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就跨越、打破的遊戲——《跨越大西洋的戀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劇照
𝟭.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本身就像是一場關於「打破」的遊戲:電影開頭便是演員本人直視鏡頭,自述她現實中的舞蹈家身分以及她演出的角色;電影進行到中後段時,另一位演員直接與觀者對話、甚至與攝影師對話;而時不時暴露在觀者面前的攝影機、收音桿、劇組人員,似乎也宣示這部作品並不打算按照傳統的套路走,自帶一綹反電影的傲氣。觀者對電影敘事的認知與界線一直處在變動模糊的狀態,因而使電影本身應有的沈浸幻覺被不斷打破。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劇照
𝟮.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光是片名(Aviva)就足夠有趣,是一道回文,而A與V兩個字符又像是對向的箭頭。而這部電影翻弄的概念,或許可以連結到另一部片《關於艾瑪》。
貫穿兩者的其中一條骨幹:性別或性慾的流動,在《關於艾瑪》中切換的淋漓盡致,讓觀者隨著主角艾瑪打轉,陷入激流之中,無法抽離。《跨越大西洋的戀人》的流動倒不似《關於艾瑪》具有相對明瞭的指向性,像是一種混同的流轉。這個故事只有兩個主角:Aviva與Eden,以及他們其他的自我——兩個主角分別由一男一女兩位演員扮演。有時雙方只有各一位出現,有時則四個演員一起存在,自然地與彼此相處。我覺得男與女兩種性別/性向各據一邊、不斷流移換位的性別動向在《跨越大西洋的戀人》並非核心,而只是個岔枝;性別概念更像一種理所當然的充盈如大氣,像是只漫步就能跨越——本片展演的概念或許(只是或許,我想我也還沒看得太透徹)是更高、更整體性的存在本身,而所有的對換、消長都被包裹在同一個巨大的氣泡之內——當你是遼遠廣闊的海,自然無所謂流動。而重要的是,肯認這一切,包容本來就存在自己之中的不同的我(Self,在電影裡即是具象成兩位主角的各兩個自我)。
Aviva顯然在這樣的變幻之間如魚得水,但另一方面,這卻是Eden的困境。男性形象的Eden隱隱排斥著女性形象的自己,不願承認自己更受陽剛氣質吸引(男Eden看男性朋友的方式、男Eden與男Aviva交歡之時賭氣似地說自己在下面時射不出來、男Eden在還沒與Aviva見面時是醉心於男Aviva文筆、兩人婚禮是由兩人的女性形象進行,而男Eden在婚後派對上顯得憂鬱⋯⋯)。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劇照
𝟯.
而我看《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彷彿瞥見一線神話般浪漫的暈光,出自於柏拉圖《會飲篇》的既視感(暫且不論這樣的連結是否強力或適當、以及這則傳說的寓意或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態度)。那是一則關於「完全的人」的故事:
阿里斯托芬講述了一則傳說,他說:「遠古之前的人類是圓滾滾的,完形如一顆球。有四手四腳、兩張臉、兩副生殖系統。這時人類是十分強壯的,也有高傲的心志,意圖對神發起反動。眾神之王宙斯擔心過於強盛的人類將會威脅到神的地位,於是在人類身上降下懲戒——宙斯用雷電將人類劈分成兩半,從此人類只有一雙手腳、一張臉和一副生殖系統,其身體與心智都不復原本強壯。而人被剖成兩半之後,非常想念遺失的另外一半,想再融合成原本的樣子,於是人將所有心力都放在找尋另外一半上,找到了就緊緊擁抱著,什麼事都不做,直到生命枯竭。若是兩半人有其中一半先死去,剩下的那一半便會動身,再次尋找真正的另外一半。」
不管是一個人分裂成一男一女的兩個我這件事,或是《跨越大西洋的戀人》的Aviva願意越過一整座海洋到陌生的城市,只為了Eden(可能存有)的愛,都令我感到與神話相似的哀愁。Aviva與Eden找到了彼此便緊緊相依,但最終雙方都因為錯誤的愛而枯竭。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劇照
𝟰.
