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欠的只是一個恰當的擁抱──《年少日記》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以下微劇透)

今天看完了《年少日記》,話說在前,我是推薦的,劇本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好幾幕很有巧思。家長們都應該要看一次。

raw-image

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劇中父母太典型,鄭中基的角色一看就是典型渣男,一對怎麼看都很失敗的父母。而且太過強調家暴的肢體暴力,我覺得太容易讓人把重點放到虐兒身上去了。可能因為要在一個多小時內塑造氣氛,免不了如此,但總覺得有點可惜。

因為我實在擔心,可能有很多潛在很有問題的父母,在看了之後反倒心安理得:看,我哪有這麼打過小孩呢/我才沒有罵過孩子是垃圾呢。

但是,所謂的大人啊,根本不用直接罵你是垃圾,也有一千種方法讓小孩感受到自己垃圾不如。

其實抽走肢體暴力,光是強化劇中的精神傷害,一再無視孩子求救的訊號,一再剝奪孩子的心靈支柱,就已經夠把孩子送上絕路了。

家暴固然可怕,但許多在心理上瀕臨崩潰的小孩,並不一定源於明確的肢體暴力。

兒童會複製父母的生存焦慮

電影探討的是年齡層比青少年更小的案例,那些我們一般以為根本還不懂去想生死問題的小孩。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跳樓?

因為小孩子的心靈很敏感,因為父母建構的世界幾乎就是他們的一切。他們也會對父母的生存焦慮非常敏感。

雖然我們已經脫離了叢林,還組成了社會這樣的結構以增加生存機會,但結果我們的生存焦慮,很多時候只是以別的形式繼續折磨著我們。生存壓力並不等於生存焦慮。有些家庭可能很貧窮(生存壓力高),但未必一定有生存焦慮。相反家境富裕生存壓力低,也可能生存焦慮很嚴重,例如一天到晚恐嚇小孩沒出色這輩子就完蛋了之類。

生物天生都有求生欲,無法獨立生存的兒童會本能地尋求父母的認同,好確保自己狹小的生存空間。一個如此年幼的未成年人最終會走上選擇自毀以離開世界的末路,很大機會不是因為「軟弱」和「受不了痛苦」,恰恰相反,通常是來自他們察覺到自己成為了其他人的生存負累。也就是說,儘管他們通常一直忍受著莫大的壓力和痛苦,但他們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存在成為自己最在乎的人的焦慮不安的源頭。往往就是在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似乎沒有價值,甚至消失(對其他人)比較好的時候,就會因為自責作出這種無法勉回的決定,然後鼓起錯誤的「勇氣」去讓自己消失。

至少這一點,電影有準確捕捉到。

這些孩子並不是什麼太軟弱無法適應社會、被適者生存淘汰的天生弱者。故事中的孩子,抗壓力比他爸要強多了。他爸的所謂「堅強」(抗壓力)根本超弱,一超過就馬上藉著暴力傷害他人將壓力轉嫁到旁人身上以保護自己的玻璃心。但是,這種人會活下來。相反,那個小孩早在走上絕路前,已經日積月累默默承受了各種有形無形的激烈傷害,仍無數次的想要重新努力取得父母認同=獲得在這個家存在的資格。他被教育成受壓忍耐力太高,高到超出他幼小心靈所能承受,而崩潰的時候他的選擇不是傷害他人,而是傷害自己。

說他們來不及長大,倒不如說他們是接受到了環境中太多無聲無息地命令他們「消失」的暗示,比起反抗,他們過份乖巧地順從了。

中學生腦海裡的千迴百轉

兒童再長大一點踏入青春期,心理就會變化得更纖細更激烈。回看自己的成長,我現在會覺得,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緒和思想變得極端是一種正常的過程

就像幼兒會不斷無意識地踢腿、揮手,因為他們的身體開始成長,會本能地探索肢體的極限和能力。我的手可能伸到哪?我的腿可以怎麼動?必須經過這個階段,我們才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學會走路,學會握杯子。

進入青春期,就是心靈開始急速成長的時候。精神的感官開始向各方面延伸,探索各種未知的思想領域和情緒,所以似乎無可避免地,會很容易走向極端。大概就跟前述的情況一樣,是一種本能的成長過程吧。然後在與其他人的情感衝撞的過程中,找出適當的距離和立足點,找出處理和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法。

父母首當其衝,既是青少年接觸更廣闊世界的橋樑,也是攔阻,不管是好還是不好的意思。孩子也開始時而想要推撞開父母獨自探索,也時而尋求依靠父母的幫助和保護。難怪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暴風期都焦頭爛額,感到被孩子傷害,頭痛不已。

