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蕭恆,想必是大家看完《御賜小仵作》後,印象很深刻的角色吧!即使身影只出現在幾幕回憶當中,他的輪廓卻清晰到彷彿是作品的隱藏主角,令人難以忘懷。
之前我有提過《御賜小仵作》常透過角色傳遞各種價值觀,比如冷月身上關於「女性追尋自由」的性別平權意識、楚楚身上關於「仵作不比其他人低賤」的職業平等價值。
而蕭恆身上想傳遞的價值,我想就是劇裡提過多次的「玉面判官」──懲惡揚善的典範、洗雪沉冤的希望。尤其在這部以探案為主軸的作品中,這更成了貫穿全劇的核心精神。
⚠ 以下有大量劇透請注意 ⚠

可惜沒有蕭恆的劇照,就用這個畫面當封面吧!
▌理想刑獄官的典範
面如冠玉,明察秋毫,掌管刑獄。
「玉面判官」一詞最初從楚楚口中說出時,便是以「人物」的形象立在觀眾面前──一名面容俊美的刑獄官,為人公正無私、溫和體貼,曾在六扇門偵破一樁樁奇案,無比受人景仰。
楚楚自小便從蕭恆那聽說了玉面判官的故事,因而一直夢想到六扇門做一名仵作。
不過,這麼完美的人物,會是真實存在的嗎?
「妳所仰慕的那位玉面判官,我想應該就是他心目中『理想刑獄官』的典範,也是他希望全天下刑獄官最應該有的樣子。」
──蕭瑾瑜
透過對父親多年的理解,王爺替蕭恆解答了「玉面判官」真正的模樣。
玉面判官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理想、一個典範,也是他對自己和所有刑獄官的期盼。

他期望所有執法者都能如傳奇故事中的「判官」一樣,鐵面無私、明辨是非,既是百姓伸冤的依靠,也是社會秩序的守護者。
而之所以王爺很像玉面判官,是因為他從小便以蕭恆為模範學習成長。蕭恆昔日留在案卷和書冊上的理念,都隨著自小的孺慕,體現在王爺身上。所以即使他未曾聽說過玉面判官,卻仍在不知不覺間長成了他的樣子。
其實這就跟楚楚會牢記爺爺的期許長大一樣。當一個人真心崇敬著另一個人,自然會將其視為楷模,透過效仿,將價值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昭雪沉冤的希望

「玉面判官」對蕭恆來說,既是刑獄官的典範,也是對自己的期望。但在劍南節度使一案後,他已經無法再憑一己之力伸張正義了,所以「玉面判官」不再只是個人期許,更是必須傳承給後世的精神。
他希望在亂世之中,能有更多人擁有公正的是非觀,不讓冤案再度上演;更希望有朝一日能等來一位「玉面判官」,將他此生未能上呈的冤情大白於天下。因而選擇將這個存於理想的形象具現化,寄託他無法明言的期盼。
那為何他會將這段故事告訴楚楚呢?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希望楚楚未來能為生身父母洗雪沉冤,二則是他在她身上看見了玉面判官的精神。
就如王爺所述,蕭恆待在關嶺縣這麼多年,楚楚的身世他不可能毫無頭緒。或許他不知道楚楚生父的確實身分,不過她身為劍南節度使遺孤這點,他一定有所察覺。正因如此,他才希望她未來能找到玉面判官,替她冤死的雙親翻案。
除此之外,楚楚畢竟是被身為仵作的楚家收養。楚家的善良,滋養了她的純粹和正義;他們世代傳承的手藝,更啟發了楚楚對仵作的嚮往。
就算撇開血緣上的是是非非,他也真心希望這女孩有朝一日能實現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仵作。

我想這都是他願意冒著身份暴露的風險,將玉面判官的故事傳給楚楚的理由。
同為冤案的受害人,他期盼她未來能尋得真相,還忠義冤魂一個清白;而作為一名長輩,他也期盼這個孩子能堅守純粹,長成一個明白是非的大人。這是他對國家的忠義、對後輩的疼惜,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而楚楚最後也沒有辜負他的期盼,不只成了一名在三法司當差的優秀仵作,還真的帶了玉面判官回來。

