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個女孩 電影—美國女孩 觀後感

更新於 2024/08/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直都想開一個部落格,記錄自己的生活,包含電影和閱讀觀後感,絕對不是什麼中看的影評、書評文章,對我而言,這裡,只是一個自剖和紀錄的地方。
很神奇地是,我以為在看這部電影時會為那個小女孩痛哭,會因為在她的身上看見自己而心疼,結果卻不盡然。
這部電影描繪的家庭,從父母親的角色、青少女的自我認同、家庭成員間如何面對死亡分離的恐懼等等,一切都太真實,真實到無助,卻也真實到充滿愛與力量,很高興至少結尾收在一個還算幸福的地方,讓我感覺只要家人之間有愛,即使那樣的愛是用多麼殘酷無情的樣貌顯化,或許都還是有希望的吧?
以問號為結尾,只是因為我也還在探索,也害怕賦予未知愛和希望。
如果你真的覺得美國比較好,我窮到脫褲子都會把你送回去。
但如果你是在逃避的話,到哪裡都是一樣。
                      《美國女孩》
切入正題,分享深刻擊中內心的句子,上述是芳儀的父親在看了演講稿後,對芳儀說的話,喚起我心中那個愛逃避的內在小孩。我在芳儀身上也看到好多的自己。
最近著迷於心理學書籍,透過耳熟能詳的《小王子》及《彼得潘》的故事,描述那個長不大的內在小孩原型—永恆少年原型。
前陣子透過一對一的教練課,我深刻體認「母親」的角色及我所賦予她的意義,原來比一直困擾我的「父親」影響更為深遠。
心中的那個永恆少女,其實一直渴求母親能夠成為我理想的樣子,賦予母親一個重大的任務,那就是成為那個可以引導我探索一切未知的領航者、可以支撐我一切的無助並給予陪伴,但母親並沒有成為我理想中的模樣,我內心是很怨懟母親的。
而我對於「父親」所賦予的角色,相較之下,簡單且傳統許多,我認為父親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那就是給予家庭經濟上的支持,足夠衣食無虞。在我心中,我認為父親很努力也付出許多,足夠成為一位父親,雖然在我年少時,常處處控制我,但我深知我無法討厭他。因為他已經扮演好我心中父親的角色了。
但母親,她不是的,她從來都沒有扮演好,甚至她身上有好多我所不恥的特質,所以我是會討厭她的,卻又是喜歡她的,矛盾的心情更加劇烈。
後來,我發現那種感覺是失落、失望,因為母親沒有給予我想要的,所以內在小孩感到失望、失落,但無從發洩和被自己接納,所以只好在心中隱隱地生氣不滿,表達對母親的抗議,像個嬰兒一樣,表達著妳怎麼沒有餵我喝奶一樣,我和母親,仍然有很深的連結,此時的我無法獨立,也在逃避、恐懼獨立。
因此,面對母親,我心中住著一個希望付出可以得到回報的小孩,母親沒有給予我想要的,她也不配得到我的愛,透過這樣的方式懲罰著自己。
教練請我嘗試去接納和陪伴內心的失落,我也相信慢慢地去陪伴心中的永恆少女,去面對現實生活的樣貌,嘗試承擔責任,並把握自己的選擇權,為自己的人生、每段關係負責,那時候我才可以和母親保持一個適當的關係,不再害怕負責任這件事,不必再把承擔責任這件事轉移到母親身上,我才感到安心。
我相信芳儀也可以。
畢竟在最後芳儀終於向母親坦誠,她不希望她死掉,她害怕她死掉,而母親也跟她坦誠:我好愛好愛妳。
家人間如果可以更加坦誠,自己如果可以對自己所有的感覺、行為坦誠負責,去陪伴受傷的內在小孩,那該有多好。
《美國女孩》再次喚起我內心那個渴望被看見、被愛的小女孩,我沒辦法在一瞬間長大,但我願意陪伴她慢慢長大,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好好對待內在那個不論現在看起來多麼不堪的小孩,好好陪伴、接納,有一天會一起長大成人,可以好好愛自己,再好好愛身邊的人。
願我們能成為完人,一個完整的人。
avatar-img
6會員
13內容數
寫自己想寫的小地方 留給心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阿凱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得知女友白血病情況越來越不好,女友的逝世讓他陷入自暴自棄,直到一天病床上似乎聽見了女友的聲音。她告誡他不要自責,並讓他放心的生活,不留下任何遺憾。阿凱讀完女友的遺書後,深有所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Thumbnail
比方簡慶芬的敢於爭取愛,擅於觀察、擅於守候、適時補位、有勇有謀,讓你很難真的指摘,她是第三者。或許自始至終,感情談的,只有誰更適合。然而簡慶芬的故事,成在此,敗也在此。
Thumbnail
我曾以為你能陪我走完這一生 手牽手走過風雨 分享每段快樂 我曾以為你是那個最愛我的人 會給我無盡的愛 讓我不再寂寞 但這一切都只是我的以為 真心付出卻換來心痛滋味 曾經的美好如煙花般易碎 留下的是無盡的傷悲 我曾以為我們的愛會永遠不變 相互扶持直到歲月的盡頭
Thumbnail
《老狐狸》描述主角-廖界有個古意的老爸,省吃減用為了存錢買房子,有天廖界坐上房東-老狐狸的車,老狐狸傳授廖界成功秘笈,老爸與房東的價值觀上衝突,在還是11歲孩童廖界的心中有了蕩漾... 廖界內心的起合轉承剛好跟我的生命歷程呼應了,老狐狸:「能感受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包袱。」,我就是這種人...
