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Look Up》毀滅後留下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以下全劇透,且含信仰分享,建議看完影集才讀)

raw-image

別仰望,別仰望美國,別仰望聯合國。

別仰望科技巨人,別仰望政客政棍。

但就算你不想靠賴他們想自救,但當能解救災難的資源牢牢握在上述組織手中,還能如何自救呢?

電影原意很明顯是想談氣候問題,但我相信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讀入,我自然也少不免會讀入自己的信仰。所以以下不是解讀作品,而是個人感想。


故事結局的動人之處,在於最後並沒有戲劇性的拯救。三位科學家最後決定與自己的親友,以平凡的晚餐共同迎接世界末日。

Kate說:至少我們盡力了。

盡力了,但仍舊無法改變結局。

我覺得看到這裡人的反應會分成兩種。

傾向結果論的人會認為這是徒勞無功,因為從結果看來他們只不過是白忙一場,浪費自己人生最後寶貴的時間。甚至根本一開始就不該說出來,害許多人白白驚恐(反正他們也無能為力)。還不如讓大家什麼都不知道,突然迎來滅亡還好。

另一種人會相信意義的無形價值。哪怕結局一樣,但意義就是不一樣。

天文學家Mindy放棄了坐上救生船的機會,留下來迎接滅亡,他接受了人類被滅絕的命運。但這會跟他們如果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做,認命放棄一樣嗎?

我認為完全不一樣。

他們並不是那種常人以為的「認命」,無奈接受命運,不加反抗,不要質疑,以為這就是「看透世情」。相反,主角們盡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掙扎過,苦惱過,但當結果不似預期,他們才坦然接受這個結果,接受人類在宇宙之中的有限。

我覺得這情節極好地演譯了何為信徒的順服。

隕石直擊地球人類快將會亡,只剩下及時用核彈炸偏軌道這一得救之法。這訊息跟基督宗教一直以來何等相似。先知和基督一直預言滅亡將近,只剩一條得救之路。然而傳道者總被當成小丑受盡侮辱和不信,甚至傳道者自己也會在中途迷失。人們繼續仰望世上一切能讓他們安心和快樂的事物,也不願抬頭看看神藉大自然創造彰顯的真理。

但是,仍然有許多人情願殉道也要繼續傳,就是因為相信善良的價值會超越物質層面的生死。

作為科學家,難道主角不知道當地球上的一切粉碎後,生命會還原到原子層級?不管是獸性大發瘋狂打炮至死,還是與家人重修舊好帶著人的尊嚴死去,從唯物論來說毫無分別。一個人腦內短暫的化學反應,對冰冷的宇宙毫無意義,不過是一連串偶然的份子連鎖作用。

但主角決定回家。

「We really did have everything, didn't we?」

這句對白,是里安納度自己想出來的,後來獲得編導採用。

我想,當他投入這個角色,天文學家在那一刻頓悟到,人類有生命有智慧有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獲得了豐饒的地球,卻搞砸了一切。他理解到過去所有的一切都是恩典,也體會到人類身心靈的有限。

與其說主角們是為了滿足良心,而不辭勞苦掙扎到最後,不如說他們相信某種價值觀,有著跨越滅亡的意義。這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情懷。

Kate一直難以理解將軍為何要詐騙他們十元,她與那種「勿以小惡而不為」的權貴剛好相反,執著於說出真理。

過度自信和驕傲的科技巨人,就是拋棄了科學的嚴謹,不懂裝懂,斷言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未知的領域。而真正的科學是謙虛的,對未知和不確定的事物,就是表達未知和不確定。

我們不知道灰飛湮滅後,救一個人或殺一個人,對陌生人釋出善意還是騙光他的財產,對整個宇宙有什麼意義,但我們也不能斷言這就毫無意義。在我們可以觀察的宇宙以外,也許還有某種系統,以致我們整個宇宙的一切記錄其實有某種意義。黑洞吞噬了所有訊息後訊息會去了哪裡,我們不知道。科學無法定義意義價值,無法計算愛和恨,我們只能說我們不知道。

但對信徒來說,我們是憑信仰望那位創造宇宙,賞善罰惡的上帝。

讓科學家最後選擇留在家裡面對災難的,不是科學,是心靈,是愛。所以才需要有Yule這角色,將心靈價值的意義重新指向冥冥中的主宰。為何不把Yule單純設定成一個信徒就好?偏要強調他反抗過虔誠父母的教導?

