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為全美第六大都會區,但凡是去過波士頓的人,都會有下列這個疑問:「當年,他們到底是怎麼規劃道路的?」相較於其它國際大城,波士頓似乎沒有所謂的都市規劃可言。
這是因為城裡的道路幾乎是利用既有的牛徑擴建而成。
而這些牛徑從何而來?
牛隻們總會選擇最容易移動的路前進。當牛的前方出現一座小丘,牛的第一反應不會是硬闖過這突起的高地,而是會一步一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之處,走最平坦之處,避開山岩。換言之,山路的結構會決定牛隻的路徑。
每當有牛隻通過相同的地區,路就會變得比上一隻牛經過時更容易走,因為一條牛徑已然慢慢成形。
因此,山路的結構造成了牛在移動時的固定行為模式;而波士頓的城市輪廓,就是這樣由十七世紀的牛隻們循著最小阻力之路踏出來的。
一旦某個「結構」成形,能量就會沿著這個結構的「最小阻力之路」向下傳遞。
這個道理適用於整個自然界,包含人類。河水潺潺,終能順利流向大海;風拂過都市的水泥叢林,也會經過最小阻力的路徑。若從高空俯瞰行人在街道上走動的模式,便會發現人們會避免擋住彼此的路——有時最省力的方式是往前走,有時是刻意緩速,有時則向左向右。
你是否想改變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流向,如飲食習慣、消費習慣、儲蓄習慣甚至是與人交往的的習慣。雖然你可以在短時間內達成某種程度的變化,但最後總是會發現自己回到了原有的行為模式和態度。
這是因為你的人生已經被決定了,而挑選最小阻力之路是你必然遵從的自然法則。
另一件我們總是忽略的事,則在於: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決定的,如同波士頓周遭的地形定案了牛隻的最小阻力之路,河床決定了河流的路徑。
不論你是否有意識,這種結構都是存在的。或許你從沒留意到生活裡的結構,也沒察覺結構的影響力,但這些結構確實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
這也是為何多數人每日以同樣的方式生活,卻又時常感到無力。人們常想奮力一搏,像是為自己的財務狀況作出重大改變,但總是回到原點,不斷讓那些舊有的模式在自己的人生裡循環播放。
試想:若河床沒有變化,河水的流動路線會有不同嗎?不會,因為那是最自然的行進路線。
你一生的某些基本結構會決定最小阻力之路。影響最深的結構由你的信念、假設、慾望和客觀現實所組成。人類的行為與我們生活的潛藏結構必然相符,因為我們是這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更殘酷的事實是,某些結構比其它結構更能促成你想要的結果。
結構並非因人而異的。一個會令人備受折磨和挫折的結構,任誰置入其中,都會得到類似的經歷;反之,若是將人擺放進一種圓滿與容易成就的結構,他們也會獲得相同美好的經驗。
現在的你,是遵循著什麼樣的潛藏結構而成的?
花點時間留意自己每天的那些微小決定,也許你會明白,你是如何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