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15:眼見不一定為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

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

我們常聽到眼見為憑、有圖有真相這類說法,但我們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嗎?就人們判斷色彩這部分來說,並非如此。

光源決定色彩

色彩,就是光對眼睛與大腦一種刺激,光源的變化也會造成色彩的改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經驗,在賣場買東西,例如一件衣服,你在現場看是橘紅色,結果在戶外太陽光下,卻變成一件艷紅色的衣服,因為買場的光源偏黃一些,而造成色彩偏橘的情況。很多買場也都會運用光源改變色彩的現象,巧妙地讓商品更吸引人,例如賣場裡販售肉品的區域,通常會用偏紅色、粉紅色的光,為的就是讓肉看起來更新鮮,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

色彩恆常性

再來我們可以看看這一張棋盤圖片,畫面中的A與B,兩個色塊,大家看到的是同一個色彩嗎?一般來說,看到的應該會是兩種不同的灰色,不過呢,若是我們把這兩個色彩放在一起,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同一個顏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棋盤陰影錯覺 維基百科

棋盤陰影錯覺 維基百科

A、B實際為相同色彩

A、B實際為相同色彩

這種情況叫做「色彩恆常性」,恆常性是一種大腦處理外部訊息的一種預設機制,不只是色彩,我們對於物體的造型、大小、方向也具有恆常性,他就像相機裡面的自動模式,為的是讓人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對所處的環境做判斷。因為環境中大部分的事物不會變色,改變的通常是光源,而且隨時隨地變化中,因此大腦會設法排除光源對色彩感知的影響,以達到穩定的色彩判斷。

所以以這張棋盤圖來說,大腦已經預設A是黑格,B是白格,而自動忽略掉陰影的干擾。就此可見,我們的眼睛與大腦並非百分之百地複製與反映真實世界,而是會有一些預設機制來做校正,有時會造成看到的色彩和真實的色彩有所誤差的一種況狀,也是就俗稱的錯覺。(錯覺有許多種類型,此為其中一種)

色彩的對比

我們對色彩的感知除了受到光源的影響,也會受到色彩彼此之間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例如同一個橘色,放在紅底上會偏黃一些,放在黃底上會偏紅一些,這種現象稱為「色彩對比」,對比是色彩相互凸顯的一種視覺感受,尤其互補色能產生強烈的對比,在視覺上有引人注目的效果。

色相對比,同一橘色,黃底上的橘色看起來偏紅些、紅底上的橘色看起來偏黃些。

色相對比,同一橘色,黃底上的橘色看起來偏紅些、紅底上的橘色看起來偏黃些。

色彩的同化

如果我們將色彩的面積變小,並改為較密集的排列分佈,這時候可以發現眼中的色彩又會隨之改變,出現逐漸類似現象,有點像是被周圍的色彩所感染,例如圖中,被紅線密佈的黃,會偏橘,被綠線密佈的黃,會偏黃綠,這種現象稱為「色彩的同化」。

色相同化,同一黃色,被紅線密佈的黃看起來偏橘黃色,被綠色密佈的黃看起來篇黃綠色。

色相同化,同一黃色,被紅線密佈的黃看起來偏橘黃色,被綠色密佈的黃看起來篇黃綠色。

色彩的融合

那如果微小且密集到肉眼無法辨識的程度,色彩間會開始相互融合,成為另一種顏色,像是畫面中最左邊的紅黃密切並置的色塊,已經混合成橘色,這種混色又稱為視網膜混色。像是我們常會聽到「銀髮族」這樣的說法,但事實上,人類並沒有銀色或灰色的頭髮,而是由黑髮和白髮所混合出來的顏色。

色彩的對比、同化與融合,與面積及分佈有關

色彩的對比、同化與融合,與面積及分佈有關

一般來說,我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很少存在單獨的色彩,我們眼中所感知到的色彩,通常是色彩間相互作用後的形象,而非物理真實的樣貌。所謂自欺欺人,我覺得能貼切地說明大腦的視覺機制,有時候欺騙你的,不是別人,往往是自己(的大腦)呀!

