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文字真的好美!好有畫面感!不只是視覺,甚至連整個空氣的觸覺、味道都彷彿能感受到~不管是勞動時的辛苦,還是和哈薩克牧民的互動(尤其是哈語和漢語的雞同鴨講😆),每一段都喜歡的不得了!!!
說實話在看《羊道》之前,提起遊牧民族,大概只會想到牛羊、蒙古包,以及「逐水草而居」,除此之外,一無所知。
之前很常分享的在遠方的阿倫,在紀錄片《冬與春之歌》中也多次提到了一場大雪,延遲了牧民們的春季轉場,但那時候啊~其實不太懂這句話的意義,直到看完這三本書後,才發現,原來很多旁白背後的含義其實我並沒有看懂,於是,看完書後,我又重看了一次這部紀錄片。
看到中間偶遇的一個牧民(有一頭小羊和小牛的那裡),我知道,傍晚了,牛羊開始回來了,羊得入圈,擠完牛奶,晚飯便要開始了,可能是拉麵、手抓飯,或只是乾馕配奶茶,但所有人都吃的很滿足。
或是幫餐館的一群人拍照時,會想起李娟在書裡寫的,幫他們拍照時,他們永遠只會滿意的跟你說謝謝,卻從不會請你洗一張給他,就好像拍照的瞬間,就是最大的意義。
而影片的最後一分鐘,我記得第一次看時,注意力都放在了滿山的杏花,而這一次,視線卻離不開山頂的那座氈房,或許李娟和扎克拜媽媽一家人住的地方,就是這麼個模樣吧!
但總之,真的好喜歡李娟的文字,以及在這樣的生活中,她對待一切事物的溫柔的心(我感覺好像第一次了解溫柔的意義,溫柔不是沒有脾氣,不是甜言蜜語,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平靜溫和的對待,不強行賦予是非對錯,就只是靜靜的感受身邊的一切),就像哈薩克牧民這麼多年來,就只是在這片寶藏之地上,靜靜的來來去去,來來去去……
如果現在問我最喜歡的作家是誰,我肯定會說是李娟(在此之前我還真的沒有特別喜歡誰),下一本待看書單就決定是,李娟的《我的阿勒泰》。
摘錄:
《羊道:游牧 春記事》
- 我總算舒了一口氣。雖說「一切總會過去」,但「一切」尚遠未「過去」的時候,總感覺「一切」永遠不會「過去」似的。再回想起來,真是只會瞎操心!
- 當道路不再艱險的時候,「到來」和「離開」將會變成多麼輕率的事情......
《羊道:游牧 夏記事》
- 再想一想,一個普通的瓶子,來到山野之中,頓時會成為多麼刻意的、複雜的,用心良苦的事物啊。它是被精心設計過的,它是勻稱的、輕盈完整的,蓋子和瓶口配合得堪稱天衣無縫。天上地下,再沒以什麼事物能像它那樣緊緊地留住一點東西。
- 無論如何,我點點滴滴地體會著這孤獨,又深深地享受著它,並暗地裡保護它,每日茶飯勞作,任它如影相隨。這孤獨懦弱而微妙,卻又永不消逝。我藉由這孤獨而把持自己。不悲傷,不煩躁,不怨恨。平靜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記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 總是生活在到來與離開之中,總是只是經過而已。但是,什麼樣的生活不是「經過」呢,經過大地,經過四季,經過一生,經過親人和朋友,經過諸多痛苦、歡樂……突然間非常難受。真想知道,在遙古的年代裡,這裡究竟發生過什麼事?使得這支人群甘心沉寂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櫛風沐雨,順天應時,逐水草而居。從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綿延千里地跋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每個星期搬一次家,幾乎得不到片刻停歇……據說這是全世界最後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民族。真想知道,到底為著什麼,全世界只剩他們堅持到了如今……但又怎麼能說這樣的生活動盪,這樣生活沒有根呢?它明明比世上任何一種生存方式都更為深入大地。又怎麼能說它脆弱?它依從自然地呼吸韻律而起伏自己的胸膛,它所憑持的是世上最為強大的力量……
《羊道:游牧 盛夏記事》
- 總之和遊客比起來,我是底氣十足的。但比起牧人……我又是個徹頭徹尾地走馬觀花者。我這算什麼啊,沒法解釋的、莫名其妙的一個人……
- 「遺跡」的力量真是比真實的生活場景還要強烈。
- 這可真是漢人思維!對我們來說,搬家意味著「捨棄」,對他們來說,搬家是為了「保護」。
- 是的,生活之河正在改道,傳統正在往舊河床上一日日擱淺。外在的量固然蠻橫,但它強行制止所達到的效果遠不及心靈的緩慢閉上眼睛。老人們還沒明白發生了什麼事,年輕人就已經自若地接受了新的現實。這又有什麼錯呢?世間的心靈,所渴望的所追逐的不都是那些更輕鬆的輕鬆,更愉快的愉快嗎?有誰能在整個世界前行的汪洋大潮中獨自止步呢?牛羊數量正在急增,牧人正在與古老的生產方式逐漸告別——這場告別如此漫長,一點一滴地去告別。似乎以多長的時間凝聚成這樣的生活,就得以多長的時間去消散。不會有陡然的變革,我們生活在勻速消散之中。勻速運動狀態等於靜止狀態——這是最後的安慰。那麼,還是先不要去可惜吧,還是先諒解了再說。先收起相機,把眼前的一切接受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