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5:色彩的名字

CO5:色彩的名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 by Daniele Levis Pelusi on Unsplash

Photo by Daniele Levis Pelusi on Unsplash

想一想,我們會用哪些色彩詞彙來描述環境中的色彩?最常用莫過於紅、橙、黃、綠、藍、紫、黑、灰、白、褐色等色名,這些色名我們可以直白地稱為「基本色名」。另外也有「胭脂紅」、「青草綠」、「湖水藍」等等,以生活中的事物來形容色彩的命名,稱為「固有命名」,固有色名的類型五花八門,除了物件,也有以動物、地名、人名、甚至情緒來命名。如果固有色名受到人們普遍使用,就可以稱為「慣用色名」,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持續使用的,就稱「傳統色名」,傳統色常和國家、民族、文化相關聯結,代表相同生活圈人們對色彩的共識。

關於色名,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不同的文化中,都擁有類似的基本色名,其中最知名的一篇研究論文,是1969年由美國的Brent Berlin and Paul Kay所發表的基本色名假說。他們調查了全世界98種語言,發現不同語言中對於某些色彩都有共通的單字,可以直接翻譯,像是黑色、白色、紅色等基本色名,另外在色名的誕生順序上,也有高度類似,他們依據了這些資料建立了一套色名發展順序的模型。

大家想一下,如果要為色彩取名字,你覺得哪一個色彩必須先被命名?他們的研究發現,基本上所有的語言都先從「黑」與「白」開始,會先發展出黑與白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我們身處在每天日夜變換的環境中,白可以指白天,黑則是黑夜,在語言使用時,有時候黑與白也不單指黑、白兩色,也會用來描述色彩的明暗或深淺。接著第三個色名,會是「紅色」,紅色是血的顏色,與生命息息相關,所以攸關生死的紅色詞彙,也需要較早被發明出來。接著是綠、黃、藍,最後棕色、紫色、橘色與粉紅色,共11種基本色名。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環境中的色彩成千上萬,但在一般日常溝通,也就差不多使用這些基本色名。

在生活當中,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就是要和別人溝通顏色時,常常會詞不達意,如果你是設計師的話,就更容易遇到,設計時要討論顏色,客戶可能會說要個亮麗的藍色,要個迷人的紅色?就單從紅色這詞來說好了,聽到紅色,其實每個人心中認定的紅色都不一樣吧。

可以發現,用文字與語言,很難精準地傳達色彩,就像蕭煌奇有一首歌唱到:「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說的白是什麼白?」,每個人對於色彩的認知都帶有主觀認定,仔細一想我們習慣的色名,其實也都帶有模糊空間。例如青色,日本的紅綠燈,稱為「赤青燈」,其中的青是指綠色的燈,但生活當中,也會經常把藍色的事物稱為青色,不只是日文,中文也是一樣,青天指藍色的天空、青草指綠色的草,有時候還指黑色,稱頭髮為「青絲」,這樣藍綠不分的色名,其實除了日文和中文,世界上還有許多語言都使用通一個單詞來表示藍色與綠色,主要是亞洲、非洲與中南美洲,在歐洲語言則較少出現。

有學者提出假說,世界上各區域的人種,因為日照強度的不同,體內用來抵抗紫外線的麥拉寧色素含量有所差異,也造成不同的膚色與瞳色,黃種人的眼珠顏色較深,對於藍色與綠色的敏感度比淺色眼珠的白種人較低,導致會發展出像青色這類曖昧模糊的色彩名稱。

順道一提,語言的力量之強,足以改變我們對於色彩的感知,俄語的深藍(Seeniy)與淺藍(goluboy)為兩個分別的單詞,比起只有藍色單詞的語言,使用俄語的人更容易分辨不同深淺的藍色差異。

本文由閱讀《52種顏色的歷史冷知識》、及其他書籍、網路資料之心得彙整,任何指正或補充,歡迎留言給我。

對創意與色彩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將定期舉辦線上讀書會及分享有趣資訊。維他命C,補充你的 Creative & Color

avatar-img
BY COLOR 百色抽屜的沙龍
14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從小認識色彩,很習慣以彩虹的七色:紅、橙、黃、綠、藍、靛、紫做為色彩的分類,也朗朗上口,但彩虹七色的說法是從何而來呢? 另外一提,中國大陸的彩虹七色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青是藍綠之間的色彩,靛是藍紫之間的色彩,隨著文字敘述的差異,彩虹的樣貌也隨之不同呢。
這個案例是個著名的色彩調節案例,所謂色彩調節,就是考量色彩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在設計中做適當的色彩配置與調整,以達減緩疲勞緊張、提高生產力或防止意外的功效。
關於色彩與食物的關係,網路上有些文章寫到:「暖色能促進食慾,藍色與紫色會抑制食慾,若把盤子或桌巾換成藍色,有幫助節食的效果。」,看似蠻有道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的話,那麼應該沒人想吃葡萄、藍莓等水果,廠商和餐廳應該也不會生產與使用藍色的盤子與桌巾了吧。而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呢?
大部分人對於紅色的聯想,是愛、憤怒、熱情、興奮、危險、血、太陽、炙熱等強烈的感受,除了心理的感受外,當人們照射紅光時,也會造成血壓升高、脈搏、呼吸與心跳次數增加的生理反應,而其他色彩並無法造成這些反應。人們為什麼對紅色具有如此強烈的感受?也許可以從人類的歷史發展與演化過程中找到解釋。
我們從小認識色彩,很習慣以彩虹的七色:紅、橙、黃、綠、藍、靛、紫做為色彩的分類,也朗朗上口,但彩虹七色的說法是從何而來呢? 另外一提,中國大陸的彩虹七色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青是藍綠之間的色彩,靛是藍紫之間的色彩,隨著文字敘述的差異,彩虹的樣貌也隨之不同呢。
這個案例是個著名的色彩調節案例,所謂色彩調節,就是考量色彩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在設計中做適當的色彩配置與調整,以達減緩疲勞緊張、提高生產力或防止意外的功效。
關於色彩與食物的關係,網路上有些文章寫到:「暖色能促進食慾,藍色與紫色會抑制食慾,若把盤子或桌巾換成藍色,有幫助節食的效果。」,看似蠻有道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的話,那麼應該沒人想吃葡萄、藍莓等水果,廠商和餐廳應該也不會生產與使用藍色的盤子與桌巾了吧。而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呢?
大部分人對於紅色的聯想,是愛、憤怒、熱情、興奮、危險、血、太陽、炙熱等強烈的感受,除了心理的感受外,當人們照射紅光時,也會造成血壓升高、脈搏、呼吸與心跳次數增加的生理反應,而其他色彩並無法造成這些反應。人們為什麼對紅色具有如此強烈的感受?也許可以從人類的歷史發展與演化過程中找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