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50歲前靠保險,50歲後靠積蓄
付費限定

50歲前靠保險,50歲後靠積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保險幾乎是現代人都會買的金融商品,好的保險商品可以幫助你用很低的成本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保險商品有很多,舉凡壽險、醫療險、意外險、癌症險、重大疾病/傷病險、長照險、失能險、儲蓄險、年金險、投資型壽險等。


如果保險觀念正確,規劃適合自己需求的保險產品,可以用合理的成本來規避一些可能發生的風險,但是否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買保險呢?


其實高資產的人就不一定要擁有保險,保險的最基本目的是要幫助一般人規避無法承擔的風險,譬如如果發生意外,家裡的妻小會頓時沒有收入而造成生活困難,所以一筆幾百萬的意外險可以幫助家人在短期內不用擔心生活費用。又譬如發生重大疾病需要開刀,並且需要一兩個月的休養時間無法工作,醫療險就可以用來分擔醫療費用,甚至是無法工作期間的生活收入。


但是對於流動資產數千萬的人來說,應該都足以應付這些風險,就算生病一次的醫療費要200萬元,高資產的人也不至於無法負擔,只是會對自己的資產累積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對於高資產的人,保險並非必須要擁有,但是擁有保險卻也可以保護他們累積的資產,如前面的例子,如果發生癌症,需要花費200萬做治療,這筆醫療費用也占了1千萬資產的20%,不可謂影響不大,但如果保險費用可以理賠到150萬,對於資產減損只有50萬,5%的影響範圍應該比較能接受。


但如果資產是10億以上的人,光房地產就有10幾棟,500萬的醫療費用對他們來說應該也不是甚麼問題,這時候,保險對資產10億以上的人來說,主要目的就不是要規避風險或是減少資產受損,而是保護資產、節稅、與傳承資產,希望資產可以盡量完整的傳承給後代。


對於一般人來說,年輕時候還在工作打拼累積資產,還要生兒育女養家甚至養房,要在短時間累積到上千萬資產實在是不容易,所以保險就是必須要的轉移風險手段,在人生努力的過程中,不被意外的發生打倒,或是影響到了家人的生活。


一般來說,30歲以前的保險保費相對低廉,大家可以趁還年輕的時候多規劃好保險,如果等到50歲才要買保險,那個時候的保費可能會比30歲前貴一倍以上,我們應該在保費價格還低的時候,利用保險來轉移意外與生病的風險,並同時累積資產財富,來應付年老之後的生活風險。


為什麼50歲以後的保障就不太能靠保險呢?



(訂閱閱讀內容)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雨果生活理財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雨果的理財生活觀的沙龍
484會員
379內容數
本專欄會分享生活中投資理財的相關話題,包含理財觀念、退休金準備、保險、儲蓄等理財話題探討,協助建立日常生活中清晰的理財價值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看了一些影片,討論到不要緊是追求財富,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有影片訪問到一些已經達到一些財富地位的人,開始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與捐獻等事情。 這些人分別在不同的財富階層,但都在反思錢對人生的重要性,與除了錢以外的其他價值。藉由這些內容與探討,我也在想,我們到底要追求多少財富,除了
近期傳言美國欲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引發投資人恐慌。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說,倘若美國這樣做,相當於美債的倒債,美國恐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與危機。 也有人說,如果美國發行零息美債,那也會是折價債券,不會是真的完全沒有利息。所謂折價債券就是用低於票面的價格購買債券,在債券到期時可以拿回票面價,等於
最近看到好幾次某個建案的新聞與廣告,主題是說新建案讓利,每坪成交價是新板特區將近六折價,感到相當好奇,於是稍微了解一下,詳細內容請看以下新聞連結與擷取片段內容。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663660 『位於新北市板橋的首發案
最近看了一些影片,討論到不要緊是追求財富,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有影片訪問到一些已經達到一些財富地位的人,開始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與捐獻等事情。 這些人分別在不同的財富階層,但都在反思錢對人生的重要性,與除了錢以外的其他價值。藉由這些內容與探討,我也在想,我們到底要追求多少財富,除了
近期傳言美國欲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引發投資人恐慌。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說,倘若美國這樣做,相當於美債的倒債,美國恐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與危機。 也有人說,如果美國發行零息美債,那也會是折價債券,不會是真的完全沒有利息。所謂折價債券就是用低於票面的價格購買債券,在債券到期時可以拿回票面價,等於
最近看到好幾次某個建案的新聞與廣告,主題是說新建案讓利,每坪成交價是新板特區將近六折價,感到相當好奇,於是稍微了解一下,詳細內容請看以下新聞連結與擷取片段內容。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663660 『位於新北市板橋的首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