因為不管是他,還是一度迷失背叛妻子的Mindy,還是從伊甸園墮落的人類,都跟聖經中浪子回家的故事一樣。這種繞圍子卻重新發現、頓悟的過程,並非毫無意義。上帝看重人活著的過程,看重人的選擇,看重人的悔悟。

活過2021年的香港,看這電影我格外感動。是的,也許盡力過後文明的滅亡仍是沒法避免,但我們在這過程中每個個人的堅持,以及所有犧牲,都是有意義的。在一切崩壞之際,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心中的信念和價值觀,沒有跟著其他人一樣瘋狂、隨本能和權貴起舞,單單是平常度日,其實已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祝願大家也平安活過2022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木影-avatar-img
2022/01/03
"A man’s always got choices. Sometimes you just gotta choose the good one." 這一句沒有另一句的強,帶點無奈,有點太中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詮譯,也帶不出Professor Mindy是真心並享受回家的感受。 而且說真的,這世上沒有所謂"gotta choose the good one."而"the good one"在每個人心目中也不一樣。
木影-avatar-img
2022/01/03
We really did have everything, didn't we? -> 我覺得這句話是全電影的亮點。
夜透紫-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1/03
同意。我猜編導原本是想用下面這句台詞來帶出主題:A man’s always got choices. Sometimes you just gotta choose the good one. 但結果是里安維度消化了劇本和角色後,發掘了創作者們還未及暴露出的意義。據說這句對白差點就被剪掉了,好在大家都理解到這句對白的價值。
avatar-img
夜透紫的沙龍
24會員
51內容數
船過留痕,貓咪蹓躂踩下貓腳印。偶然按捺不住對時事新聞吐槽就跟吐毛球一樣,是為了身心平衡。
夜透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09
讀畢全書,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故事。但轉念一想,不對,這不是超英,這根本就是最經典的香港武俠精神。 不要誤會,這絕對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五宗案件的推理設計都絕不滲水,很紥實。飛越四個國際都會,橫跨21年的追尋,尋問著公義與復仇的答案。這是推理小說,但我卻彷似讀到了作者無
Thumbnail
2023/12/09
讀畢全書,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故事。但轉念一想,不對,這不是超英,這根本就是最經典的香港武俠精神。 不要誤會,這絕對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五宗案件的推理設計都絕不滲水,很紥實。飛越四個國際都會,橫跨21年的追尋,尋問著公義與復仇的答案。這是推理小說,但我卻彷似讀到了作者無
Thumbnail
2023/11/30
今天看完了《年少日記》,話說在前,我是推薦的,劇本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好幾幕很有巧思。家長們都應該要看一次。 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劇中父母太典型……
Thumbnail
2023/11/30
今天看完了《年少日記》,話說在前,我是推薦的,劇本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好幾幕很有巧思。家長們都應該要看一次。 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劇中父母太典型……
Thumbnail
2023/08/27
其實不只一次從朋友圈聽說因為家務事而發生的家庭危機。以下是我的粗略人間觀察,給大家做個參考。 不做家務的人,不分男女,大概有以下三種。
Thumbnail
2023/08/27
其實不只一次從朋友圈聽說因為家務事而發生的家庭危機。以下是我的粗略人間觀察,給大家做個參考。 不做家務的人,不分男女,大概有以下三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千萬別抬頭》於2021年12月10日美國院線有限上映,2021年12月24日在Netflix上架,由曾執掌《大賣空》、《為副不仁》等時事批判電影的導演亞當·麥凱自編自導,其演員陣容包含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珍妮佛·勞倫斯、梅莉·史翠普、羅伯·摩根等多位著名演員。 劇情由一名天文學博士
