灣人究竟讀了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鑑於中美軍力的長期消長、兩岸關係的每況愈下,近期有不少台海「預測」問世。
首先,是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於10月26日發表的「毒蛙戰略」(the Poison Frog Strategy),內容是以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為藍本,模擬解放軍於2025年攻佔東沙島的過程。智庫最後建議,比起在台駐軍,美國不如設法將台灣外島打造成解放軍難以拿下的「毒蛙」,反更能嚇阻北京行動。
11月3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21年中國軍力報告,內容針對台海安全情勢、北京軍事布局提出預測。報告指出,解放軍或將在2027年「以武逼統」,行動選項包括大規模兩棲登陸、奪取台灣外島、長期空中和海上封鎖、通過解放軍特種部隊或駭客攻擊台灣基礎設施等。報告同時預測,解放軍會極力防範美國介入兩岸衝突,以免日久生變。如若真有第三方介入,其恐會訴諸網攻、太空或核子行動來解決。
11月5日,英媒路透社(Reuters)發表題為《台灣之戰》(T-DAY: The Battle for Taiwan)的特別報道,採訪來自台美日及澳洲的近12名軍事戰略學者,以及15名現任、前任軍官,並援引軍事專業期刊文章及官方出版物,提出中國可能升高台海衝突的6種想定狀況(scenario),從封鎖馬祖、入侵金門、通關限制、全面封鎖、飛彈攻擊,到全面侵台。與此同時,解放軍也攻擊美國駐日基地,以癱瘓美日行動;如此行動引發了骨牌效應,美日澳等國為此出兵協防,於台海攔截解放軍軍艦,一場東亞大戰就此爆發。
上述內容,或隱晦提出政策建議,或強調過程的故事性,皆在一定程度上點燃台灣輿情。近日,又有一特別預測,在台灣輿論場橫空出世,引發了不少討論。
如果中美開戰
10月27日,軍事小說《2034全面開戰》(2034: A Novel of the Next World War)在台出版,並自發行起一路匯聚網路、媒體聲量,不少網民更將其與1994年的暢銷書《一九九五閏八月:中共武力犯台世紀大預言》相提,就連《少康戰情室》等政論節目也多有討論。如此現象,自是對兩岸緊張的時事呼應,也與作者的「特殊身分」息息相關。
《2034全面開戰》由史塔萊迪(James Stavridis)、阿克曼(Elliot Ackerman)兩人合著,前者為退役美國海軍四星上將,服役30餘年,也是第一位獲選出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的海軍軍官;後者則為美國前海軍陸戰隊員,曾於伊拉克與阿富汗服役,獲頒銀星勳章、銅星勳章和紫心勳章,現為專欄作家。
如此背景,自會吸引不少對「軍事內幕」感興趣的讀者,出版商「野人文化」更是大打「內有美國國家機密」、「可能不是虛構小說」,將此書宣傳為「來自北約統帥的中美預言」,成功吸引不少媒體報道。
然若翻閱此書,便能發現「野人文化」的譁眾取寵。全書情節大抵如下:2034年,正於南海行使「航行自由」的美軍艦隊遭遇解放軍電子戰,陷入了相互失聯的「聾啞狀態」,解放軍趁機擊沉2艘美軍驅逐艦,消滅前來支援的航母戰鬥群,導致上千名美國軍人死亡;與此同時,與中國結盟的伊朗擄獲一架美國F-35,並以飛行員為人質要脅華盛頓,俄羅斯也暗自與中國合作,攻擊美國電纜,導致美國50%的互聯網服務中斷,陷入全國停電的慌亂狀態。
見此境況,「強悍的美國女總統」授權對中國使用戰術核武,並在解放軍攻入台灣後,正式下令核攻擊中國湛江港;作為回應,中國也將艦隊開往太平洋沿岸,並用戰術核武襲擊聖地牙哥,核戰爭正式爆發。在此期間,俄羅斯趁亂入侵波蘭、伊朗釋放人質,美國也派員前往印度進行危機磋商。
最後在一系列戰略誤判下,各方敵意持續升高,美國下令對上海等人口超過3,200萬的中國大城進行核打擊。然而有意終結戰爭的印度「半途殺出」,派遣戰機攔截美國機隊,卻終究功敗垂成:一架漏網之魚成功飛向上海,並以自殺式攻擊引爆核武,導致3,000萬中國人喪生,上海則成為「放射性廢土」。
後在印度鍥而不捨奔走下,戰火終因「新德里和平協議」畫下句點,聯合國總部也搬到孟買,北京處決了引發南海危機的將領,第三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台灣讀者的神奇詮釋
綜上所述,此書涵納了不少時事議題,包括中美博弈白熱化、中國日新月異的電子戰技術、中伊簽署25年合作協議、東歐再起的「俄羅斯恐懼」、台海兵凶戰危等。
雖說書中冷戰意識形態框架依舊鮮明,例如將軍事躁進的印度設定為「和平英雄」、把解放軍定調成世界大戰挑起方、認為伊朗與俄羅斯必然協助中國等,此書仍有一處與湯姆·克蘭西(Thomas Leo Clancy Jr.)的強硬右翼風不同,那便是強調「兩強避戰勝過開戰」。此亦為「野人文化」避而不談、台灣讀者也普遍未能察覺的核心要旨。
綜觀全書,兩位作者看似聚焦描繪戰場過招、軍火展示,壯觀場景酣暢淋漓;實則更多是用誇張的傷亡、遺憾的戰意升級、難以挽回的核輻射結局,隱喻內心真實憂慮:如若中美兩強缺乏事前協調管道、戰略溝通機制,衝突將在誤判下螺旋升高,最終恐會引發全球浩劫,同時摧毀兩強基業。
