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之網Shannon Potter on Unsplash
這篇是大叔的內心mur mur,跟大家分享這陣子的思考,可能會離題很遠再繞回來,請斟酌閱讀。
「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馬克斯·韋伯
我很喜歡這句話。
它可以從微觀個人的角度來詮釋,說明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認知和思考框架來回應在生命中遇見的每一件事,個人的思維所編織的「意義之網」就是個人生命經歷的邊界。
它也可以從宏觀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詮釋,人類共同編織了意義之網,我們每天生活在其中。國族認同是一張網、金錢系統是一張網、教育體制是一張網、時尚流行和美感標準也都是一張網。我覺得可以拿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爆貴NFT的現象。
網的形成就是「共識」的形成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每天的行為、喜好、習慣、工作甚至目標,全部都脫不出「人類的共識」這張網呢?
比中指是髒話、紅色很喜氣、希特勒是壞人。
「數學」本身並沒有好數字和壞數字,當大部分華人對「4」的共識是不好的數字的時候,醫院從此就沒有了4樓。
「學習」本身並沒有標準方式,當大部分人的共識是要在同樣的地點學習同樣的技能領取一樣的學歷時,我們有了升學制度。
「攝取能量」本身是生物的本能,食用任何肉類都能為身體產生能量,當大部分人的共識是豬可以吃,而貓狗好可愛的時候...(太爭議了我就此打住)。
人類就是生活在共同編織的一張張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交易的基礎就是共識
幾千年前的人類沒有交易媒介,所以如果要用一隻羊腿去交換一把長矛,需要兩個人經過冗長的談判直到彼此達成共識,交易才得以進行。沒有統一的貨幣,沒有公開的市場,沒有可以參考的平均物價。
現在我們有了法幣,有了公開市場,有了價格行情。當買賣雙方都認同新台幣,理論上只需要對這個商品值多少新台幣達成共識就可以進行交易。
But!但是隨著社會複雜化,反而出現其他會拖慢共識達成的因素,例如跨國交易的法規差異、政府的監管、市場行情的不透明或時間差、買賣雙方的資訊不對稱...等等,無一不在影響交易效率。
出現區塊鏈技術之後,「公開市場」變得更加公開。過去要透過中心化的銀行轉帳或是信用卡公司,經過它們的「允許」才能互相交易,現在只要有加密錢包,隨時可以和任何人交易。「價格行情」也變得更加透明,任何NFT曾經被「誰(哪個錢包)」在「什麼時候」以「多少錢」買賣過,通通即時更新且一目了然。
什麼是共識的具現化碎片
回到我的標題,為什麼我形容「NFT是共識的具現化碎片」?
加入FOMO Dog Club、買下吳哲宇的生成式藝術、師園鹽酥雞的四季豆、寶博朋友說每一集的Vibes,全都是在具現化你認同的某一種價值,並且與其他擁有者一起成為社群共識的一部分。
但這不代表你們的共識完全一致。
舉例若我買下LoreneDAO NFT,我認同的可能是對藝人的喜愛,有人是認同這個社群的能量,有人是覺得價格會漲,有人認為社群裡面的資訊很有價值...,所以我形容是碎片,你買這張NFT的理由不代表共識的全部面向。
2022年2月這個當下,世界上最貴的NFT是CryptoPunk #5822,以8000 ETH(2300萬美元)售出,這個價格呈現的是買家對CryptoPunk的某種認同,也許是身分象徵、也許是社群人脈、也許只是某種價值儲存,不管是什麼,這個NFT把他所認同的某種共識具現化出來。
越好的項目擁有越強的社群共識
共識是有可能瓦解的,判斷NFT的好壞,可以看共識的強度。
現在NFT的項目多如牛毛,最近觀察能夠在公開發行後不破發甚至地板價能持續上升的項目,都是因為有某種很強的共識在支撐。
當然共識也是會變的
自己觀察有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當NFT價格上下波動,幾輪換手下來後會發現holder可能洗了一輪,人不同,共識也會不同。
簡單說,0.05e買進來的人和5e買進來的人對這個NFT的價值認知和賦能期待一定有所不同。項目方要怎麼轉型去迎合(這不是一個負面的詞)社群期待的轉變,去調整社群的定位,去溝通,去不斷進化,都是大家在HODL的過程中可以一路觀察的。
以上就是這篇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非常希望大家留言與我互動,一起教學相長。最後說一句常聽到的話,DYOR(Do Your Own Research 自己做好研究),幣圈一天,人間一年,以上僅代表我寫文時的情況,建議視你讀到這篇文章的當下狀況自行多作判斷。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趕快前往
「區塊D週報」訂閱區留下Email訂閱,每週收到區塊鏈世界最值得關注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