但就算你跟那種階段的青少年說,不要對莫名其妙的想法著迷,不要把事情想得太極端太複雜,有事就直接說出來,恐怕也沒有用。他沒法控制那個活躍發展中的大腦不嘗試去做各種聯想,甚至迴避求助。而我們也已經目睹過無數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壓抑或得不到合適扶助,最後長大成為情感失衡的大人。例如故事中那位動不動就用暴力發洩不滿的父親。也例如以為自己已經熬過童年陰影的主角,但面對人生考驗時才發覺原來那個傷口一直都在。

在這種成長過程中,要是思維拉伸過度失去平衝,免不了會一頭撞進牛角尖,跌倒受傷。這時候青少年需要的,也許就只是一個及時的擁抱免得他跌倒。而不是以命令式的語氣告訴他應該要怎麼做。



故事中的主角,在最後總算做出了與父親和兄長不同的第三個選擇:向旁人伸手求助。我很喜歡電影中刻意不去安待他和前妻再見面時,雙方談了什麼。因為,那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為成年人他知道了自己的承受極限,也理解了自己需要被傾聽和理解。會不會被原諒?能不能復合?不是重點,重點是他主動選擇了一個自己信任的對象去交托自己的心事,在失去平衡前給自己重新調整的機會,然後繼續以倖存者、以教師的身份活下去。