故事中一位印度官員在戰後如此批評:「美國的狂妄終於戰勝了偉大。你揮霍了血與財寶,究竟是為了什麼?南海航行自由?台灣的主權?對你們與北京來說,世界還不夠大嗎?也許你會贏得這場戰爭。但贏是為了什麼?像二戰後的英國一樣,迎來帝國瓦解、社會倒退嗎?」如此話語,雖不到「棄台論」程度,卻意在暗示,美國若為南海、台灣等印太事務與中國決戰,無異於自毀前程。
換言之,此書看似論戰,實則倡議避戰。然而「野人文化」的宣傳「毫不意外」集中在以下幾點:「你看過國外哪一本小說提到台灣那麼多次嗎」、「台灣主權問題成為小說中第三次世界大戰開端之一」、「結合當今地緣政治與國安機密,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與網路,打一場未來戰爭」。前二者瞄準了台灣一碰就高潮的「全球挺台」情結,後者則純粹炫技,意在攻略科技迷與軍事迷荷包;全書最重要的「中美不該為台而戰」,反被有意避談。
而台灣讀者的討論更是滿滿一片荒謬激情。例如親綠名嘴黃益中便表示「國防部剛宣布明年新制教召延長為14天,也有退役將領疾呼恢復徵兵制,甚至連替代役納入教召都有人在討論,這樣的氛圍底下,再看這本小說,我可不敢當他是虛構,而是居安思危的預先警示」,硬將「中美避戰」宗旨扭曲成「台灣備戰也要不落人後」;不少網友更是附和「本來就是要隨時備戰,不用理會外行政客的話」,一副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奔赴戰場的急切。
然對照現實,教召制修改後,並未迎來網友的歡欣鼓舞,反而引爆集體崩潰潮,諸如「疫苗最後打,打仗排第一」等嘲諷比比皆是。台灣社會久耽安逸,人們慣於享受和平的奢侈,品嘗兩岸經濟交流的豐腴紅利,早就遺忘衝突的成本、戰火的無情,軍事成了「門檻極低」的閒聊話題,與明星八卦無異。
歸根結柢,為中美開戰而亢奮,為兵役義務而崩潰,背後都是同一種心態:偏安良久後,不聞世事的夜郎自大。

原文發表於2021/11/10《多維新聞》: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祁賓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繼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提出「毒蛙戰略」(the Poison Frog Strategy),兵推解放軍將在2025年占領東沙後,近期的美國又多了台海「新劇本」。 11月3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21年中國軍力報告,內容針對
綜觀兩岸近來輿論場,「備戰」可謂最熱門關鍵字。 11月1日晚間,中國商務部突發公告,鼓勵各家「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不少民眾因而解讀,北京或許即將啟動武統,才會出台這般隱晦的「緊急動員命令」。即便《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出面解釋,「我沒有看到局勢已箭在弦上
10月28日,蔡英文於美媒《CNN》專訪中證實,確有美軍「在台協訓」。此言一出,收穫了不少島內亢奮,卻也引發兩岸與中美間的政治波瀾:於中美兩大國而言,台海問題再度激化雙方矛盾;對北京來說,美台明目張膽的軍事勾連,雖不至於改變台海格局,卻將招致內部輿情洶湧;於台灣而言,則是將本就低迷的和統可能,踹入
論及對台海議題的關心,除卻兩岸政界、媒體與智庫,美國智庫亦是榜上有名。 2021年9月,台灣駐美代表機構爆發「正名」風波,彼時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便表示,美國政府應停止推動「正名」案,改為聚焦其他更需嚴肅面對的務實議題,包括磋商美台自由貿易協定、支持台灣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
近期的東亞,湧動著不安的地緣風雲。 10月15日,美國「杜威號」飛彈驅逐艦、加拿大「溫尼伯號」巡防艦聯合通過台灣海峽,招致解放軍東部戰區出動海空兵力全程跟監。此次行動,既是9月27日英國「里奇蒙號」巡防艦後,再有外國船艦高調過台海,也是拜登(Joe Biden)任內第九次出動美艦穿過台灣海峽。解放
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起,軍用無人機逐步投入戰場,改寫了近代戰爭型態。此後,伴隨無人遙控、航天科技的日新月異,軍用無人機的偵察底色上,多了一抹打擊的鮮紅,察打一體的機種由此躍升國際市場熱門。 2010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利比亞政局受此亂流牽引,爆發了十數年的血腥內戰,並在後期出現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
