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虹彩炎?

什麼是虹彩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虹彩炎是葡萄膜炎(眼睛內部組織發炎),這是一種虹膜組織(瞳孔)及睫狀體發炎的疾病,它位於眼球的前部,因此也叫做「前葡萄膜炎」。

臨床上虹彩炎的症狀包括紅腫、畏光、流淚、疼痛、視力模糊及可能有飛蚊等症狀

由於虹彩炎因為與「結膜炎」病情非常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誤診,目前一般所謂的「紅眼症」大都指的是「流行性結膜炎」,而大部分的流行性結膜炎在兩週內都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如果紅眼的症狀在兩週內反而有惡化的現象時,就有可能是虹彩炎而非結膜炎了。

與一般傳染性結膜炎不同的是虹彩炎病人一般「不會」有黃色的分泌物產生。

少數人可能會雙眼發作,但基本上虹彩炎不會傳染的疾病。


虹彩炎的成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至今仍不清楚,病人常合併有「自體免疫系統」的問題,常見如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

虹彩炎是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當身體過於勞累,容易發作。

可能導致2種結果:

其中1種是脫落細胞太厚,造成房水塞住,出現「青光眼」症狀

另1種則是發炎太厲害,瞳孔睜不開,產生沾黏現象,容易導致「白內障(後面有補充),這也是常見虹彩炎的後遺症。


補充:

何謂白內障?

在眼球內面,瞳孔之後,有個構造稱為水晶體,正常時它是透亮的,能調節使光線集中在視網膜上,正如照像機的鏡頭能集中光線在軟片上是一樣的。如果水晶體變為混濁時,光線無法完全透過,引起視覺模糊,此種混濁的水晶體即稱為白內障。目前尚無藥物、眼藥、注射劑或其他非手術方式可以治療或預防。

雖然有時市面上出售有白內障眼藥液或內服藥片等製劑,其作用充其量只能延緩白內障之進行。




容易得虹彩炎的族群:

1.20至40歲的青壯年男性

2.糖尿病

3.免疫力較脆弱,容易產生病毒感染者,如眼周曾感染過單純疱疹、帶狀疱疹的患者

4.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及貝西氏症等


虹彩炎治療

由於虹彩炎是免疫系統發生問題所產生的疾病,

因此在治療上主要以「類固醇」來治療,

有時候會合併使用「散瞳劑或降眼壓」的藥水。


大部分的虹彩炎屬於急性發作

因此在使用藥物治療後大多可獲得改善或緩解。

對於病情嚴重致使前房產生類似蓄膿現象或是瞳孔嚴重沾黏的病人,

可以考慮於瞳孔周邊的結膜下注射強效但作用時間短之「類固醇」

幫助發炎情況快速消解以及減少後遺症的產生。


少數病人會發生黃斑部水腫及視神經水腫的情形,

遇到這種情形只用局部的治療效果通常不好,

這時可以併用「口服類固醇」來加速水腫的消退。


此外虹彩炎的病人常因發炎而使睫狀肌痙攣疼痛,

這時給予「睫狀肌鬆弛劑」

可以舒緩眼球的疼痛並且可以放大瞳孔讓瞳孔較不易沾黏。



臉書:林沛勳中醫師

Ig: linpei2022


#林沛勳中醫師

#凱璿中醫

#凱璿中醫診所

#鳳山凱璿中醫

#鳳山凱璿中醫診所

#虹彩炎

#紅斑性狼瘡患者

#僵直性脊椎炎

#乾燥症

avatar-img
林沛勳中醫師的沙龍
233會員
343內容數
中醫師衛教、疾病治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眼袋是一種由脂肪所構成的常見肌膚現象,由於眼眶筋膜「鬆弛」導致眼窩「脂肪鬆脫」,在眼周下方產生眼袋。
先天散光兒童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
溼氣重症狀: 頭常覺得重重的,老是覺得昏昏沉沉的 身體痠痛、無力 全身乏力,提不起勁 水腫,主要在肚子、大腿、小腿 易胖體質 西醫健康檢查發現有脂肪肝或高血脂問題 一直想睡,睡很多卻還是睡不飽 口水多、痰多 腸胃消化差,肚子容易脹、打嗝、放屁 大便軟,容易粘馬桶 皮膚濕疹
皮膚癢、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香港腳的病人、頭暈、頭痛、疲勞、身體痠痛等症狀容易加劇。
分為兩種型態: 1.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缺血。 2.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
#21天挑戰 第一部分:找出我們飲食習慣及迴圈 第二部分: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所帶來的獎勵價值 第三部分:找出更多獎勵行為
眼袋是一種由脂肪所構成的常見肌膚現象,由於眼眶筋膜「鬆弛」導致眼窩「脂肪鬆脫」,在眼周下方產生眼袋。
先天散光兒童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
溼氣重症狀: 頭常覺得重重的,老是覺得昏昏沉沉的 身體痠痛、無力 全身乏力,提不起勁 水腫,主要在肚子、大腿、小腿 易胖體質 西醫健康檢查發現有脂肪肝或高血脂問題 一直想睡,睡很多卻還是睡不飽 口水多、痰多 腸胃消化差,肚子容易脹、打嗝、放屁 大便軟,容易粘馬桶 皮膚濕疹
皮膚癢、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香港腳的病人、頭暈、頭痛、疲勞、身體痠痛等症狀容易加劇。
分為兩種型態: 1.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缺血。 2.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
#21天挑戰 第一部分:找出我們飲食習慣及迴圈 第二部分: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所帶來的獎勵價值 第三部分:找出更多獎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