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語言真的能影響思考邏輯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使用Google Maps導航會使用「行進方向朝前」還是「北方朝上」模式?
想必大部分人都是用最直觀的前者,但有時候若想好好了解一個地方我反而會用「北方朝上」模式,更熟悉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用「行進方向朝前」永遠不會都在迷路依賴導航阿),不過就需要更強的方向感。..人的本能方向定位分為

1.「自我中心方位」:使用左右前後,軸線跟著視線一起變動,通常用於較小範圍敘述。
EX如何到你家? 「經過紅綠燈後第一個路口左轉,直走到看到左手邊有間超市,再右轉就到了。」



2.「固定地理方位」:仰賴羅盤上東西南北方位,標物不會跟著自身動作有所改變,通常用在範圍較大的區域。
EX宜蘭在花蓮的北方、嘉明湖在三叉山的東南方等。只需表明前後左右的「自我中心方位」建置在我們身體與視線上,不需要地圖指南針、甚至尋找太陽星宿判定方位,對我們還說相對直觀自然許多。

raw-image


但是澳洲東北部的原住民-辜古依密舍人(Guugu Yimithirr)的語言中找不到任何「前後左右」的詞彙(世上仍有許多語言沒有這方面相關的詞彙),當他跟你報路時會說「我家就在紅綠燈的東邊往北開,一直到當你看到西邊的超市時,再往東走就到了。」

當他想和你坐同張沙發,希望你挪出點空間時他會說「你可以往南邊挪一點嗎?」這實在讓人非常驚訝,好像說這種語言的人們視覺裡都內建了方格狀的羅盤,隨時知道物體的東西南北相對位置。



把生活中的前後左右全部替換成東西南北這是多麼有趣的事情,「小心你西方的手」「我站在你的北邊」「書本可以往東邊翻一頁嗎?(可以往右邊翻一頁嗎?)」「瓦斯爐關火請往西邊轉」等等,這需要多強大的方位感阿!(我想這方法很適合左右不分的朋友..)



古人都是色盲?只看的到黑色、白色與紅色?

raw-image


根據荷馬史詩的內容描述,海的顏色為「酒色般的海」「紫羅蘭般的海」,也將羊毛形容為紫羅蘭色,同時也是鐵的顏色。這現象不只發生在古希臘,翻閱許多古文明的文獻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除了古埃及),於是學者將古人判為只能看到黑、白與紅的色盲。.黑與白為視覺上的明與暗,而紅色因為波長較長是第一個被視覺所感知的顏色。依當時學界的定論,人類的視覺正不斷的在進化,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今,依據波長的長短人類依序分辨出黃色綠色藍色紫色,在未來我們即能看見「紫外線」。


當然,這理論到後來經過不斷的論證與實驗證明是錯的。先人與我們一樣擁有各種鮮豔色彩的視覺感知,感官上他們應該和我們一樣接受到同樣的多元色彩,但在顏色的認知上與我們截然不同,且當時他們沒有固定多樣的色彩語彙。


舉例來說,「大海的深藍色與天空的淺藍色」跟「淺藍色與綠色」之間的波長差異一樣,但是我們的習慣(語言表達與色覺認知)會將大海與天空歸納為同種顏色的不同色調,而不會將淺藍與綠色歸為同種顏色。


學界在這之間的來回論證就不在此多著墨,不過倒可以另外想像一個科學幻想:未來人or異星人在味覺上有上百種不同的詞彙能明確的形容食物不同的味道,有天他們翻閱我們現代人的著作文獻,發覺我們的紀錄當中只有”酸甜苦辣鹹”的味覺感知,再不然就是形容X味道像「某某水果般的甜味帶點某某食物的味道」,但語言的詞彙裡終究是沒有X味道的精準描述定義。他們就會詫異說「你們怎麼會將X食物的味道定義為”甜”!?」「你們一定是味覺發育不全的木舌!」,於是他們穿越時空向我們測試味覺,最後發覺一切正常!


