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津港燈節|「三個中國」深藏鹽水

2022/02/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南鹽水為台灣知名古城鎮,清朝時期憑藉倒風內海與急水溪河運,於雍正、乾隆年間發展為台灣著名港區。因其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有「月津」之雅稱,與府城(今台南中西區與安平區)、彰化鹿港、台北艋舺,並稱台灣四大港,留下「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時代記憶,側寫了先民開墾台灣的發展軌跡。
而今月津港雖不再承擔疏運功能,古鎮的歷史風華卻依舊鮮明,每年1月至3月間,此處應景舉辦新年與元宵燈節,吸引全台大批人潮湧入小鎮鹽水。「月津港燈節」更是全台眾多燈會中,唯一入圍德國紅點設計獎、榮獲展場設計組紅點獎的燈節品牌。2022年新春夜,《多維新聞》實地走訪燈節現場,記錄遍布水岸林間的火樹銀花。此為系列採訪第一篇(共兩篇)。
曾經輝煌的港都
回顧漢人在台南鹽水的開墾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天啟元年(1621),彼時鄭芝龍、顏思齊據台,引入大陸移民來此拓墾。永曆16 年(1662)間,鄭成功在「反清復明」旗幟下,安排部將及眷屬到鹽水定居耕耘,此地聚落生態逐漸成形;清康熙23年(1684),朝廷劃台灣為一府三縣,鹽水開始與大陸泉州、廈門等地通商,月津港由此躍升繁榮港都,與安平、鹿港兩地並列南台灣重要水路交通要地。
彼時鹽水風景秀麗、富庶繁華,吸引騷人墨客來此吟詠,留下「興隆水月」、「聚波漁火」、「蓮寺荷花」、「東門曉月」、「釋寺甘泉」、「里仁松濤」、「赤兔望月」、「月池蛙鼓」等知名景點記載,共稱「月津八景」。然而咸豐年間瘟疫竄行,鹽水人口大幅減少,再逢光緒年間急水溪暴漲,港區淤積造成地貌改變,「魚蝦卸罷祠堂外,殘焰搖紅倚絳霄」舊景難現,大船亦難再入港,月津港終於無可避免繁華落盡,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
與此同時,鹿港、府城亦因港口淤塞,被迫淡出歷史舞台,台灣的商業重心由此大幅北移,促成了艋舺、大稻埕等北部商港崛起,奠下「重北輕南」的發展格局,台北因而能有今日地位。而後艋舺也因新店溪及大嵙崁溪改道、居民械鬥嚴重,而被大稻埕、滬尾(今淡水)、基隆等地取代。幾番遞嬗,足見對陸通商影響台灣早年發展甚鉅,是為鹽水隱藏的第一重中國歷史痕跡。
美軍轟炸幾近全毀
1895年,日本侵占台灣,建立殖民政權,引發全島武裝對抗。鹽水亦募得義勇3,000人,由鄉紳率領抗阻日軍,卻因寡不敵眾四下潰散,戰鬥持續5日便告終結,民眾只能被迫接受日本高壓統治。
日殖期間,台灣被打造成米糖生產基地,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明治36年(1903)成立,資本額約300萬日圓,製糖能力高達為350噸。其最初在台南州舊鹽水港廳的岸內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廠,後經多次擴資、合併,成為手握7所製糖廠、2間酒精工廠的大公司。明治43年(1910),其已發展為資本額750萬日圓,製糖能力高達3,450噸的大會社,更是日據末期壟斷台灣糖業的四大會社之一。然當地居民與蔗農並未同享經濟紅利,而是被台日殖民高層與巨賈聯合盤剝,生活極度艱辛。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台灣遭遇了美軍的殘酷轟炸,鹽水因有多處糖廠、酒精廠,慘成重點空襲地。幾番轟炸過後,市區房屋盡被砲彈吞噬,民眾死傷無數,鹽水幾乎淪為廢墟。1945年,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台灣終於光復,四大製糖會社所屬廠房、工地、生產機具均由國民政府接收,戰火傷痕逐漸復原,新的建設由此推展。
受日剝削、被美轟炸,是台灣身處歷史洪流下的不得已,亦是中國清末境遇的陰暗縮影,為鹽水隱藏的第二重中國歷史記憶。
民進黨鐵票區
綜觀今日鹽水產業結構,其已喪失港埠輸運功能,人口嚴重外流,除番茄等農產品運營外,只能設法開闢觀光收入支撐當地財政,「月津港燈節」應運而生。
2004年,台南縣政府發起「月津風華再現計畫」,改善當地排水系統、設置小型淨水廠,推動橋南老街與生態公園改造,全計畫於2010年完工,台南縣政府開始舉辦第一屆「月津港迎春燈會」;縣市合併後,台南市政府持續推動燈節活動,於2012年擴大辦理「月津港燈節」,為百年古鎮寫下新傳統。而燈節雖於新年期間舉行,作品主題卻不受限該年生肖,台南市政府以自由創作形式,廣邀藝術家與個人工作室前來參展,無形中也帶動了地方營建、文創產業發展。
而在政治傾向上,鹽水的投票行為與多數南部城鎮相同,為民進黨的當然鐵票區。台南縣自1993年起由民進黨長期執政,縣市合併後亦未改變,月津港燈節雖呼應了新年、元宵節等中國習俗,當地人卻幾乎沒有中國認同,堪稱今日台灣主流民意縮影。台灣經歷早年反共教育,到如今台獨思潮崛起,與中國可謂日漸疏離、沒有溫情,甚至在選票政治操弄下,生出了強烈憎恨,彷彿不如此表現,便會憶起自身流淌的中國血脈。這種拒斥中國,又注定鎖在中國的執著,是鹽水隱藏的第三重複雜中國印記。

原文發表於2022/2/3《多維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祁賓鴻
祁賓鴻
香港01,國際分析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