另一條關於電影手法創意的骨幹,是舞蹈。在《關於艾瑪》中,舞蹈場面是用來表示艾瑪的心境變化,而艾瑪本身就是橫跨學院與街頭兩派的舞者與教授兒童肢體語言的老師,因此舞蹈場面相較之下更符合現實邏輯。而由巴席瓦舞團成員演出的《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其舞蹈則是取代語言的、更魔幻的溝通與對話方式。一段婚後派對的舞蹈,剎那間讓我想到觀看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作《交際場(Kontakthof)》的激動。然而隨著電影進行到中後段,舞蹈與電影的語言越發悖離地相互穿插著,甚至打造一個灰綠色的半廢棄空間,以作為舞蹈表現的場域,來展現角色內心世界,與敘事的實景空間切割開來,使我一直在「看電影」與「看舞作」的感受中轉移,越發難以界定這部作品是電影或舞作。其實不太確定這樣我對這樣的感受是持正面或負面態度,不過Bobbi Jene Smith的獨舞實在美極了,這點倒是毋庸置疑的。
𝟱.
(容我省略大部分劇情,畢竟這篇文不是嚴肅的影評,只是閒散地寫下一些片段零碎的感思。)
這場打破的遊戲玩到最後一刻。電影的結局打破時間,讓Aviva與Eden潛入過往,與幼時的自己和解。女Aviva對男Eden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而男Eden,終於和女性的自己牽起了手。擁抱另一個半人之前,必要先擁抱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25內容數
容納電影記憶的館藏有限,必須書寫,以防亡佚。 櫃上的記憶歡迎取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泰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隻死去的雉鳥,橫屍在林蔭夾道的柏油路上。遠方有車輛疾駛而來,我為此感到惶惶不安,深怕車輪將要軋過那隻雉鳥——這是我在觀看《史賓賽》時最初的感受。我害怕若是這隻雉鳥將被輾過,那是否將會成為這部電影的某種預言。
雖然我是高雄人,但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是到了台北唸大學之後才開始看影展,而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高雄電影節。這次在高雄電影節看了一些有趣的作品,想要挑幾部來談談。
《手塚治虫之大都會》脫胎自德國經典科幻默片《大都會》(下稱《Metropolis》)《大都會》誕生於千禧世代的開端,那時剛跨過一個世紀,一切都還懷惴不安。進步繁榮與茫然停滯共存,飛躍與傾頹同時發生(如同片頭劃破鼎沸歡聲的那一響槍)。《大都會》因而像一則警世的預言,卻又像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溫柔期許。
受到高度關注的迪士尼真人化重製電影《時尚惡女:庫伊拉》,在受疫情影響而歷經延檔、撤檔,終於於八月底在臺灣的串流平臺上架。而繼《黑魔女:沉睡魔咒》、《黑魔女2》後,迪士尼再度將焦點放在高人氣的經典反派角色上,講述《101忠狗》系列中反派女魔頭庫伊拉的崛起。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EVA充滿各種神話、宗教、意識流及其他種種的象徵與符號,既陰鬱又晦澀難解,在此之上,或許也能說EVA是個要求觀者必須獨自進行解讀的作品。有太多關於EVA的討論,但沒有任何一種說法可以完美地詮釋整個故事,沒有人能夠真正看懂它。相反的,你看見什麼,那就是什麼。
一隻死去的雉鳥,橫屍在林蔭夾道的柏油路上。遠方有車輛疾駛而來,我為此感到惶惶不安,深怕車輪將要軋過那隻雉鳥——這是我在觀看《史賓賽》時最初的感受。我害怕若是這隻雉鳥將被輾過,那是否將會成為這部電影的某種預言。
