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急性前葡萄膜炎,中藥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發炎」,採用黃芩、黃連、黃柏、青蒿、知母、地骨皮等藥物,並酌入蒼朮、陳皮、甘草,使藥物在腸胃中停留稍久一些。一方面增加腸胃的吸收,一方面也可防止寒涼藥物損傷腸胃的機能。
解剖學上將虹彩炎與睫狀肌炎合稱「前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
一旦患有急性前葡萄膜炎,因為有嚴重的自覺症狀包括畏光、疼痛、發紅、視力減退及流淚等等,病人多半會先行求助西醫眼科,首選藥物就是依發炎程度而給予外點的類固醇。相較於內服全身性使用的類固醇,外點藥物劑量是很低的,中醫介入治療,不用考慮到寒涼藥過度使用以致傷陽的問題(對抗發炎的類固醇,可視為寒涼藥)。此時,中藥的主要目的(君藥)與西藥是一致的 : 「先對抗發炎」。可視發炎程度(ESR、CRP、房水細胞等指標),採用如黃芩、黃連、黃柏、青蒿、知母、地骨皮等藥物,並酌入蒼朮、陳皮、甘草,使藥物在腸胃中停留稍久一些。一方面增加腸胃的吸收,一方面也可防止寒涼藥物損傷腸胃的機能。
若患者已經使用了內服全身性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而發炎的症狀仍舊控制不下來時,中藥的使用,就必須更細膩地調整,一方面苦寒/寒涼藥物要迅速加重,以幫助西藥來抑制發炎,一方面也要少少的加入如乾薑、附子、肉桂等辛熱的藥物,以恢復被傷害的身體機能(中醫所謂的陽氣)。
若眼壓已高(超過20mmHg),必須視況狀用利水藥,如茯苓、澤瀉、車前子、五苓散等。針灸:風池、風府、天柱、完骨,合谷、神門、太衝等,並於大椎、攢竹、絲竹空放血,可快速將眼壓下降,但眼睛四周的穴位先不可針,恐有再增高眼壓之虞。
在中藥介入治療一陣子,發炎程度不再增加時,可慢慢將類固醇等西藥減量。等完全停用西藥,中藥應繼續服用,直到ESR、CRP、房水細胞均恢復正常後,前葡萄膜炎才算是穩定下來。接下來的治療方向,則是要針對免疫系統做調整,因為許多免疫系統的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AS)、乾癬性關節炎、貝西氏症(Behcet disease,中醫名:狐惑)、Vogt-Koyanagi-Harada氏症候群等,大多伴有急性前葡萄膜炎的症狀,當眼部的症狀穩定後,必須將藥物的治療重心改放在這些病症上。免疫系統的治療多數需要長期服用中藥,一方面穩定病情,一方面也可避免前葡萄膜炎再次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