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啊!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的道理(關於這個觀點,在第31講會再另文分享)。

至於「為國以禮」,相信對於現代人來說,就很有異議了。你說「為人以禮」,大家都能理解;要是「為國以禮」,現在是什麼年代?現在為國,是要講有多少個核彈頭呀?這就是相當於子路當年對千乘之國的想法了。

要理解什麼叫作「為國以禮」,首先得疏解這裡所講的「禮」。

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對社會來講,就是道德氛圍;對國家而言,就是精神文明。禮,才是人類共同的價值,也是一個走向文明開放的基本國策。能以禮治國,這才是「本」啊!本立然後道生,至於「末」,就會水到渠成了。

對「禮」這樣的解說,這是筆者多年的學習與思考,而剛好講到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因而即席寫下這樣的解說。

當然,筆者這樣的解說,是斟酌「禮」的本質而言;至於古時所講的禮儀、禮法、禮制等等,對於今時今日來說,恐怕是格格不入了。

接下來就分別講:禮…
①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
②對社會來講,就是道德氛圍。
③對國家而言,就是精神文明。

這樣才比較明白孔子的「為國以禮」的政治理念。

(寫於2020年12月7日)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的和諧社會。 光看這樣的文題,像是描寫景色、記敘郊遊的,怎麼可能是出自《論語》呢? 這段《論語》富蘊禪機,即使當時在場的學生,都沒能了解孔子為何獨賞曾點的真意。(原文見【先進25】)
上文提到孟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註) 怎麼樣才是「民為貴」? 民為貴,是指人民最值得尊重的本質,就是人民的人格是平等的,人民的尊嚴是值得尊重的,人民的人格是自主的。說白一點,人民的每一張選票,彼此都是平等的,人民的選擇都值得尊重的,人民的選舉權都是自主的。那才是民為貴。
前文提到堯、舜之所以是賢君,最關鍵的就是有民本的觀念。民本,就是以民為本位,以民心為心。 過去幾十年以來,關於「民本與民主」這個議題,都討論過不少。大抵分為兩派:①民本的精神,就是民主的精神。②民本思想只是民主精神的種子。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14》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對君權是絕對遵從的;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到明清時期,更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愚忠思想。這已演變到君權至高的專制。但,這並非孔子的意思! 咱們再重新解讀孔子的原話: 《論語》有這樣一句話: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的和諧社會。 光看這樣的文題,像是描寫景色、記敘郊遊的,怎麼可能是出自《論語》呢? 這段《論語》富蘊禪機,即使當時在場的學生,都沒能了解孔子為何獨賞曾點的真意。(原文見【先進25】)
上文提到孟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註) 怎麼樣才是「民為貴」? 民為貴,是指人民最值得尊重的本質,就是人民的人格是平等的,人民的尊嚴是值得尊重的,人民的人格是自主的。說白一點,人民的每一張選票,彼此都是平等的,人民的選擇都值得尊重的,人民的選舉權都是自主的。那才是民為貴。
前文提到堯、舜之所以是賢君,最關鍵的就是有民本的觀念。民本,就是以民為本位,以民心為心。 過去幾十年以來,關於「民本與民主」這個議題,都討論過不少。大抵分為兩派:①民本的精神,就是民主的精神。②民本思想只是民主精神的種子。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14》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對君權是絕對遵從的;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到明清時期,更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愚忠思想。這已演變到君權至高的專制。但,這並非孔子的意思! 咱們再重新解讀孔子的原話: 《論語》有這樣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