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個女孩 電影—美國女孩 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直都想開一個部落格,記錄自己的生活,包含電影和閱讀觀後感,絕對不是什麼中看的影評、書評文章,對我而言,這裡,只是一個自剖和紀錄的地方。
很神奇地是,我以為在看這部電影時會為那個小女孩痛哭,會因為在她的身上看見自己而心疼,結果卻不盡然。
這部電影描繪的家庭,從父母親的角色、青少女的自我認同、家庭成員間如何面對死亡分離的恐懼等等,一切都太真實,真實到無助,卻也真實到充滿愛與力量,很高興至少結尾收在一個還算幸福的地方,讓我感覺只要家人之間有愛,即使那樣的愛是用多麼殘酷無情的樣貌顯化,或許都還是有希望的吧?
以問號為結尾,只是因為我也還在探索,也害怕賦予未知愛和希望。
如果你真的覺得美國比較好,我窮到脫褲子都會把你送回去。
但如果你是在逃避的話,到哪裡都是一樣。
                      《美國女孩》
切入正題,分享深刻擊中內心的句子,上述是芳儀的父親在看了演講稿後,對芳儀說的話,喚起我心中那個愛逃避的內在小孩。我在芳儀身上也看到好多的自己。
最近著迷於心理學書籍,透過耳熟能詳的《小王子》及《彼得潘》的故事,描述那個長不大的內在小孩原型—永恆少年原型。
前陣子透過一對一的教練課,我深刻體認「母親」的角色及我所賦予她的意義,原來比一直困擾我的「父親」影響更為深遠。
心中的那個永恆少女,其實一直渴求母親能夠成為我理想的樣子,賦予母親一個重大的任務,那就是成為那個可以引導我探索一切未知的領航者、可以支撐我一切的無助並給予陪伴,但母親並沒有成為我理想中的模樣,我內心是很怨懟母親的。
而我對於「父親」所賦予的角色,相較之下,簡單且傳統許多,我認為父親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那就是給予家庭經濟上的支持,足夠衣食無虞。在我心中,我認為父親很努力也付出許多,足夠成為一位父親,雖然在我年少時,常處處控制我,但我深知我無法討厭他。因為他已經扮演好我心中父親的角色了。
但母親,她不是的,她從來都沒有扮演好,甚至她身上有好多我所不恥的特質,所以我是會討厭她的,卻又是喜歡她的,矛盾的心情更加劇烈。
後來,我發現那種感覺是失落、失望,因為母親沒有給予我想要的,所以內在小孩感到失望、失落,但無從發洩和被自己接納,所以只好在心中隱隱地生氣不滿,表達對母親的抗議,像個嬰兒一樣,表達著妳怎麼沒有餵我喝奶一樣,我和母親,仍然有很深的連結,此時的我無法獨立,也在逃避、恐懼獨立。
因此,面對母親,我心中住著一個希望付出可以得到回報的小孩,母親沒有給予我想要的,她也不配得到我的愛,透過這樣的方式懲罰著自己。
教練請我嘗試去接納和陪伴內心的失落,我也相信慢慢地去陪伴心中的永恆少女,去面對現實生活的樣貌,嘗試承擔責任,並把握自己的選擇權,為自己的人生、每段關係負責,那時候我才可以和母親保持一個適當的關係,不再害怕負責任這件事,不必再把承擔責任這件事轉移到母親身上,我才感到安心。
我相信芳儀也可以。
畢竟在最後芳儀終於向母親坦誠,她不希望她死掉,她害怕她死掉,而母親也跟她坦誠:我好愛好愛妳。
家人間如果可以更加坦誠,自己如果可以對自己所有的感覺、行為坦誠負責,去陪伴受傷的內在小孩,那該有多好。
《美國女孩》再次喚起我內心那個渴望被看見、被愛的小女孩,我沒辦法在一瞬間長大,但我願意陪伴她慢慢長大,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好好對待內在那個不論現在看起來多麼不堪的小孩,好好陪伴、接納,有一天會一起長大成人,可以好好愛自己,再好好愛身邊的人。
願我們能成為完人,一個完整的人。
avatar-img
Zoe的沙龍
6會員
15內容數
寫自己想寫的小地方 留給心的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台劇《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是一部探討多元性別議題關係的作品,劇中怡敏有家庭有小孩,老公仁修平日在新竹工作,假日才會返家。在一次的婚禮上怡敏與高中學妹亭亭再次相遇,喚起兩人之間高中時期無疾而終的曖昧情愫,也讓怡敏不得不開始正視長久以來漠視自己內心情感的聲音。
Thumbnail
