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原來我是在那樣子的環境下長大的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女孩》劇照/圖片來源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因為實在距離自己太近了,
以致於放了好幾週還是不知該如何記錄下感想。

太多畫面都直接連結到我的記憶深處,
儘管這些過去已經很久沒被想起,
但經由導演真誠的記錄鏡頭,
那些童年清楚的歷歷在目。

我看到的情緒實在太多種,包括:
媽媽想牽手取得心靈的支持但粗神經的丈夫卻把手抽開、
大女兒心靈的不安與憤怒沒有任何大人看見、
無法釋放自己的脆弱的爸爸、
還有年幼尚未懂事的妹妹⋯⋯

我發現自己看完後沒有再有辦法把一切只歸於「情緒勒索」,
或是「父母沒當好」;因為在這幾年自己成年後,
也理解了生活的壓力多艱辛。

想給家裡更好的環境但經濟上還無法達到那個標準、
自己也會有情緒但不知如何安慰自己、
看不懂女兒的情緒到底是在鬧什麼脾氣、
更年幼的女兒還需要被照顧等等等,
電影裡的家長的確是一對容易焦慮的大人,
但他們的焦慮也是來自於想要盡力給家人「幸福」的生活。

電影帶到主角對國小的不適應與對群體的疏離感時,
我想起自己對國小的記憶也是沒有有愛心的老師,只有嚴厲、規矩與分數。

我很害怕被打、被處罰,所以只能盡力做成優等生以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所以高中以前我沒從來沒喜歡過學校,從幼稚園開始就對學校沒什麼好感。
然後自己也不是個很能融入團體的小孩,常常不知道要和誰當朋友。

電影帶到夫妻的爭吵時,我想起爸媽也是時常重覆那種不著邊際的爭吵,
並不是吵了會讓彼此更了解彼此的那種爭吵,
而是兩人像個平行線一直找不到交集而情緒爆炸的爭吵。

電影帶到媽媽帶著兩個女兒去餐廳享用冰淇淋時,
我想起我媽也常一個人帶著我和妹妹去百貨公司,
偶爾吃好一點則是福華飯店的下午茶自助bar,
那種像是想從現實找到一個短暫的出口的逃跑不下數次。

電影帶到妹妹生病終於可以出院裡面的爸爸躲在樓梯一個人哭出來時,
我想起我們家也常常上演這副光景,
我年幼的妹妹住院還有骨折時,
父母當時的心焦與心急如焚都刻在眼裡。

這部誠實的電影記載濃縮了我整個童年,
就連電影裡的媽媽到頂樓曬衣服的那個場景都與我家的頂樓多麼的相似。

還有一個是主角的母親在家長會時,對古版老師的不滿。
我的母親雖然沒有那樣直接的表態過,
但她從小告訴我的觀念就是讀書和成績不是唯一,
好學校也有壞學生,壞學校也有好學生。

然後雖然我沒有去美國生活,但我媽也是在我小三和我妹小一時,
就堅持把我們送到家附近美國人開設的全英語補習班學習英文,
直到大學前我都持續還有去那間補習班,
英文與美國的文化也從此成為我的一部分。

一切太多奇蹟似地重疊的各種小事與回憶,
讓我不禁好奇,這個世代擁有跟我一樣的成長經歷與感受的人口,
到底有多少?
又有多少人看完這部電影會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呢?