Thumbnail
今天一如既往的,像這半年多來的每個前往教會的路上,陽光正好,天氣很美麗,氣溫和濕氣都很平和,是個很美好的一天,我開著車,聽著慣聽的ICRT的DJ說著一口迷人英腔口調的英文報著新聞,一路上不知緣由的,我腦子裡突然飄進了一個記憶片段,想起了那記憶中的香水百合,想起了那時那個總是會買朵香水百合放在學辦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並不是單純性別的身份認同,而是人們用來探索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性別」的枷鎖也不是單純對身份的規範,而是對人們可以怎麼理解身體以及和身體想形成怎樣的互動、關係的標準。在這種視角下,性別本身可以視為人和自己的身體形成的第一關係和第一印象,甚至就是人在和自己的身體互動時所產生的最初自我。
Thumbnail
女孩的彆扭即是那個自己,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規定束縛的、被教養所規範的⋯⋯好像在不同的年歲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框住自己,最典型的關係就是母女之間的糾結。每個女孩(包括甩不掉這些彆扭的女人們)心裡都有像芳儀一樣的美國女孩,差別只在於,能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下去,就能解開心裡無法鬆開的緊繃。
Thumbnail
很開心參加方格子這次舉辦的電影包場,我其實是因為看到好多人推薦的影評所以決定衝一波。這故事的背景就是在SARS那年代,我的年紀比主角小一些,所以我想講的是國中那時與家人的尷尬階段。(我認為這也是這部電影很重要的部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阿凱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得知女友白血病情況越來越不好,女友的逝世讓他陷入自暴自棄,直到一天病床上似乎聽見了女友的聲音。她告誡他不要自責,並讓他放心的生活,不留下任何遺憾。阿凱讀完女友的遺書後,深有所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Thumbnail
比方簡慶芬的敢於爭取愛,擅於觀察、擅於守候、適時補位、有勇有謀,讓你很難真的指摘,她是第三者。或許自始至終,感情談的,只有誰更適合。然而簡慶芬的故事,成在此,敗也在此。
Thumbnail
我曾以為你能陪我走完這一生 手牽手走過風雨 分享每段快樂 我曾以為你是那個最愛我的人 會給我無盡的愛 讓我不再寂寞 但這一切都只是我的以為 真心付出卻換來心痛滋味 曾經的美好如煙花般易碎 留下的是無盡的傷悲 我曾以為我們的愛會永遠不變 相互扶持直到歲月的盡頭
Thumbnail
《老狐狸》描述主角-廖界有個古意的老爸,省吃減用為了存錢買房子,有天廖界坐上房東-老狐狸的車,老狐狸傳授廖界成功秘笈,老爸與房東的價值觀上衝突,在還是11歲孩童廖界的心中有了蕩漾... 廖界內心的起合轉承剛好跟我的生命歷程呼應了,老狐狸:「能感受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包袱。」,我就是這種人...
Thumbnail
今天一如既往的,像這半年多來的每個前往教會的路上,陽光正好,天氣很美麗,氣溫和濕氣都很平和,是個很美好的一天,我開著車,聽著慣聽的ICRT的DJ說著一口迷人英腔口調的英文報著新聞,一路上不知緣由的,我腦子裡突然飄進了一個記憶片段,想起了那記憶中的香水百合,想起了那時那個總是會買朵香水百合放在學辦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並不是單純性別的身份認同,而是人們用來探索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性別」的枷鎖也不是單純對身份的規範,而是對人們可以怎麼理解身體以及和身體想形成怎樣的互動、關係的標準。在這種視角下,性別本身可以視為人和自己的身體形成的第一關係和第一印象,甚至就是人在和自己的身體互動時所產生的最初自我。
Thumbnail
女孩的彆扭即是那個自己,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規定束縛的、被教養所規範的⋯⋯好像在不同的年歲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框住自己,最典型的關係就是母女之間的糾結。每個女孩(包括甩不掉這些彆扭的女人們)心裡都有像芳儀一樣的美國女孩,差別只在於,能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下去,就能解開心裡無法鬆開的緊繃。
Thumbnail
很開心參加方格子這次舉辦的電影包場,我其實是因為看到好多人推薦的影評所以決定衝一波。這故事的背景就是在SARS那年代,我的年紀比主角小一些,所以我想講的是國中那時與家人的尷尬階段。(我認為這也是這部電影很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