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的時代】避免淪為資訊弱者的重要性(上)|社會知識#01

【資訊爆炸的時代】避免淪為資訊弱者的重要性(上)|社會知識#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ic from pexels

pic from pexels

插播一下我最近發生的事,可能有別於之前普遍走勵志和鼓勵的路線,這次要寫的是比較灰暗一點的經驗。

不過我想,這不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嗎?身為存活在這一個被制定好許多遊戲規則,名為「社會」的環境下,我們究竟該如何保護好自己?

不去為了利益傷害他人,也不要被他人所傷害。


先來談談「保險」


撇除掉社會保險,我想談的是「商業保險」的部分。

80年代出生的孩子,其上一代的父母親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 房貸族(沒有生活品質)

第二. 保險族(買了一堆用不到的保險)

我聽過最驚人的,就是一年保險費居然要繳高達上百萬的。

買保險在預算的分配上,會看到許多人推薦一個原則就是:保險費最多只能占年收入的1/10。

但我個人覺得這個比例還是稍嫌過高。

.

再者,保費預算的制定其實要取決於每個人的財務狀況、人生階段、家庭狀況、人生規劃夢想等等… 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情況。

如何在有限的收入內達到轉嫁風險的目的,才是保險的本質與意義。這也是保險規劃師(不是業務員)該為每一位客戶依據個別情況去量身打造的。

許多保費高的保險看似樣樣都保,實際則暗藏一些陷阱,而且有時候並不是你需要的、而是業務員希望你買的(因為佣金最高)

保險原本的設計原意是優良的,那就是「轉嫁我們承受不起的風險」。

但是近年來已經變相變成投資、儲蓄型,諸如此類的保單如雨後春筍林立,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不理賠的案件層出不窮


我家是屬於第一類的房貸族,所以相比起來,保險就買得比較少。

不過也是有吃過保險公司的虧。

買那種標榜20年保障一輩子的那種,在世界不斷地變化下,當時適用的項目又不適合現在的項目了,保險公司會指責說是客戶的錯,因為還要繼續買買買,加買新的項目…舊的不適用什麼的

照這個邏輯推算起來,每一個項目的添加都是會反映在保費上的,那不就買進了一堆會過時用不到的項目嗎?

所以我開始自己研究起保險,看保險這東西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打算全盤進行了解後,不再聽推銷的言詞,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規劃適合的險種及保障項目。

.

業務員其實有很多的話術,在對保險進行全盤了解後,你就可以察覺到其中對方不願告訴你的事,以及那些被力捧的險種有哪一些缺點。

保險的學問可以很深奧,但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一個綜觀的基礎客觀知識,幫助我們不受他人言語所右,可以自己選出最適合自己的保險,把錢花在刀口上。

而且,對自己的保險有足夠的了解,也才知道自己已經有多少保障,還缺哪一些保障,還可以避免因為「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而重複買」的錯誤

.

只推薦我自己看過,覺得內容夠真材實用的保險自學書:

第一本. 劉鳳和老師的「平民保險王」

第二本. 就是封面照這一本 「錢難賺,保險別亂買」

第一本讓我重新定義了保險的意義,是一本讓人觀念大改正的書。

第二本會介紹的比較詳細,對保險會有全盤的分析而且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目前狀況的具體解決方案。

有興趣的人,博客來還有在販售,可以去研究看看。

.

賺錢辛苦,所以掌握自己金錢到底花在哪裡?值不值得 是必要的。了解後也可以幫家人規劃及檢視現有保單的性質,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更有保障也是我們的責任。

我買東西都要考慮神久,就只有買書的時候毫不手軟,幾百塊買到的可能是別人一生的智慧結晶,非常地划算。

日劇「東大特訓班」好像有這樣一段話… 我只記得它想傳達的意思,不記得到底具體上用了哪些字,大概想傳達這樣的道理:

「這世界的規則是由權勢者所訂定掌握的,如果不想要淪為被欺負的對象,就要好好念書學習!」

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吧??…有錯要留言跟我說(笑)

.

我對這個道理頗有感觸的。

求學時期,我們學到的都是一些學科類的知識,可是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

在成為了大人後…要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的話,應該要有的知識。

我們被這些制定好的規則所管制,但我們卻不知道這些規則是什麼。

.

這個世界有太多,以依靠資訊不對等、不透明的情況去欺騙金錢的狀況了。(好在現在網路發達,所以做任何決定前,不要偷懶,一定要為了自己好好的做好功課)

金錢是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當人類沒有辦法靠正當方式去賺取足夠的金錢時,就有可能用欺騙、遊走資訊不透明的方式去取得。

身為社會的一份子… 希望自己不要被世俗的東西淹蓋良知的同時,我們也要體悟到,我們沒辦法期望別人都能抱持著一樣的想法和覺悟,有良心的對待彼此。我們必須學會保護自己。

我們必須要負起了解社會遊戲規則的責任,才能夠對得起..誕生於這個世界、在名為「人生」中奮力掙扎與打拼的自己。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作者線上課程/創作集結:

http://linkby.tw/yunayang/

.