之所以本篇封面選用這個畫面,是因為它讓我看見、感受到了什麼叫「重見天日的力量」。
「玉面判官啊鬆了一口氣,又覺得心中熱血激盪。」
「這世間事,無論被歲月埋得多深、藏了多久,都不會失去它想重見天日的力量。」
蕭恆當年犧牲生命,留下了昭雪沉冤的希望,這些年來,我相信他還一直守在這片沼澤上,等待玉面判官的到來。
或許是直到王爺破解所有謎題、找到他的遺骸並跪倒在地的瞬間,他才終於能放心離開人世;而那道彩虹,也或許正是他「鬆了一口氣」的證明。
▌明辨善惡、堅守正道的精神
剛剛說的「理想刑獄官的典範」,是玉面判官具象的模樣;「昭雪沉冤的希望」則是他所承載的盼望。不過玉面判官的價值,僅止於此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玉面判官在劇中的定位如此重要?說到底,他不過是蕭恆故事裡的假想角色,甚至沒有形體、沒有脈絡,那為何他足以撐起整部作品的精神力量?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玉面判官身上「明辨是非、不畏強權」的特質,正是亂世中最需要、也最缺乏的。
《御賜小仵作》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宦官干政、君不君臣不臣的社會。在這樣的亂世裡,唯有心存正念的人能安定秩序,也唯有不帶偏私的人能弭平偏見下的不平等。
我認為這才是「玉面判官」的核心,真正的玉面判官判決的,不該只是案件,而是一切法理和道義。
所以在我看來,所有在黑暗中堅守光明、為公理挺身而出的人,皆是玉面判官。無論是堅持由朝廷審問犯人的楚楚、願意以身犯險捉拿昌王的景翊和冷月、不屑宦黨把持朝政的西平公主、不惜性命死守西南的冷將軍……這些角色其實也都是一位位「玉面判官」。

這也是為何我在前言提到,玉面判官的精神足以貫穿全劇的主因。除了蕭恆和王爺以外,劇中幾乎所有正派身上,也有著類似的正道光輝。而他們願意為了百姓,付出一切在所不惜的身影,我想正是「玉面判官」最真實的模樣吧!
▌照亮後世的光輝
最後的最後,我還是想特別聊聊蕭恆這個角色。
身為承載作品核心價值的要角,蕭恆給我的感覺其實跟《瑯琊榜》的祈王殿下類似:身負不白之冤而亡,卻留下一身風骨供後世景仰。
先前解構《御賜小仵作》主線劇情時,我有提過劍南節度使冤案從劇情到角色,皆有致敬《瑯琊榜》的意味。不管是忠士被誣陷的悲劇調性、音似「蕭景禹」的主角「蕭瑾瑜」、步步為營的洗冤之路……皆有相似之處。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祈王和蕭恆的角色色彩。

祈王飲下毒酒

蕭恆自沉泥沼
在《瑯琊榜》中,皇帝對祈王的猜疑,造就了林燮一家的悲劇,從此改寫林殊和靖王的人生,開啟了他們為翻舊案、步步為營的故事;
而《御賜小仵作》中,受宦黨追殺的蕭恆留給了楚楚和王爺「玉面判官」的信仰,使他們得以在長安相遇,開啟為尋真相、抽絲剝繭的故事。
這兩段故事的起源,都在這兩位出場不多的配角上,同時,他們也都是主角心中不可或缺、如光輝般的存在。
祈王的賢德是靖王自小景仰的模範,就算遭人陷害、引君猜疑,他也堅持要依循祈王的風骨,剛正不阿地走每一步路,而他最後也確實成了一名賢德的君王。
蕭恆的公正則滋養了王爺和楚楚的正道之心,讓他們堅持平不白之冤、揭不法之罪,而他們最後也確實平反了冤案,還成功阻止昌王謀逆。
綜觀二者,不難發現他們劇中的定位極為類似,都是蘊含悲劇色彩、承載核心價值的英雄。彷彿一道希望,既耀眼得令人嚮往,又悲傷得讓人不平。
要將這樣的精神人物塑造得有聲有色並不容易,不過一旦勾勒出來,整部作品的深度也會顯著提升。
我很感謝《御賜小仵作》在探案為主軸的劇情裡,多加著墨了蕭恆這位悲劇英雄的故事,還將他的死亡編排成精巧的棋局,使觀眾在享受探案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將情感投入其中。
無論如何,「玉面判官」和蕭恆絕對是讓我更喜歡《御賜小仵作》的理由。它使這部探案劇不再只有冰冷的案件,更多了溫暖的情感張力。成了一部剛柔並濟、說理談情兼具的優秀作品。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