陪伴,聆聽,太多悲劇的成因也許只是缺了這兩件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夜透紫的沙龍
24會員
51內容數
船過留痕,貓咪蹓躂踩下貓腳印。偶然按捺不住對時事新聞吐槽就跟吐毛球一樣,是為了身心平衡。
夜透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09
讀畢全書,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故事。但轉念一想,不對,這不是超英,這根本就是最經典的香港武俠精神。 不要誤會,這絕對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五宗案件的推理設計都絕不滲水,很紥實。飛越四個國際都會,橫跨21年的追尋,尋問著公義與復仇的答案。這是推理小說,但我卻彷似讀到了作者無
Thumbnail
2023/12/09
讀畢全書,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故事。但轉念一想,不對,這不是超英,這根本就是最經典的香港武俠精神。 不要誤會,這絕對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推理小說。五宗案件的推理設計都絕不滲水,很紥實。飛越四個國際都會,橫跨21年的追尋,尋問著公義與復仇的答案。這是推理小說,但我卻彷似讀到了作者無
Thumbnail
2023/08/27
其實不只一次從朋友圈聽說因為家務事而發生的家庭危機。以下是我的粗略人間觀察,給大家做個參考。 不做家務的人,不分男女,大概有以下三種。
Thumbnail
2023/08/27
其實不只一次從朋友圈聽說因為家務事而發生的家庭危機。以下是我的粗略人間觀察,給大家做個參考。 不做家務的人,不分男女,大概有以下三種。
Thumbnail
2023/07/25
也許看太多好評和入場前被人劇透了七七八八,所以稍為有點不滿足。電影是好看的,特別是這種IP改編來說真的是新高度了,但總覺得可以做得更好。大概是因為我對結尾的部分有點不滿足吧。
Thumbnail
2023/07/25
也許看太多好評和入場前被人劇透了七七八八,所以稍為有點不滿足。電影是好看的,特別是這種IP改編來說真的是新高度了,但總覺得可以做得更好。大概是因為我對結尾的部分有點不滿足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年少日記》在台上映,作為少有直入金馬入圍的港產片,剖析了香港最在地的教育問題——9月開學不久就有多宗學童自殺案件。學生抵受不住學業壓力放棄生命,他們真的只因「抗壓力不足」嗎?其實不止香港,台灣的華人社會何嘗不是認為拼命讀書就是一切的解方?   《年少日記》不單是學童日記一則,而
Thumbnail
《年少日記》在台上映,作為少有直入金馬入圍的港產片,剖析了香港最在地的教育問題——9月開學不久就有多宗學童自殺案件。學生抵受不住學業壓力放棄生命,他們真的只因「抗壓力不足」嗎?其實不止香港,台灣的華人社會何嘗不是認為拼命讀書就是一切的解方?   《年少日記》不單是學童日記一則,而
Thumbnail
但其實,我不太肯定我們在哭的是不是同一件事。或許他們看到的是年輕生命的逝去,而我看到的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困獸。 我步出戲院的時候,腦海前所未有的紛亂:一方面是對電影有很多共嗚因而思如泉湧,但另一方面,我心底裏卻有一把聲音在說:「這難道不是香港的常態嗎?」
Thumbnail
但其實,我不太肯定我們在哭的是不是同一件事。或許他們看到的是年輕生命的逝去,而我看到的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困獸。 我步出戲院的時候,腦海前所未有的紛亂:一方面是對電影有很多共嗚因而思如泉湧,但另一方面,我心底裏卻有一把聲音在說:「這難道不是香港的常態嗎?」
Thumbnail
我特地挑了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去看這部電影。 之前經驗過一些香港電影呈現的暗黑,加上這部跟憂鬱、自殺議題有關,我邊擔心可能沈重難消化,又好奇會如何呈現,仍是帶著手帕走進戲院。 我後來發現我多慮了,雖然戲院裡啜泣聲、抽面紙聲此起彼落,我隔壁的觀眾還是大包抽取式衛生紙陸續抽的那種。 在這樣沈重的議題
Thumbnail
我特地挑了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去看這部電影。 之前經驗過一些香港電影呈現的暗黑,加上這部跟憂鬱、自殺議題有關,我邊擔心可能沈重難消化,又好奇會如何呈現,仍是帶著手帕走進戲院。 我後來發現我多慮了,雖然戲院裡啜泣聲、抽面紙聲此起彼落,我隔壁的觀眾還是大包抽取式衛生紙陸續抽的那種。 在這樣沈重的議題
Thumbnail
今天看完了《年少日記》,話說在前,我是推薦的,劇本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好幾幕很有巧思。家長們都應該要看一次。 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劇中父母太典型……
Thumbnail
今天看完了《年少日記》,話說在前,我是推薦的,劇本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好幾幕很有巧思。家長們都應該要看一次。 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可惜。因為劇中父母太典型……
Thumbnail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是我看完電影的直接感受,想必很多看完電影後的朋友,都會有同感。鄭老爸的教訓或者報應,就是家破人亡,一生都帶着遺憾,到死那刻都仍然不會得到原諒,甚至連觀眾都不會覺得他可憐,電影把他塑造成一個千夫所指的人渣,但其實鄭Sir說得很對,他們全家人都是冷落哥哥的元凶。
Thumbnail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是我看完電影的直接感受,想必很多看完電影後的朋友,都會有同感。鄭老爸的教訓或者報應,就是家破人亡,一生都帶着遺憾,到死那刻都仍然不會得到原諒,甚至連觀眾都不會覺得他可憐,電影把他塑造成一個千夫所指的人渣,但其實鄭Sir說得很對,他們全家人都是冷落哥哥的元凶。
Thumbnail
電影的氣氛不如我想像的那麼深沉絕望,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主角輕生的成因非常複雜,編導逐步交代時處理得很小心⋯⋯
Thumbnail
電影的氣氛不如我想像的那麼深沉絕望,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主角輕生的成因非常複雜,編導逐步交代時處理得很小心⋯⋯
Thumbnail
這一年跑了各類特映、首映、影人包場,雖然有些片子很不錯,卻很難逼我一定要在工作之餘用自己的心情寫出另一篇推薦,《年少日記》卻是一個讓我有太多感觸需要撰寫的一部電影,但又發現怎麼寫都會爆雷,只能說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拍攝技巧,都是一流的作品,對於喜歡故事的觀眾或追求技術的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
Thumbnail
這一年跑了各類特映、首映、影人包場,雖然有些片子很不錯,卻很難逼我一定要在工作之餘用自己的心情寫出另一篇推薦,《年少日記》卻是一個讓我有太多感觸需要撰寫的一部電影,但又發現怎麼寫都會爆雷,只能說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拍攝技巧,都是一流的作品,對於喜歡故事的觀眾或追求技術的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
Thumbnail
《爸媽死了,我卻不想哭》在惡趣味底下充滿給予現代社會的深刻警惕,從失職無能的父母、貪婪自利的大人,到同儕霸凌、無視弱者、低頭族等等,處處諷刺著這時代的人性與社會。
Thumbnail
《爸媽死了,我卻不想哭》在惡趣味底下充滿給予現代社會的深刻警惕,從失職無能的父母、貪婪自利的大人,到同儕霸凌、無視弱者、低頭族等等,處處諷刺著這時代的人性與社會。
Thumbnail
假若是重大創傷,像是性侵、家破人亡、身體虐待、極度貧窮、目睹自殺殺人等等。探索這些災難般的事件影響,應該是一件必要且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更多時候,為什麼沒有這些狀況,卻也在討論早期經驗?
Thumbnail
假若是重大創傷,像是性侵、家破人亡、身體虐待、極度貧窮、目睹自殺殺人等等。探索這些災難般的事件影響,應該是一件必要且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更多時候,為什麼沒有這些狀況,卻也在討論早期經驗?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