繼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提出「毒蛙戰略」(the Poison Frog Strategy),兵推解放軍將在2025年占領東沙後,近期的美國又多了台海「新劇本」。 11月3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21年中國軍力報告,內容針對
綜觀兩岸近來輿論場,「備戰」可謂最熱門關鍵字。 11月1日晚間,中國商務部突發公告,鼓勵各家「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不少民眾因而解讀,北京或許即將啟動武統,才會出台這般隱晦的「緊急動員命令」。即便《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出面解釋,「我沒有看到局勢已箭在弦上
10月28日,蔡英文於美媒《CNN》專訪中證實,確有美軍「在台協訓」。此言一出,收穫了不少島內亢奮,卻也引發兩岸與中美間的政治波瀾:於中美兩大國而言,台海問題再度激化雙方矛盾;對北京來說,美台明目張膽的軍事勾連,雖不至於改變台海格局,卻將招致內部輿情洶湧;於台灣而言,則是將本就低迷的和統可能,踹入
論及對台海議題的關心,除卻兩岸政界、媒體與智庫,美國智庫亦是榜上有名。 2021年9月,台灣駐美代表機構爆發「正名」風波,彼時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便表示,美國政府應停止推動「正名」案,改為聚焦其他更需嚴肅面對的務實議題,包括磋商美台自由貿易協定、支持台灣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
近期的東亞,湧動著不安的地緣風雲。 10月15日,美國「杜威號」飛彈驅逐艦、加拿大「溫尼伯號」巡防艦聯合通過台灣海峽,招致解放軍東部戰區出動海空兵力全程跟監。此次行動,既是9月27日英國「里奇蒙號」巡防艦後,再有外國船艦高調過台海,也是拜登(Joe Biden)任內第九次出動美艦穿過台灣海峽。解放
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起,軍用無人機逐步投入戰場,改寫了近代戰爭型態。此後,伴隨無人遙控、航天科技的日新月異,軍用無人機的偵察底色上,多了一抹打擊的鮮紅,察打一體的機種由此躍升國際市場熱門。 2010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利比亞政局受此亂流牽引,爆發了十數年的血腥內戰,並在後期出現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解放軍於賴清德520就職後開展對臺恫嚇的2024聯合利劍軍演,登上各大國際版面,然而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讓許多人直呼臺灣人神經太大條,甚至有專欄直言中國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做法,有可能直接演轉戰,解放軍可對臺閃電式突襲,讓臺灣在措不及防之下被攻佔,本文便淺談其可行性與戰爭可能前兆。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我知道這一戰可能難免? 至少讓我苛求你一回。 千萬別刻薄我的家人!
在全球經濟越陷低靡下。靠援軍和美國持續增派兵力,台灣就能永保無虞嗎?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戰爭中沒有贏家或輸家,」山下說。「剩下的只是被摧毀的土地和對人民的傷害,就像我們今天在烏克蘭和以色列看到的那樣。需要避免台灣陷入緊急狀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解放軍於賴清德520就職後開展對臺恫嚇的2024聯合利劍軍演,登上各大國際版面,然而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讓許多人直呼臺灣人神經太大條,甚至有專欄直言中國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做法,有可能直接演轉戰,解放軍可對臺閃電式突襲,讓臺灣在措不及防之下被攻佔,本文便淺談其可行性與戰爭可能前兆。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我知道這一戰可能難免? 至少讓我苛求你一回。 千萬別刻薄我的家人!
在全球經濟越陷低靡下。靠援軍和美國持續增派兵力,台灣就能永保無虞嗎?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戰爭中沒有贏家或輸家,」山下說。「剩下的只是被摧毀的土地和對人民的傷害,就像我們今天在烏克蘭和以色列看到的那樣。需要避免台灣陷入緊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