線上課程年末優惠販售中🤩

請點擊個人簡介連結🔗

http://linkby.tw/yunayang/

.

或上 Hahow 平台搜尋🔍

《圖解思維x時事引導:實用日文輕鬆玩!》喔😌

avatar-img
楊筠 Yuna的沙龍
12會員
34內容數
我們總是習慣被社會的價值觀所束縛 找一份工作安分守己,就這樣度過餘生 沒有人會察覺這一切有什麼不對勁 .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可能都不曾好好思考過「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是我們值得去深思的人生課題 . 書本是一位作者的人生精華 本專題希望透過閱讀傳遞價值給讀者們 讓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撥出一點時間反思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楊筠 Y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 Yuna 於 Hahow 平台開設之課程 【我們與溝通的距離】 #此課獻給跟當初的我一樣 #在入門日文時遭遇挫折及煩惱的你 『從自學兩年N1經驗衍生出的學習方式』 『拋開檢定考,從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出發』 ━━━━━━━━━━━━ ▼ 以下症狀是否似曾相識 ━━━━━━━━━━━━ ①
pic from pexels 上次談到關於「選擇自學」的人所需具備的特質… 包括認清「自學並不適合每一個人」的事實。 以個人特質來說,首先: ① 要懂得對自己的學習狀況跟進度負全責 「自由學習」伴隨的是「自律」 ② 願意自己去找答案的耐心和細心 是否願意接受自學的缺點? 制定讀書計畫前還需要先紙
pic from pexels 大家一定都有經歷過,許多保險業務員一屁股坐下可能就是先跟你推薦某一種特定險種。 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對方連你的財務狀況、人生規劃、預算等 什麼都還不知道的情況下,怎麼能夠斷定這張保單就是「適合你」的。 就像醫生不看診斷報告也沒針對你的情況評估就直接對你說 「對!你一定適
pic from pexels 上一回我們談到了「學習精簡」及「知道到學會的距離」 反覆研讀一本好書的效率可能比大量的看書要來得有效率 並且在真正抓到書中的概念之後,學習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中。 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而且需要花很多心思思考及求證。 學習第三條:先別太鑽牛角尖 學習到比較
pic from pexels 大家會覺得…「去挑那些多數人都在看的熱門書或線上課程不就好了嗎?」「別人一定都做過功課了,我何必再做功課?」 如果事情有那麼簡單,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還在困擾怎麼學習了。 我看的書,都是那些不怎麼紅,但是卻非常有效的書。事實證明,要紅只要靠行銷,所謂「群眾智慧」的法則,
pic from pexels 來講一下當年我訓練日文口說的方式 訓練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每種都可以達到成效,就看哪一種方法比較符合自己的個性、能夠讓自己不間斷持續下去的就是最適合你的方法。 所以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方式學習是很重要的。 有的時候可能會不太確定自己到底適合哪一種,那就每一種都去試試看
作者 Yuna 於 Hahow 平台開設之課程 【我們與溝通的距離】 #此課獻給跟當初的我一樣 #在入門日文時遭遇挫折及煩惱的你 『從自學兩年N1經驗衍生出的學習方式』 『拋開檢定考,從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出發』 ━━━━━━━━━━━━ ▼ 以下症狀是否似曾相識 ━━━━━━━━━━━━ ①
pic from pexels 上次談到關於「選擇自學」的人所需具備的特質… 包括認清「自學並不適合每一個人」的事實。 以個人特質來說,首先: ① 要懂得對自己的學習狀況跟進度負全責 「自由學習」伴隨的是「自律」 ② 願意自己去找答案的耐心和細心 是否願意接受自學的缺點? 制定讀書計畫前還需要先紙
pic from pexels 大家一定都有經歷過,許多保險業務員一屁股坐下可能就是先跟你推薦某一種特定險種。 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對方連你的財務狀況、人生規劃、預算等 什麼都還不知道的情況下,怎麼能夠斷定這張保單就是「適合你」的。 就像醫生不看診斷報告也沒針對你的情況評估就直接對你說 「對!你一定適
pic from pexels 上一回我們談到了「學習精簡」及「知道到學會的距離」 反覆研讀一本好書的效率可能比大量的看書要來得有效率 並且在真正抓到書中的概念之後,學習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中。 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而且需要花很多心思思考及求證。 學習第三條:先別太鑽牛角尖 學習到比較
pic from pexels 大家會覺得…「去挑那些多數人都在看的熱門書或線上課程不就好了嗎?」「別人一定都做過功課了,我何必再做功課?」 如果事情有那麼簡單,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還在困擾怎麼學習了。 我看的書,都是那些不怎麼紅,但是卻非常有效的書。事實證明,要紅只要靠行銷,所謂「群眾智慧」的法則,
pic from pexels 來講一下當年我訓練日文口說的方式 訓練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每種都可以達到成效,就看哪一種方法比較符合自己的個性、能夠讓自己不間斷持續下去的就是最適合你的方法。 所以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方式學習是很重要的。 有的時候可能會不太確定自己到底適合哪一種,那就每一種都去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