Thumbnail
《千萬別抬頭》於2021年12月10日美國院線有限上映,2021年12月24日在Netflix上架,由曾執掌《大賣空》、《為副不仁》等時事批判電影的導演亞當·麥凱自編自導,其演員陣容包含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珍妮佛·勞倫斯、梅莉·史翠普、羅伯·摩根等多位著名演員。 劇情由一名天文學博士
Thumbnail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回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祕,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Thumbnail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回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祕,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Thumbnail
現在說這部電影是我2022冠軍,可能太早,但它肯定是我今年看過最趣味最好笑最幽默的電影,特別是在英雄片和拯救世界(其實是戰爭片)的故事遍布的當下!
Thumbnail
現在說這部電影是我2022冠軍,可能太早,但它肯定是我今年看過最趣味最好笑最幽默的電影,特別是在英雄片和拯救世界(其實是戰爭片)的故事遍布的當下!
Thumbnail
既然玩了主題閱讀,不如就認真說說我在主題閱讀的感悟吧。 在2021年尾,我看了一齣末日電影《千萬別抬頭》,也看了兩本講述癌病死亡的小說《漣漪的夜晚》和《獅子的點心》,迫使我思考末日或死亡的事。 因為太荒謬,所以觀眾都忍不住笑起來。 但真的太荒謬嗎?其實我們會不會也表現得跟電影中的愚民一樣?
Thumbnail
既然玩了主題閱讀,不如就認真說說我在主題閱讀的感悟吧。 在2021年尾,我看了一齣末日電影《千萬別抬頭》,也看了兩本講述癌病死亡的小說《漣漪的夜晚》和《獅子的點心》,迫使我思考末日或死亡的事。 因為太荒謬,所以觀眾都忍不住笑起來。 但真的太荒謬嗎?其實我們會不會也表現得跟電影中的愚民一樣?
Thumbnail
幸好這個意外不是沒有解決方法,畢竟現在是個用手機就能連結你二十四小時私密生活的高科技社會,只是政府只把這件事情當作政治手段操弄的冷漠、觀眾比起地球毀滅,對名人的婚姻狀況更感興趣的荒唐,和如此重要的訊息淪落到只能在八卦節目公開的諷刺,都在在顯示了這個問題沒辦法那麼容易解決。
Thumbnail
幸好這個意外不是沒有解決方法,畢竟現在是個用手機就能連結你二十四小時私密生活的高科技社會,只是政府只把這件事情當作政治手段操弄的冷漠、觀眾比起地球毀滅,對名人的婚姻狀況更感興趣的荒唐,和如此重要的訊息淪落到只能在八卦節目公開的諷刺,都在在顯示了這個問題沒辦法那麼容易解決。
Thumbnail
別仰望,別仰望美國,別仰望聯合國。 別仰望科技巨人,別仰望政客政棍。 但就算你不想靠賴他們想自救,但當能解救災難的資源牢牢握在上述組織手中,還能如何自救呢? Kate說:至少我們盡力了。 盡力了,但仍舊無法改變結局。 我認為完全不一樣。
Thumbnail
別仰望,別仰望美國,別仰望聯合國。 別仰望科技巨人,別仰望政客政棍。 但就算你不想靠賴他們想自救,但當能解救災難的資源牢牢握在上述組織手中,還能如何自救呢? Kate說:至少我們盡力了。 盡力了,但仍舊無法改變結局。 我認為完全不一樣。
Thumbnail
我看過許多「不合時宜」的作品,卻很少看到這樣「千載難逢」的作品。 劇中裡最觸動我的一刻,倒不是結尾那最後的晚餐,也不是劇尾太空船抵達的「裸體的伊甸園」;而是凱特(Kate)的男友Yule看到那顆即將毀滅人類文明、美麗而可怕的彗星時,忽地跪下禱告的那一瞬間:
Thumbnail
我看過許多「不合時宜」的作品,卻很少看到這樣「千載難逢」的作品。 劇中裡最觸動我的一刻,倒不是結尾那最後的晚餐,也不是劇尾太空船抵達的「裸體的伊甸園」;而是凱特(Kate)的男友Yule看到那顆即將毀滅人類文明、美麗而可怕的彗星時,忽地跪下禱告的那一瞬間:
Thumbnail
人類就這樣又繼續苟延殘喘了起來,這本書挖掘了群眾人性的本質:人的愚昧來自本能,它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生存危機,但生存危機也可以反過來促進科技進步。就像是走鋼索的人,搖搖晃晃的想到終點,大部分能到得了吧。
Thumbnail
人類就這樣又繼續苟延殘喘了起來,這本書挖掘了群眾人性的本質:人的愚昧來自本能,它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生存危機,但生存危機也可以反過來促進科技進步。就像是走鋼索的人,搖搖晃晃的想到終點,大部分能到得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