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人步入30代後的語言學習-初衷篇]

2023/07/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一直非常認同這句話,不過我似乎是個不太有文化的人,英文能力的巔峰就停在18歲了(笑),社會科也一直是投入時間最多但分數最低的科目,在成年以前,我就天真單純的以為人類只是個稍微複雜一點的生物罷了。

但在30歲後,開拓了一些新的世界,因為疫情還有區域的緊張情勢,讓我重新思考人生,覺得應該從平時就做好準備,以因應哪天可能得離開舒適圈的狀況,降低得一切重新來過的風險。

終於定下心來,認真執行喊了很多年的日文學習任務,也在這過程中認識很多來自亞洲其他地方的朋友,其中一半的朋友母語並不是華語,我們聊天經常摻雜著各種語言,然後開玩笑說,萬一哪天見面了,可能得面對面打字溝通(笑)

最近新冠病毒減弱,邊境重新開放,有不少來自海外的朋友前來台灣旅遊,前陣子和一位馬來西亞的朋友吃飯,是位英文母語者,沒上過華語學校,在見面前一直在想,我等下要講你好還是hello還是こんにちは…

還好對方的華語講得非常流利,但也同時讓我很震驚,她不只是華語流利,也會福建話、廣東話和日文。

把握了機會,我問她:感覺東南亞國家的人很多都能掌握多種語言,這是怎麼辦到的?
她說:像在馬來西亞有很多族群的人嘛,所以比如你去買飲料,你會不曉得店員的主要語言是什麼,那就先用英文啦,久了就覺得很自然,我們在跟別的國家的人交流,都會習慣以對方的母語為主。

積極擁抱多元文化,自然能擁抱多種語言。

這是我從她身上看到的最佳驗證,我覺得很難的事情,對她而言是稀鬆平常而且理所當然的事。

從30多歲開始認真學日文,目前可以簡單的溝通和看專業的書籍(讀寫比較好,聽說完全不行),而後,我也多接觸了粵語、荷蘭文及少部分歐洲語言,雖都還稱不上能使用這些語言,但在接觸的過程中也認識到各個語系背後的故事和意義,逐漸去了解其歷史與文化,認識各地的人文和風情,也不像以前那麼排斥語文類的東西。

要馬上改變價值觀很難,行為上的移轉更是緩慢的過程,不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環境的加持,都能促使我們改變。

「樂為世界人」是這個世代也應該具備的價值觀,正如世界語的名稱「Esperanto」,象徵著希望者的意思;擁抱世界,讓我們看見世界的希望。


後記:
1.雖從事人資工作,但到高中都是自然組,自覺天份上也是偏理組多一些,對人情世故只能用科學方法去判斷、佐證,基本上欠缺直覺和敏銳度
2.學無止境,想藉著平台分享自己的歷程,也同時給自己繼續學習下去的動力
3.打算寫成系列文,但不能算很學理的依據,是個人經驗的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湘談所
湘談所
菜鳥博士生|平凡上班族|HR|T&D|Recrui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