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民進黨開放日本食品進口來台後,各政黨立場的論述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國民黨跟民眾黨,在美豬公投面前,會去區分萊豬跟美豬,但面對日本來的食物,卻不去區分「核食」跟「福食」。民進黨則反過來,在美豬公投面前,把反萊豬等同反美豬,但面對日本來的食物,卻區分「核食」不等於「福食」。因此雙方人馬開始說對方雙標,各執一詞。但如果釐清各種現實條件與食品本身在風險歸類上的定義的話,則會發現真正雙標,或者說腦袋不清的人是前者。
第一個問題,萊豬能否等於美豬?這一題在台灣,當然是肯定的。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看什麼叫作「萊豬」。所謂萊豬,指的是只要用添加萊克多巴胺飼料所飼養的豬,都可以叫作萊豬。台灣進口豬肉的對口國裡,就只有美國使用萊劑飼料養豬。因此以台灣的狀況來講,去(2021)年12月18日的公投,將反萊豬等同反美豬,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反而,把萊豬跟美豬切分,有罔顧現實、欺騙支持者之嫌。只是要注意的是,Codex 有訂出標準,含一定劑量的瘦肉精(即萊劑)是不能在市面上流通的。而台灣開放進口的標準,訂得比 Codex 還嚴格。但無論劑量多少,含有瘦肉精的豬肉,我們都統一叫作萊豬。
接著,核食能否等於日本福食?這一題當然是否定的。為什麼呢?因為要被稱作「核食」,必須食物內含有一定放射性物質的含量。而當前的所有食物或食品,多少都滲有這些物質,畢竟搭一趟飛機坐一趟船,都會接受到宇宙輻射。就算台灣所有食物都沒有放射性物質好了,也不可能不進口他國食物或食品。這時候問題來了,以目前台灣進口食物食品的現況,把核食等於日本福食,在邏輯上就說不通。因為,第一,台灣不是只有與日本貿易;第二,日本來的食品,尤其是在2011年受到福島輻射事件的五縣市,雖然在直觀上仍有輻射過量的疑慮,但只要符合進口檢驗標準,基本上就不會有安全疑慮。甚至,台灣目前的檢驗標準比國際Codex標準還嚴格。如果這樣還無法放心的話,就購買前注意產地(現在有規定要標示產地),凡從日本來的食品別買即可。但無論如何,有檢測過量才能叫核食,沒有檢測過量就不能。所以從日本來的食物或食品裡,只要輻射量沒有超標,我們就不能稱作核食。既然如此,怎麼可以把核食等同於日本福食呢?
所以,同樣都是食安議題,告訴選民關於食品安全的風險歸類差異,是各個政黨的責任之一。但如果只想藉由操縱認知落差來獲取政治利益,那反而會鬧出「反核食是工作,吃福食是生活」的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