本文為閱讀《為什麼辣椒醬顏色越深感覺越辣?》及其他書籍、網路資料之心得彙整,任何指正或補充,歡迎留言給我。

對創意與色彩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將定期舉辦線上讀書會及分享有趣資訊。維他命C,補充你的 Creative & Colo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彼得潘-avatar-img
2023/04/04
解說精闢我所知道的視覺 多半是咱大腦“重組”過的影像記憶中有外國審案 目擊者透過單面鏡指認可能兇嫌 十次有六次錯誤 三次猶豫 只有一次正確陪審團作出無罪判定 我們以為看見了 其實大腦會騙人的!
avatar-img
BY COLOR 百色抽屜的沙龍
14會員
22內容數
2023/08/01
如果情緒感受是個角色,他們會長成什麼樣子?有什麼顏色?性格或能力呢?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腦筋急轉彎」,就是將情緒擬人化,成為形象鮮明的角色們,我們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情緒,就是這些角色們的作用與互動。
Thumbnail
2023/08/01
如果情緒感受是個角色,他們會長成什麼樣子?有什麼顏色?性格或能力呢?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腦筋急轉彎」,就是將情緒擬人化,成為形象鮮明的角色們,我們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情緒,就是這些角色們的作用與互動。
Thumbnail
2022/11/2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樣的感覺?在色彩書籍上看到一些對於色彩的描述,尤其是對色彩感受的描述,會覺得制式、俗套,認為這些敘述都是將色彩貼上標籤,是在形塑對色彩的刻板印象。其中,有些可能認同,但覺得是陳腔濫調,有些不認同的,則是不以為然,認為對色彩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成見。
Thumbnail
2022/11/2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樣的感覺?在色彩書籍上看到一些對於色彩的描述,尤其是對色彩感受的描述,會覺得制式、俗套,認為這些敘述都是將色彩貼上標籤,是在形塑對色彩的刻板印象。其中,有些可能認同,但覺得是陳腔濫調,有些不認同的,則是不以為然,認為對色彩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成見。
Thumbnail
2022/06/09
自然環境色彩中,除了岩石、砂礫與土壤等較為固定的基本色,也不乏鮮豔且引人注目的色彩,帶給我們新奇與愉悅的感受。
Thumbnail
2022/06/09
自然環境色彩中,除了岩石、砂礫與土壤等較為固定的基本色,也不乏鮮豔且引人注目的色彩,帶給我們新奇與愉悅的感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文章通過辯論形式探討紅色與粉紅色的關係。主要論點包括: 1.舉例紅色與粉紅色是相違關係。 2.相違的特點:二者為異之一,且沒有同分。 3.紅色與粉紅色沒有同分,因為沒有既是紅色又是粉色的例子。 辯論過程中,立宗方提出論點,辯方通過提問和推理來驗證。這種方法展示了攝類學中對概念關係的嚴謹分析。
Thumbnail
文章通過辯論形式探討紅色與粉紅色的關係。主要論點包括: 1.舉例紅色與粉紅色是相違關係。 2.相違的特點:二者為異之一,且沒有同分。 3.紅色與粉紅色沒有同分,因為沒有既是紅色又是粉色的例子。 辯論過程中,立宗方提出論點,辯方通過提問和推理來驗證。這種方法展示了攝類學中對概念關係的嚴謹分析。
Thumbnail
文章通過辯論形式探討顏色和表現為顏色的關係。主要論點包括: 1.兩者有同分,如紅色。 2.顏色和表現為顏色互相周遍。 3.兩者是名相(名詞)和性相(定義)的關係。 辯論過程採用層層推理,立宗方提出論點,辯方通過提問和推理來驗證。整個討論展示了攝類學中嚴謹的邏輯推理方法。
Thumbnail
文章通過辯論形式探討顏色和表現為顏色的關係。主要論點包括: 1.兩者有同分,如紅色。 2.顏色和表現為顏色互相周遍。 3.兩者是名相(名詞)和性相(定義)的關係。 辯論過程採用層層推理,立宗方提出論點,辯方通過提問和推理來驗證。整個討論展示了攝類學中嚴謹的邏輯推理方法。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顏色和非白色的四句關係。通過論式辯論方法,驗證了四種關係: 同分:如紅色,既是顏色又是非白色。 是顏色不周遍是非白色:如白色。 是非白色不周遍是顏色:如聲音。 俱非:不存在。 辯論過程中,立宗方提出論點,辯方通過提問和推理來驗證每個關係。整個過程展示了攝類學中嚴謹的邏輯推理方法。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顏色和非白色的四句關係。通過論式辯論方法,驗證了四種關係: 同分:如紅色,既是顏色又是非白色。 是顏色不周遍是非白色:如白色。 是非白色不周遍是顏色:如聲音。 俱非:不存在。 辯論過程中,立宗方提出論點,辯方通過提問和推理來驗證每個關係。整個過程展示了攝類學中嚴謹的邏輯推理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如何判斷兩個法的關係。首先從找同分開始,若無同分則為相違關係。文章詳細說明了四種關係(三句、四句、同義、相違)的論式還原方法,並以紅色和顏色為例,展示了三句關係的辯論過程。辯論中驗證同分、周遍性和俱非三個方面,通過一系列問答來確認兩者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如何判斷兩個法的關係。首先從找同分開始,若無同分則為相違關係。文章詳細說明了四種關係(三句、四句、同義、相違)的論式還原方法,並以紅色和顏色為例,展示了三句關係的辯論過程。辯論中驗證同分、周遍性和俱非三個方面,通過一系列問答來確認兩者的關係。
Thumbnail
直覺與假我,如何分辨? 這些內在感覺或聲音其實是有「先來後到」之別的。 #出於身心本能、直覺的真實,往往「先來」,通常「不是語言文字」,而是眼看、嘴嚐、鼻嗅而得的「不悅」。它不囉唆,轉瞬即逝。 #出於假我的則往往「後到」,是「敘述式」的⋯⋯
Thumbnail
直覺與假我,如何分辨? 這些內在感覺或聲音其實是有「先來後到」之別的。 #出於身心本能、直覺的真實,往往「先來」,通常「不是語言文字」,而是眼看、嘴嚐、鼻嗅而得的「不悅」。它不囉唆,轉瞬即逝。 #出於假我的則往往「後到」,是「敘述式」的⋯⋯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Thumbnail
前言 有關確定性的答案、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真理不管是否存在,相較於這種非黑即白的感覺,生活的經驗中是否大多數時候是灰色的?例如猶豫、矛盾、似是而非、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等處於那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既然灰色或者說這種不黑又不白的經驗是普遍的,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追求客觀、真理等絕對的價值呢?以
Thumbnail
前言 有關確定性的答案、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真理不管是否存在,相較於這種非黑即白的感覺,生活的經驗中是否大多數時候是灰色的?例如猶豫、矛盾、似是而非、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等處於那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既然灰色或者說這種不黑又不白的經驗是普遍的,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追求客觀、真理等絕對的價值呢?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