只要把味覺換成視覺就很好理解了,就跟我們詫異古希臘人定義海的顏色一樣。結論就是古人不是色盲,只是色覺認知上的差異,與人類發展至今對於顏色的詞彙表達更加多元多樣。


科學好玩的地方是這世代全人類篤信的理論,很有可能在下個世代被徹底推翻。所以,我們現在所相信的世界的樣貌,也許根本不是如此。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翰的沙龍
4會員
8內容數
林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07
公評Greta的各項爭議前,我覺得可以先中性地把她當成為環保發聲的網紅就好 她知道自己只是個發起人,她明確地知道真正的抗爭運動不必也不應該在自己身上,但同時她也知道,自己能夠吸引更多聚光燈媒體注意,若藉由這些曝光能更容易地達成她的目的:宣揚環保的理念影響更多的人。
Thumbnail
2021/08/07
公評Greta的各項爭議前,我覺得可以先中性地把她當成為環保發聲的網紅就好 她知道自己只是個發起人,她明確地知道真正的抗爭運動不必也不應該在自己身上,但同時她也知道,自己能夠吸引更多聚光燈媒體注意,若藉由這些曝光能更容易地達成她的目的:宣揚環保的理念影響更多的人。
Thumbnail
2021/03/29
各項戶外運動 從事的人都擁有該項運動獨有的人格特質, 這些不同的特質有時候有高度相關、也有時極度不同。
Thumbnail
2021/03/29
各項戶外運動 從事的人都擁有該項運動獨有的人格特質, 這些不同的特質有時候有高度相關、也有時極度不同。
Thumbnail
2021/03/26
朝聖之路雖始於中古世紀的宗教意涵,但在歐洲已成為熱門的旅遊項目,超過一半的人是為了突破自我極限而前往挑戰,一路上以接近赤裸的孤獨面對自我,或許步行的同時,心靈的疑惑與不安,也能就此消弭。
Thumbnail
2021/03/26
朝聖之路雖始於中古世紀的宗教意涵,但在歐洲已成為熱門的旅遊項目,超過一半的人是為了突破自我極限而前往挑戰,一路上以接近赤裸的孤獨面對自我,或許步行的同時,心靈的疑惑與不安,也能就此消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什麼是“路標”,又何為「實情」 多數來講,人們口中的“名詞” 乃至定義,或是我現在寫的「文字」 本身的概念,都僅是路標 這樣的東西 充其量,只能「指出」 (”那個“東西在”那裡) 僅僅只能描述事物而已 而無法直接“代表”事物本身 文字 文字定義最終無法使人了解事物的真正面貌 為什麼會有「圖像學習」
Thumbnail
什麼是“路標”,又何為「實情」 多數來講,人們口中的“名詞” 乃至定義,或是我現在寫的「文字」 本身的概念,都僅是路標 這樣的東西 充其量,只能「指出」 (”那個“東西在”那裡) 僅僅只能描述事物而已 而無法直接“代表”事物本身 文字 文字定義最終無法使人了解事物的真正面貌 為什麼會有「圖像學習」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眼見為憑、有圖有真相這類說法,但我們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嗎?就人們判斷色彩這部分來說,並非如此。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眼見為憑、有圖有真相這類說法,但我們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嗎?就人們判斷色彩這部分來說,並非如此。
Thumbnail
在生活當中,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就是要和別人溝通顏色時,常常會詞不達意,如果你是設計師的話,就更容易遇到,設計時要討論顏色,客戶可能會說要個亮麗的藍色,要個迷人的紅色?就單從紅色這詞來說好了,聽到紅色,其實每個人心中認定的紅色都不一樣吧。
Thumbnail
在生活當中,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就是要和別人溝通顏色時,常常會詞不達意,如果你是設計師的話,就更容易遇到,設計時要討論顏色,客戶可能會說要個亮麗的藍色,要個迷人的紅色?就單從紅色這詞來說好了,聽到紅色,其實每個人心中認定的紅色都不一樣吧。
Thumbnail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 凡眼識所緣⋯⋯我覺得「攀附」的意象對理解兩者之間的相對關係很有幫助,這個意象會使「緣」字變得很生動。凡「眼」-視覺感官與物相繫而能知見的這一局部,就是世界在人眼中的表象的顯現。這是一組對生的關係,有眼所識,就一定有對應的所識之物,故「有見有對」。其區分歸納大致類似伽利略以
Thumbnail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 凡眼識所緣⋯⋯我覺得「攀附」的意象對理解兩者之間的相對關係很有幫助,這個意象會使「緣」字變得很生動。凡「眼」-視覺感官與物相繫而能知見的這一局部,就是世界在人眼中的表象的顯現。這是一組對生的關係,有眼所識,就一定有對應的所識之物,故「有見有對」。其區分歸納大致類似伽利略以
Thumbnail
 倫敦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米爾斯戴維多夫曾作過一個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實驗。  他帶領著研究團隊到非洲的納米比亞,探訪森林裡的原住民辛巴族,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指稱藍色的詞彙。實驗方式是,他以電子螢幕向辛巴族人展示一個由十二個方塊圍成的圓圈,其中有十一個綠色方塊跟一個鮮藍色方塊,結果他們都選不出哪一個是藍
Thumbnail
 倫敦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米爾斯戴維多夫曾作過一個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實驗。  他帶領著研究團隊到非洲的納米比亞,探訪森林裡的原住民辛巴族,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指稱藍色的詞彙。實驗方式是,他以電子螢幕向辛巴族人展示一個由十二個方塊圍成的圓圈,其中有十一個綠色方塊跟一個鮮藍色方塊,結果他們都選不出哪一個是藍
Thumbnail
你知道有些地方的語言會說出:「我南邊的臉被蚊子叮了」,或是「我的飲料放在桌子的北邊」這樣的話嗎?你知道德語的年輕女性沒有性別,但大頭菜卻是女(陰)性的嗎?
Thumbnail
你知道有些地方的語言會說出:「我南邊的臉被蚊子叮了」,或是「我的飲料放在桌子的北邊」這樣的話嗎?你知道德語的年輕女性沒有性別,但大頭菜卻是女(陰)性的嗎?
Thumbnail
Guy Deutscher著,王年愷譯:《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Thumbnail
Guy Deutscher著,王年愷譯:《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