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語言學習】這才知道,我們早已是雙語使用者

2021/11/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download from BrainyQuote
最近參加一個聚會時,大家聊到語言不禁話匣子大開,懂點德文的朋友開始跟同桌德國人討論「語法性別」的概念,後來因為德國人自己也解釋不來為何在德文中「桌子」屬於陽性(der),另一位女性意識強烈的友人還作勢憤慨說到:「不管,我家的桌子通通都得屬於陰性(die)。」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實我並不完全理解所有對話內容,有時也還是不知道大家在笑什麼?但是比起第一年參加聚會時的如坐針氈,現在倒是比較可以泰然自若的赴約。聽不懂就聳肩、皺眉或搖頭,自然會有人解釋;不知道大家笑什麼,那就多喝幾口蘇打水、多吃幾塊蛋糕,或是禮貌性微笑就好。
不諱言,美國以英語為主的文化語境,確實讓人在面對語言障礙(language barrier)時充滿挫敗感。然而當相處的人越多,就越能意識到一個明顯事實——早在學習英語之前,我們可能已經是一位雙語使用者!很多當地友人因為只說英文,在知道除了華語之外,大部分台灣人可能還說台語或客語時,都相當驚訝。而我也在他們一次次的反饋中深化自我認同,面對語言壁壘時亦多了點自信。
Photo by Sydney Rae on Unsplash
M大學主修中文,不過她其實在高中就選修中文作為第二外語(美國僅少數高中有提供中文課程,大部分學校僅提供西班牙文和法文課程)。但當我說:「嘿,那我們來練習吧!」她卻摀著臉猛搖頭說:「噢不~我很久沒說了,都忘了差不多了,我們說英文吧!」我笑了笑,看到剛踏上這塊土地的自己,那個希望別人千萬別來攀談,緊張到腋下冒汗的自己。
D是一位電腦設備操作的講師,在某次對話中,他說:「每次遇到你們這種國外來的雙語使用者,或多語使用者,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像白癡!」聽完不禁訝異,因為自己才是能力需要加強的那個人。但他的自白確實使我重新看待自己所具備的,而非專注於所缺乏的。
Learning never exhausts the mind.--Leonardo da Vinci
其實,學習任何語言都是一樣的,再怎麼努力也很難在短時間達到母語者的程度,因為精通一門語言不僅需要經驗的累積還需要長時間的習慣養成。好比說當地人在對話中常使用的俚語,有時根本毫無邏輯和文法可言,更不用說不同地區還有腔調、發音與用字習慣的差異!
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認知到,語言學習除了目標導向(上多少課、背多少單字、考多少分⋯⋯),心態的調整其實更為重要。當學習不再只是為了生存,活著反而是為了學習時,整件事便開始趣味盎然了起來。而我也終於能體會何謂「學習永遠也不會使心靈枯竭」的含義了!

63會員
126內容數
美國生活去,任何「第一次」都是印記,都很珍貴。 那些忐忑的、興奮的、不安的、新鮮的、大開眼界的, 還是需要留下那麼一筆紀錄的,是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