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雙鞋子,為什麼其中一雙沒穿幾次就像歷經摧殘,另一雙過了4年天天磨難仍舊完整如初?

兩雙鞋子,為什麼其中一雙沒穿幾次就像歷經摧殘,另一雙過了4年天天磨難仍舊完整如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無意間,看到了鞋櫃上的鞋子本只是想找東西吃,無意間,與我的兩雙鞋子對上了眼,一處細節,竟讓我忘了生理飢餓,待看了10分鐘。

raw-image

突然發現,右腳鞋子的後外側竟然已明顯磨成了一個上斜角,這雙鞋穿著場合頂多只是去樓下便利商店,那種需要便利穿脫的時刻,不過2年的時間,沒幾次的穿著時程,便是這樣耗損了。



raw-image

反觀這雙慢跑鞋,從2017年跟著我,歷經了從一開始單純通勤走路,到成為了一週慢跑至少5次的我,4年來,陪著我,日常裡少不了的捷運手扶梯上下奔波、跑步機上的次次衝擊、偶爾的郊山步道中裡的沙粒泥濘,多少的摩擦中,那後外側竟然還可以這樣的飽滿健康。


raw-image

有比較,就有傷害,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雙慢跑鞋能夠如此強壯,又是什麼因素,讓懶人鞋這麼不堪一擊?

一切,關乎鞋子整體設計

1. 鞋底的設計
回想2017年,這雙慢跑鞋之所以能夠獲得我青睞的原因,其實就是鞋底的設計,這5道刻痕並不單純是為了造型,而是能夠提供一種類似彈簧的作用,壓縮可吸震,卻又能在最後釋放反彈,提供走路所需的反作用力,刻痕還刻意從下往上,由小到大,面積越大壓力越小,讓衝擊力上導,而分散,壓力不只對腳來說降低了許多,同時也降低了使用過程對材質的磨損,也難怪當初官網對它的描述是,漫步於月球。

當我們走路,腳觸碰到地面的瞬間,這瞬間發生在腳跟的後外側,開始急速承受身體一切的負擔,當然,我們腳有一定的活動與柔軟度可以提供吸震作用,但如果鞋子若能協助吸收衝擊力,確實能夠降低身體負擔。

而在最後腳即將離開地面時,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角推著地面,地面回給我們反作用力,使得我們向前,若是走路到可能差異不大,但若論到跑步,那就很有感了。

懶人鞋當然就是平鋪直敘的鞋底設計,規規矩矩的,當然也就有所損耗。

2. 鞋底的材質選用
慢跑鞋的材質選用將抗磨的泡棉,現在的鞋底材質日新月異,堪比科技發展,過往的跑鞋怎麼可能折騰4年,當然,以專業角度來看,後外側的刻痕設計,加上適當的材質,造就了一項新突破。

懶人鞋就是選用一般的不耐磨EVA,畢竟人家本來就不是要強調耐磨,這樣的選擇也無可厚非。

3. 使用者習慣:鞋帶固定、是否穿著合適的鞋子從事合適活動
這就是懶人鞋為什麼一定磨得比較快的原因,沒有良好的固定,難免在走的過程中,鞋子與腳跟無法吻合,而有上下左右滑動的問題,不穩定,在地面不必要的摩擦也就多,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夠穩定的關係,難免就生摩擦。

而右腳又磨得更快,如此反應了使用者走路的時候,兩邊所跨的步長不同,一步踩下的速度與力道、角度皆不同,一切的不對稱,都與上樑不正相關,但上樑的正,背後牽扯太多,今天先專注於鞋子。

曾經有人說過,看一個人理財的方式,就能知道這個人所在意的事,他是什麼樣的人,這是騙不了人的。而鞋子也是一個道理,這雙鞋曾經被媽媽拿去荼毒了半年,看一個人穿過的鞋子,大概也可以看得出他的走路穿鞋習慣、怎麼跨步、腳的傾斜方向、身體肌肉不平衡的位置與程度。

整體來說,鞋子的設計,關乎最大,就像人一樣,用心設計經營自己的人,就能更伴久常在,能夠一起經歷各種風霜雪雨,走過許多人生故事後,依舊精彩。


avatar-img
動作習慣觀察家的沙龍
13會員
24內容數
生活可以過得很平凡,但我不想要平面、乏善可陳,我要我的人生有東西可寫,可東西可想,有故事有感覺。 不想勸人積極向上,善良好心,就讓我們一切用科學、用哲學,練習讓自己思想立體,練習好好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很多事,本就有其界線,界線是我們希望關係中,井然有序,確保各自有適當的距離,有各自的自在。  善良的屋小姐,為人十分客氣,替他人設想,做事說話總是周全體貼,年過七旬,依舊如此。但近她卻有一件人際上的煩心事,困擾著他整夜無法入眠。
第一次的怦怦然,大腦就像快速運轉的數據處理器,在每時每刻,接收了大量的資訊回饋,快速調整,而第二次後,大腦就像開著自動駕駛,如同使在安全、既定道路上前行。
在工作上,遇見的多是退休之人,退休沒有工作的忙碌,少了替兒女的操勞,但他們的生活,被賦予了相當的時間,卻無法擁有出一個有餘裕的生活? 所以餘裕是什麼?在中年時,工作的忙碌,彷彿失去有餘裕的選擇權,到了暮年之際,有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卻難以見到有餘裕的人。
很多事,本就有其界線,界線是我們希望關係中,井然有序,確保各自有適當的距離,有各自的自在。  善良的屋小姐,為人十分客氣,替他人設想,做事說話總是周全體貼,年過七旬,依舊如此。但近她卻有一件人際上的煩心事,困擾著他整夜無法入眠。
第一次的怦怦然,大腦就像快速運轉的數據處理器,在每時每刻,接收了大量的資訊回饋,快速調整,而第二次後,大腦就像開著自動駕駛,如同使在安全、既定道路上前行。
在工作上,遇見的多是退休之人,退休沒有工作的忙碌,少了替兒女的操勞,但他們的生活,被賦予了相當的時間,卻無法擁有出一個有餘裕的生活? 所以餘裕是什麼?在中年時,工作的忙碌,彷彿失去有餘裕的選擇權,到了暮年之際,有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卻難以見到有餘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