雖然我是高雄人,但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是到了台北唸大學之後才開始看影展,而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高雄電影節。這次在高雄電影節看了一些有趣的作品,想要挑幾部來談談。
《手塚治虫之大都會》脫胎自德國經典科幻默片《大都會》(下稱《Metropolis》)《大都會》誕生於千禧世代的開端,那時剛跨過一個世紀,一切都還懷惴不安。進步繁榮與茫然停滯共存,飛躍與傾頹同時發生(如同片頭劃破鼎沸歡聲的那一響槍)。《大都會》因而像一則警世的預言,卻又像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溫柔期許。
受到高度關注的迪士尼真人化重製電影《時尚惡女:庫伊拉》,在受疫情影響而歷經延檔、撤檔,終於於八月底在臺灣的串流平臺上架。而繼《黑魔女:沉睡魔咒》、《黑魔女2》後,迪士尼再度將焦點放在高人氣的經典反派角色上,講述《101忠狗》系列中反派女魔頭庫伊拉的崛起。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EVA充滿各種神話、宗教、意識流及其他種種的象徵與符號,既陰鬱又晦澀難解,在此之上,或許也能說EVA是個要求觀者必須獨自進行解讀的作品。有太多關於EVA的討論,但沒有任何一種說法可以完美地詮釋整個故事,沒有人能夠真正看懂它。相反的,你看見什麼,那就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穿越20年的跨性別電影,包括1999年西班牙電影《我的母親》和2017年巴西紀錄片《雷厄提:真實自我》。文章探討了電影的內容,並指出了跨性別議題的時代演變。
Thumbnail
戀人逆位|存在需要處理的溝通課題 凡是聽過亞當夏娃的故事,當看見戀人牌時,都能直覺聯想到伊甸園的故事。 男女都赤裸著身體,代表坦誠、真實、無所隱瞞。男子受到肉體的吸引,雙眼凝望著女子,順著他的視線可以發現後方隆起的山丘,彷彿性器勃起的姿態;相對的,女子則抬頭仰望著天使,顯示她受到智性
Thumbnail
本片是一部法式電影,以小巧輕盈的手法敘述父女間的故事。母親的離開對父女關係未產生太大影響,但女兒羅莎的成長與決定卻影響了男主角艾蒂安的人生方向。最後一幕魔幻又動人,呈現帶點感傷的故事卻充滿希望。推薦給喜歡法式電影的觀眾。
Thumbnail
「你們給我打幾分呢?」艾娃向三劍客的提姆與勞倫斯提問,在兩名男孩的眼中,他們無法將艾娃當成女性看待,更無法成為他們性幻想的對象,艾娃因此主動接近了年紀稍長的少女艾莉莎,艾莉莎具有艾娃渴望擁有的女性身體,她替艾娃化了妝,讓她能夠對愛慕的提姆散發女性魅力,但是提姆依然沒能正視她。為了得到男孩心中更高的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穿越20年的跨性別電影,包括1999年西班牙電影《我的母親》和2017年巴西紀錄片《雷厄提:真實自我》。文章探討了電影的內容,並指出了跨性別議題的時代演變。
Thumbnail
戀人逆位|存在需要處理的溝通課題 凡是聽過亞當夏娃的故事,當看見戀人牌時,都能直覺聯想到伊甸園的故事。 男女都赤裸著身體,代表坦誠、真實、無所隱瞞。男子受到肉體的吸引,雙眼凝望著女子,順著他的視線可以發現後方隆起的山丘,彷彿性器勃起的姿態;相對的,女子則抬頭仰望著天使,顯示她受到智性
Thumbnail
本片是一部法式電影,以小巧輕盈的手法敘述父女間的故事。母親的離開對父女關係未產生太大影響,但女兒羅莎的成長與決定卻影響了男主角艾蒂安的人生方向。最後一幕魔幻又動人,呈現帶點感傷的故事卻充滿希望。推薦給喜歡法式電影的觀眾。
Thumbnail
「你們給我打幾分呢?」艾娃向三劍客的提姆與勞倫斯提問,在兩名男孩的眼中,他們無法將艾娃當成女性看待,更無法成為他們性幻想的對象,艾娃因此主動接近了年紀稍長的少女艾莉莎,艾莉莎具有艾娃渴望擁有的女性身體,她替艾娃化了妝,讓她能夠對愛慕的提姆散發女性魅力,但是提姆依然沒能正視她。為了得到男孩心中更高的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