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當代迷因文化亂象(上):迷因的由來

雜談│當代迷因文化亂象(上):迷因的由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小弟是個資深的迷因仔,還記得國小電腦課時,幾個朋友會在Youtube上搜尋「搞笑影片」,然後嘲笑某跟因太激動導致假牙跑出來的人,獨角獸查理跟Orange的影片更是反覆觀看了好幾遍,那時候YT上還有一個叫「2266」的台灣頻道,專門PO一些好笑又沒營養的影片,我想他們應該是Youtuber的始祖吧。之後開始接觸好色龍,感恩龍大總是無私地翻譯國外的網路梗圖,讓我在電腦課時憋笑到內傷,沒錯!電腦課時我都在看這些有的沒的東西,但重點是當時的迷因還不叫迷因而是叫「梗圖」,追著《丹槓上誰》、《超級監獄》、《無懼勇士》等超ㄎㄧㄤ美國卡通,看著雜七雜八的梗圖長大的我,應該有資格淺談現今的迷因文化吧?


失控的迷因文化(?)

會突然有感而發是因為看到臉書動態牆上的這張圖片↓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先講結論,這個迷因讓我很不舒服,我覺得一點都不好笑!我是個從小看梗圖長大的人,對於諷刺的容忍度比起一般人大的不少,但看到這張圖時我只剩滿滿的憤怒。

首先發圖者以「有洋蔥」(有哭點)的說明吸引人點進來觀看,圖片中文字似乎在諷刺當今社會,人人買不起房的問題,最後放了老人倒在田裡的圖片。我不知道這張圖的實際情況為何,但第一眼看到這張圖時,感到強烈的不舒服,仔細觀察後我認為圖中的老人可能是一個過世的人。所以這是一張有點恐怖、甚至有點令人心痛的圖片。然而有人卻利用這張圖片做了自以為幽默的迷因,然後被他人按讚、留言、分享,最終出現在我的動態上。

我不知道製作這張圖的人是想要諷刺什麼?諷刺圖中過世/受傷的老人嗎?嘲笑自己是個魯蛇沒有自己的土地嗎?還是諷刺因為標題寫了「有洋蔥」就點進來的跟風民眾呢?也許是,但,所以呢?這張迷因並沒有強而有力的諷刺標的與動機,也沒有意想不到的"梗",更難以讓人會心一笑。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張圖是特例,但我想告訴大家,比起當年還是梗圖的時代,這樣子令人不舒服的迷因越來越多了,而且大多數的迷因使用者越來越分不清楚何謂「好迷因」了,再這樣下去,網路空間將會越來越混亂及混濁,喪失迷因的特性。(晚點說明)

可能會有人會反駁「如果不喜歡就不要看阿」,又或者認為「這就是地獄梗,是其他人道德標準太高才不懂笑點」,因此,今天我就要來寫一篇文章談談,為什麼這個迷因不應該出現在網路上!


梗圖與迷因的差別?

首先,先來了解迷因的起源,說說梗圖與迷因的差別。

梗圖與迷因的差別並沒有標準解釋,以出現的時間點來看的話,梗圖通常被認為是迷因的前身,有人認為梗圖嚴格來說不等於迷因,迷因的定義比較是具有「傳播性」,可供人再造的「二創性」,重新賦予圖片影像和文字定義。例如:drake meme、cyberpunk 2077等,並且迷因在內容上通常且帶有諷刺、幽默的含意,而梗圖比較沒有脈絡可循,就是含有好笑成份的圖片。

上述為網路上的通用說法,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從性質與內容上來做比較,會發現梗圖與迷因都具有傳播性、可供人再造的二創性,同樣內容的圖在以前會被叫做梗圖,現在會叫做迷因,代表從內容上兩者性質相同,一定是某種社會性的原因改變了人們的潛意識,讓人們更願意稱這類創作為「迷因」而不是「梗圖」。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擴大名詞解釋」的說法。

過去因裝置效能關係,影片傳播率較低,因此「圖片」就是最好的載體,梗圖也應運而生。從字面上的意思去拆解的話,「梗」具有好笑、有梗的意思,相反的,如果是療癒的貓咪圖片、無意義的重複...可能都比較難歸類在「梗」的意涵之下。「圖」是指圖片,所以影片、短影片、GIF圖、動圖、互動小程式/遊戲...等都不在「圖」的範圍。所以喵咪跳舞的影片、惡搞剪輯影片、獨角獸查理的影片、都不能被稱作梗圖,因為不符合上述標準。而迷因的「迷」具有迷幻、神秘、沉迷、快樂的意象,「因」含有因子、因素、要素的意思。所以說任何含有讓人快樂、沉迷、迷幻...等元素的東西,都可以被歸類在迷因之下。

因此,不論是梗圖或是迷因,都飽含了「諷刺」、「幽默」、「二創」、「傳播」、「令人快樂」等元素,可以說梗圖算是迷因,迷因包含梗圖。雖然不確定這個轉變是從何而來、從何時開始,但也許是大眾在潛意識上發現「梗圖」的說法不符合現實的語境,所以慢慢地從稱呼「梗圖」演變成稱呼「迷因」。

題外話,我認為梗圖的前身為「諷刺短漫」。以諷刺與幽默這兩點特性來說,在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刊登在報章雜誌的「諷刺政治短漫」可說是當時的迷因。所以愛看「迷因」不是年輕人或網路世代的專利,應該說這種「諷刺文化」早已行之有年,人們都愛看幽默與諷刺的笑話,這讓人產生「優越感」,我認為這也是地獄梗、脫口秀會爆紅的原因。


所以迷因怎麼了嗎?