「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 如果說電影是一場時光的穿梭,那《情書》便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深處的那份溫柔 提起《情書》,你一定會想到那片純白無垠的雪地,以及中山美穗飾演的藤井樹,輕聲念出的那句經典台詞:「你好嗎?我很好!」 它彷彿跨越了時空,直達心靈的深處,讓人為那份純粹又遙遠的愛情所動容。
Thumbnail
阿凱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得知女友白血病情況越來越不好,女友的逝世讓他陷入自暴自棄,直到一天病床上似乎聽見了女友的聲音。她告誡他不要自責,並讓他放心的生活,不留下任何遺憾。阿凱讀完女友的遺書後,深有所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音:我只是想看原作者怎樣演化我,次生父親如果不愛我,我的效應就沒有了。你有思考過次生父親是一個傻瓜,他為什要你這個次生女兒?聽到這裡,這難道才是真實的我?不!這不是真實的我,是原作者在搞怪。我說:他要我這個女兒是因為他要化解次生愛情,他的傻瓜政策可以一行。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
一個女孩在探索自我與家庭關係的過程中,發現了父親的無私與愛。她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包括是否願意為愛剪掉翅膀。
Thumbnail
我曾以為你能陪我走完這一生 手牽手走過風雨 分享每段快樂 我曾以為你是那個最愛我的人 會給我無盡的愛 讓我不再寂寞 但這一切都只是我的以為 真心付出卻換來心痛滋味 曾經的美好如煙花般易碎 留下的是無盡的傷悲 我曾以為我們的愛會永遠不變 相互扶持直到歲月的盡頭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台劇《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是一部探討多元性別議題關係的作品,劇中怡敏有家庭有小孩,老公仁修平日在新竹工作,假日才會返家。在一次的婚禮上怡敏與高中學妹亭亭再次相遇,喚起兩人之間高中時期無疾而終的曖昧情愫,也讓怡敏不得不開始正視長久以來漠視自己內心情感的聲音。
Thumbnail
「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 如果說電影是一場時光的穿梭,那《情書》便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深處的那份溫柔 提起《情書》,你一定會想到那片純白無垠的雪地,以及中山美穗飾演的藤井樹,輕聲念出的那句經典台詞:「你好嗎?我很好!」 它彷彿跨越了時空,直達心靈的深處,讓人為那份純粹又遙遠的愛情所動容。
Thumbnail
阿凱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得知女友白血病情況越來越不好,女友的逝世讓他陷入自暴自棄,直到一天病床上似乎聽見了女友的聲音。她告誡他不要自責,並讓他放心的生活,不留下任何遺憾。阿凱讀完女友的遺書後,深有所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音:我只是想看原作者怎樣演化我,次生父親如果不愛我,我的效應就沒有了。你有思考過次生父親是一個傻瓜,他為什要你這個次生女兒?聽到這裡,這難道才是真實的我?不!這不是真實的我,是原作者在搞怪。我說:他要我這個女兒是因為他要化解次生愛情,他的傻瓜政策可以一行。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
一個女孩在探索自我與家庭關係的過程中,發現了父親的無私與愛。她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包括是否願意為愛剪掉翅膀。
Thumbnail
我曾以為你能陪我走完這一生 手牽手走過風雨 分享每段快樂 我曾以為你是那個最愛我的人 會給我無盡的愛 讓我不再寂寞 但這一切都只是我的以為 真心付出卻換來心痛滋味 曾經的美好如煙花般易碎 留下的是無盡的傷悲 我曾以為我們的愛會永遠不變 相互扶持直到歲月的盡頭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