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2022年習慣養成計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2年初離開前東家,無縫接軌到新工作崗位,忙碌到幾乎天天熬夜至凌晨2、3點,身體與大腦的疲倦不可言喻。

其實即便在沒有加班的日子裡,每個上班日我都感覺自己像是上戰場一樣,繃著身體到達辦公室,環繞各種刺激下,還得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持續緊張的身心直到回家後才算真的放鬆,接著就是無比的疲憊感與倦意。

需要的睡眠因疲倦程度而異

剛好我看到sadhguru在某個影片提過,假如我們一整天都能放鬆身體,那麼疲倦感就會降低,所需要的睡眠也會減少。

我蠻認同這句話的,也有發現假如自己是拖著極度疲憊的狀態睡覺的話,會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其實這也代表了,與其說我們需要「睡眠」,不如說我們需要適當的「休息」,而休息時間的長短本來就是看我們的疲憊程度有多高,所以說,睡眠應該沒有「固定」時數這件事(一般通說是6-8小時),端看我們身心需要的「休息」程度。

但在新工作中,目前看來勢必會犧牲很多休息時間,於是我也希望能用其他方法,盡量降低身心的疲倦,而「靜坐」就是我今年想要養成的習慣。

raw-image

講到靜坐,還記得小學三、四年級時,班導在上課前都會要求學生們盤起腿,在椅子上靜坐個5-10分鐘,目的是讓原本嘰嘰喳喳吵個不停的孩子們安靜下來,我那時還對自己能夠雙盤有點小傲,最大的收穫就是發覺靜坐真的能讓自己平靜下來,腦袋好像飛上天空去,在雲間漂浮。

如今那種感覺,成了常處頭腦忙亂的我,最想抓取的狀態。我好想讓自己可以下班後就暫停,不再去思考、規劃、煩惱工作。

不想/有意識的靜坐

我也發覺腦袋停不下焦慮思考的話,身體出現的反應就是躁動緊繃,再到臨界點時就會疲倦或肌肉疼痛。有時,我也會告訴自己的心智說別再想了,或別擔心了,但頭腦跟情緒就是會隱隱扒著那些我想放開的事情,我漸漸理解用這種方法似乎沒什麼效,反而比較是一種「逃避」心理,就像有負罪感的拖延症人,即便拖延不做事時看似享樂,實質整個人還是在自我煎熬處境。

靜坐就不同了,是實質能幫助我放鬆的方法,甚至我慢慢感覺到,靜坐可以是件享受的事,尤其當你越是疲倦時,其實仍然可以藉由較短時間的靜坐,幫助自己解開緊繃狀態,再進入睡眠會更舒服,思緒不會那麼紊亂。因為當我靜坐時,其實是有意識地在舒緩自己的身體跟思緒,就像自我治癒一樣。

在連假尾聲寫下這篇的目的,算是勉勵自己要持續增加靜坐的頻率,畢竟這麼簡單、不花任何費用又有益身心的活動,養成習慣的話,一定能增加自己的生活品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夢牛-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3/08
哇~真不錯的親身體驗!整天能維持長時間的放鬆,對身心肯定有助益,不過對我來說,除非獨處,不然很難,所以才刻意練習靜坐來幫助自己緩解疲憊
如是我聞-avatar-img
2022/03/03
從你所提的睡眠與休息的關係,我想起之前去內觀課程時,有幾天我是完全沒有入寐的,可是不會不舒服,算是很奇妙的身心狀態。
avatar-img
夢牛的沙龍
134會員
59內容數
--
夢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02
我在臨終病房,先後與兩位長年依持佛法修行的病人相遇,但兩人表現出的面容與心境,卻很不一樣,一位因執著而痛苦,另一位安處身體的衰敗,依然能清明慈善的對待一切。我不禁在心中探問自己:修行的真諦是什麼?我們容易陷入的修行或身心靈誤區是什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11/02
我在臨終病房,先後與兩位長年依持佛法修行的病人相遇,但兩人表現出的面容與心境,卻很不一樣,一位因執著而痛苦,另一位安處身體的衰敗,依然能清明慈善的對待一切。我不禁在心中探問自己:修行的真諦是什麼?我們容易陷入的修行或身心靈誤區是什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2/21
我終於意識到自己就像那夢中的生物,帶著擬態本性小心翼翼偽裝隱沒著。在現實被夢境鑿開的共時空隙,在潛意識催生的提點面前,我能否體會並承認這確實是「有意義的巧合」。此生,我們是否願與自己內在的導師持續合作?是否尊重內在的聲音,願意珍惜潛意識展露的訊息,讓意識與潛意識更常連通,使我們看見自己更完整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2/21
我終於意識到自己就像那夢中的生物,帶著擬態本性小心翼翼偽裝隱沒著。在現實被夢境鑿開的共時空隙,在潛意識催生的提點面前,我能否體會並承認這確實是「有意義的巧合」。此生,我們是否願與自己內在的導師持續合作?是否尊重內在的聲音,願意珍惜潛意識展露的訊息,讓意識與潛意識更常連通,使我們看見自己更完整的樣貌?
Thumbnail
2024/01/06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Thumbnail
2024/01/06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