依照前面的講法,愛看諷刺短漫、梗圖或迷因是人們的天性,那為什麼現在的迷因卻越來越失控呢?難道諷刺短漫、梗圖都沒有失控過嗎?又為什麼唐鳳鼓勵人們多看迷因呢?為什麼近年的炎上事件越來越多?為什麼社會大眾樂於將各種時事議題做成迷因呢?

答案就是出在構成喜劇的「優越感」上,這讓我們留到下篇再說吧~

————————

————————

聯絡資訊

avatar-img
歐摩的沙龍
19會員
39內容數
這個專題請搭配「歐摩的垃圾山」這個 Podcast一起服用。 每一集都會針對社會觀察、哲學思想、藝文活動、文化以及隨筆心得,拋出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訂閱專題可以支持我持續創作更有價值的內容,也可以閱讀每一集的精鍊內容。 更希望能與我互動討論,把這些議題融入生活,讓生活看見更多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歐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演算法就像盲盒,在你滑下一篇前,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篇內容是甚麼。可好處是,這個盲盒是免費的、是廉價的,你可以用大量的時間去「刷」,你可以盡量刷,直到刷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有時候被低劣的內容吸引也沒關係,畢竟是免費的。可有時會刷到精緻、感興趣的內容,那就太幸運了,把他存起來,然後繼續刷。
所有笑話能夠成立,都必須建立在「優越感」這個原則之下。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好笑,都是因為產生了優越感。例如我們看到「一個"紳仕"走路十分笨拙、喜歡美女還經查被警察追」,我們會想笑是因為紳仕應該是很高尚的,若滑稽笨拙的紳仕會讓我們瞧不起,進而發笑。
說起「聽音樂會」大部分的人都會為之怯步,一方面是對古典音樂的陌生,導致沒有自信。再者古典音樂往往給人神聖、莊嚴的感覺,難免有些"壓力山大"的內在感受,久而久之,古典音樂的閱聽人數越來越少,彷彿只有音樂系的學生,或是音樂教室的小朋友才會接觸到,想要把古典音樂推銷給大學生可說是比登天還難。
演算法就像盲盒,在你滑下一篇前,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篇內容是甚麼。可好處是,這個盲盒是免費的、是廉價的,你可以用大量的時間去「刷」,你可以盡量刷,直到刷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有時候被低劣的內容吸引也沒關係,畢竟是免費的。可有時會刷到精緻、感興趣的內容,那就太幸運了,把他存起來,然後繼續刷。
所有笑話能夠成立,都必須建立在「優越感」這個原則之下。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好笑,都是因為產生了優越感。例如我們看到「一個"紳仕"走路十分笨拙、喜歡美女還經查被警察追」,我們會想笑是因為紳仕應該是很高尚的,若滑稽笨拙的紳仕會讓我們瞧不起,進而發笑。
說起「聽音樂會」大部分的人都會為之怯步,一方面是對古典音樂的陌生,導致沒有自信。再者古典音樂往往給人神聖、莊嚴的感覺,難免有些"壓力山大"的內在感受,久而久之,古典音樂的閱聽人數越來越少,彷彿只有音樂系的學生,或是音樂教室的小朋友才會接觸到,想要把古典音樂推銷給大學生可說是比登天還難。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中天2002年入主勁道數位電視後,改名為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歷經18個年頭,中天新聞於2020年度經NCC決議不予換照,是新聞台換照未過的首例。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換照失敗是否就等於台灣再無言論自由,是否只會剩下中天新聞所說的一種聲音,新聞媒體界因此就變成了政府大內宣的一種工具。
中天新聞台換照一案,實際上判斷是否對錯尚待「言論自由市場」來「真理越辯越明」(前提是言論自由市場尚未失靈),但對於NCC否決中天換照之處分理由,是否有侵害憲法上對於新聞自由之保障,似乎可以先簡單從大法官解釋的角度探討
中天2002年入主勁道數位電視後,改名為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歷經18個年頭,中天新聞於2020年度經NCC決議不予換照,是新聞台換照未過的首例。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換照失敗是否就等於台灣再無言論自由,是否只會剩下中天新聞所說的一種聲音,新聞媒體界因此就變成了政府大內宣的一種工具。
中天新聞台換照一案,實際上判斷是否對錯尚待「言論自由市場」來「真理越辯越明」(前提是言論自由市場尚未失靈),但對於NCC否決中天換照之處分理由,是否有侵害憲法上對於新聞自由之保障,似乎可以先簡單從大法官解釋的角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