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課綱國文的內容之爭(上一次是 2020 年的今古文之爭),有同有異。相同的地方在於都有部分以「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待國語文的選文結果,以及是否應該以此角度來作為教學指引;相異的地方在於,前者僅止於古文的選文是否符合「時代需要」(實用邏輯),後者則開始將國語文置入道德、國族,跟文化傳承的爭辯語境裡。而會有後者這樣的狀況,大抵跟選舉脫離不了關係,因為發難的主角區老師,也是在上一屆大選前(2020 年)提出類似的主張,但沒有像這次如此星火燎原。
而我對於這次的爭論態度,主要分成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選文比例,第二層面則是國語文的教學目的。而第二層面我將會提到「近代國家政體與意識形態」的關係。
以第一個層面來說,我不是很在意國語文裡面的「文(言文)白(話文)」比例應該為何。如果以「是否實用的」或是「時代需求」,也就是強調「論證」跟「把話說清楚」的角度來看,假設課綱全部都推薦文言文,但每一篇都是「論說」極強,且邏輯縝密的文言文章,我覺得這也沒關係。例如,就我印象中,論說感極強的文言文有《師說》跟《燭之武退秦師》。前者主要在論證「老師」的存在跟目的;後者分析出兵利弊,藉以說服敵國君主撤兵,甚至協防本國疆土。這兩道議題放在今日,其實都還很實用。除了可滿足論證能力的教學需求之外,議題上也不過時。尤其是《師說》,我常常會以該文對「老師的功能」的定義,來論證老師在 AI 時代下的角色與定位。
以第二個層面來說,國語文存在的目的,除了教導學生如何「運用語言來學習其他知識」的方法(其實就是基本的論證方法論)之外,便是傳承道德、國族,跟文化傳承的載體。在講這一部分之前,我先分享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學者阿圖塞(Althusser)提到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指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階級利益,透過教育、宗教、家庭、法律、政治、工/公會、文化、媒體等對公民/人民進行意識形態灌輸的管道。簡言之,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用來「自然化」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的工具。承此,不管是在專制獨裁或是自由民主的國家,都有當權者想要人民內建的意識形態。如此,就要進一步討論,這兩種政體要人民擁抱的意識形態,到底差在哪?
差在「意識形態內含的討論張力」。
意識形態是我們生而為人的世界觀跟生活態度,即我們的價值體系/人生觀。
一般來說,專制獨裁想要人民擁抱的意識形態/價值體系,通常比較沒有對話空間。這類意識形態我稱之為「封閉型的意識形態」。例如,以往所稱的那種禁不起論證檢驗且充滿情緒勒索,完全沒有評斷標準的「禮義廉恥」之說。反之,自由民主所宣揚的意識形態價值體系,則不只強調尊重差異與包容之外,還會鼓勵理解與對話。這種意識型態我稱之為「開放式的意識形態」。例如,當今社會的各種多元價值並陳與相互理解。
而我們把上述「政體與意識型態」之間的關係,放到台灣近一世紀的政治歷程來看,在以往的黨國時代,國語文當然是擔負統治者意識形態的灌輸教材之一,但灌輸的是種「封閉式的意識形態」。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過往中學時期的國語文教學,那種教學方式大概不會有思辨的討論空間,而是囫圇地吞下盡忠盡孝、四維八德、禮義廉恥的內容,因為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美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作文要「引經據典」、堆砌詞藻,活像個現代駢文。
而現在,國語文的教學內容除了古文之外,還兼顧「文體」跟「社會議題」的考量,鼓勵大家多元思考。也就是說,多元、包容、理解,這些也是種意識形態,但這種意識形態是開放式的,鼓勵不同聲音的展現與思辨。最外顯的表現就是現在考試出現了「國寫」考題,有「情感抒發題」跟「觀點論證題」。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去找歷屆大學學測以及分科測驗的國文考卷國寫題看看。
是以,今天面臨到的世代/時代/教育爭點是,這兩股意識形態並存於現代社會以及教育現場,也就是前者(封閉式意識形態)來不及崩潰,而後者(開放式意識形態)仍在萌芽下,這樣的拉扯到底要如何結束?甚至結束後,佔上風的又是哪一端?
「國語文教學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這種語文的「實用主義」面向,目前已殆無疑義,也有共識,之前的討論就已經爭辯過了。但如何學,要用什麼樣的文體,這已經是賦予「學習工具」一種價值判斷。這是今天的爭論重點。但我認為,國語文不只得為「時代需求」服務,其教學內容與內建的價值也要合乎當前所處政體跟生活方式的形態。而封閉式的意識形態,絕對不會是當前活在自由民主政體下的公民的選擇。
順帶一提,看到一些中學生社團裡的家長們在那跟著嘴國文課綱的古文教學與學生「品德」的關聯,我都覺得很好笑。
因為,就算吵成這樣,這些家長還是會覺得去念一個出來能夠賺大錢的科系比較重要,而這些科系大都沒有採計國文啊!
我就不信這些家長知道這些關聯後就會要他們的孩子多認真地去念國文/古文;就算知道後,仍執意討論的家長,也大多只是想要嘴「執政黨的課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