因為連現在的我看,都會覺得電影裡的那段日子已經距離好遙遠,
我好久不曾再經歷那樣的風風雨雨。

原來我曾經就是在那樣子的環境長大的。

而電影裡兩個女兒幫爸爸染上奇怪的髮色,
媽媽在旁邊看著露出同樣頑皮的微笑,
這種一家人溫馨快樂的畫面也是真實的存在在我的記憶裡的。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9會員
94內容數
⟢ 豢養藍色貓咪的靛藍小孩,古靈精怪且善良。希望這裡能讓你暫時放下社會期待或他人眼光,安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在情感、關係、自我探索的療癒旅程中,找到現實與自我理想之間的平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一、 影音為主的社群網站對美國的兒童、青少年、年輕成年人(或稱Z世代)影響深遠,而年輕女孩陷入抖音(TikTok)的程度又最為嚴重 二、 2021年時的統計,Z世代佔全世界32%人口,一年1420億美元的消費力。這些人是「影音社群網站」原生代,從懂事就習慣滑手機、看影音。
Thumbnail
想要5分鐘快速完妝?想要有水嫩好膚質?歲末年終派對想讓整體造型更耀眼?好友劉婕蕙是揚名國際的世界級彩妝師Naomi,自創的朵烈美妝將品牌升級,亞韻子日前在順益台灣美術館舉辦了2024朵烈美妝新品發表會,把朵烈美妝融合遮瑕、提亮、唇頰蜜的彩妝精緻三件組、包含新品龍血凍齡緊緻蠶翼面膜的朵烈美妝面膜、
Thumbnail
美國女孩所呈現的是一種「狀態」。 它呈現出一個家庭中所有的角色該如何面對死亡、改變、與自身的不合時宜。 芳儀看著媽媽的病情、生活環境劇變卻無力改變的迷茫; 莉莉不知道該怎麼和芳儀相處、該如何處理對於自己的失望感, 美國女孩忠實且克制的呈現出了這種「狀態」在一個家庭裡如何影響所有成員。
Thumbnail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本激動人心的書,讓讀者心情隨之迭盪,也是一本伶俐聰明的書,因為作者Stephanie Foo不憚繁瑣底爬梳腦科學論文,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 更進一步說《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個馬來西亞華裔的美國女孩自傳書,也是一段療癒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回憶錄。
Thumbnail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經很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為什麼天天吵架,恨他們為什麼幫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不要的決定,恨他們為什麼還不夠好...。於是我們抱著一邊怨對自己父母,一邊羨慕的他人家庭父母而長大,儘管長大後我們遇到了許多朋友及人生伴侶,但我們似乎無法輕易的從這名為家庭的詛咒脫離。
Thumbnail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在觀看此片時,我回到孩子的視角同時也能以大人的目光去互相理解雙方,都是因為受了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影響,當片尾傳來陳綺貞所吟唱的〈盡在不言中〉,我們是不是也能從與家人相愛相殺的禁錮中掙脫,對待最親的人給予如她歌聲般的溫柔?
Thumbnail
常理,似乎是不言而喻,很自然就會讓我們依循的潛規則,我們很自然會 不假思索地依常理行事,或是做出判斷。 《超越直覺》作者鄧肯華茲結合理科人的科學訓練及社會學家對人類行為的好奇,對原本我們覺得「很明顯呀,就是這樣」的想法提出了更多的疑問與提醒,刺激我們做更多思考,而不是被原來的直覺左右了。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一、 影音為主的社群網站對美國的兒童、青少年、年輕成年人(或稱Z世代)影響深遠,而年輕女孩陷入抖音(TikTok)的程度又最為嚴重 二、 2021年時的統計,Z世代佔全世界32%人口,一年1420億美元的消費力。這些人是「影音社群網站」原生代,從懂事就習慣滑手機、看影音。
Thumbnail
想要5分鐘快速完妝?想要有水嫩好膚質?歲末年終派對想讓整體造型更耀眼?好友劉婕蕙是揚名國際的世界級彩妝師Naomi,自創的朵烈美妝將品牌升級,亞韻子日前在順益台灣美術館舉辦了2024朵烈美妝新品發表會,把朵烈美妝融合遮瑕、提亮、唇頰蜜的彩妝精緻三件組、包含新品龍血凍齡緊緻蠶翼面膜的朵烈美妝面膜、
Thumbnail
美國女孩所呈現的是一種「狀態」。 它呈現出一個家庭中所有的角色該如何面對死亡、改變、與自身的不合時宜。 芳儀看著媽媽的病情、生活環境劇變卻無力改變的迷茫; 莉莉不知道該怎麼和芳儀相處、該如何處理對於自己的失望感, 美國女孩忠實且克制的呈現出了這種「狀態」在一個家庭裡如何影響所有成員。
Thumbnail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本激動人心的書,讓讀者心情隨之迭盪,也是一本伶俐聰明的書,因為作者Stephanie Foo不憚繁瑣底爬梳腦科學論文,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 更進一步說《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個馬來西亞華裔的美國女孩自傳書,也是一段療癒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回憶錄。
Thumbnail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經很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為什麼天天吵架,恨他們為什麼幫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不要的決定,恨他們為什麼還不夠好...。於是我們抱著一邊怨對自己父母,一邊羨慕的他人家庭父母而長大,儘管長大後我們遇到了許多朋友及人生伴侶,但我們似乎無法輕易的從這名為家庭的詛咒脫離。
Thumbnail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在觀看此片時,我回到孩子的視角同時也能以大人的目光去互相理解雙方,都是因為受了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影響,當片尾傳來陳綺貞所吟唱的〈盡在不言中〉,我們是不是也能從與家人相愛相殺的禁錮中掙脫,對待最親的人給予如她歌聲般的溫柔?
Thumbnail
常理,似乎是不言而喻,很自然就會讓我們依循的潛規則,我們很自然會 不假思索地依常理行事,或是做出判斷。 《超越直覺》作者鄧肯華茲結合理科人的科學訓練及社會學家對人類行為的好奇,對原本我們覺得「很明顯呀,就是這樣」的想法提出了更多的疑問與提醒,刺激我們做更多思考,而不是被原來的直覺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