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第二季前情提要- 海報露玄機

《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第二季前情提要- 海報露玄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Netflix 原創影集《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Bridgerton),第一季於2020年底上線後即受到熱烈歡迎,甚至一度成為Netflix觀看次數最多的原創影集(這個紀錄後來被《魷魚遊戲》打破)。更於第73屆艾美獎(Emmy Awards)獲得12項大獎提名,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

《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改編自Julia Quinn撰寫的暢銷羅曼史系列小說,全系列共8集(另外還有一本番外合集),每集各聚焦一位柏捷頓家族成員的戀情。第一季改編自《公爵與我》(The Duke and I),講述柏捷頓長女Daphne以及 Hastings公爵Simon的愛情故事。眾所期待的第二季將於3/25上線,按照原著脈絡,第二季將著重描繪柏捷頓長子Anthony的戀曲。

raw-image
柏捷頓系列第二集《子爵之戀》(The Viscount Who Loved Me)各版封面

柏捷頓系列第二集《子爵之戀》(The Viscount Who Loved Me)各版封面

第二季的海報前些日子已釋出,海報也暗中透漏許多原著情節的資訊。尚未讀過原著的朋友先不用擔心,讓身為原著粉絲的筆者,來分享一下海報透漏的玄機,幫助大家先預習第二季的內容。

【來自Sharma家族的Kate與Edwina】

從釋出的角色海報中,可以見到第二季的新成員 -由Simone Ashley飾演的女主角Kate,以及Kate的妹妹、由Charithra Chandran飾演的Edwina。

Sharma姊妹花Edwina(左)與Kate(右)

Sharma姊妹花Edwina(左)與Kate(右)

在原著中,由於父親過世後沒有留下太多財產,參與社交季又需要花費龐大費用,因此Kate和Edwina只能被迫同一年一起踏入社交界。而正巧一向漂泊情場的柏捷頓長子Anthony決定穩定下來,為自己找個結婚對象,以繼承家族責任。很快地,Anthony相中了在當年度社交界驚為天人、美若天仙的女主角Kate………的妹妹Edwina。尤其Edwina性情溫順,簡直是完美妻子的最佳人選。

Anthony認定Edwina為新娘人選

Anthony認定Edwina為新娘人選

然而護妹心切的Kate可不希望妹妹被Anthony這種名聲不好的浪子欺騙感情,因此對Anthony的追求百般阻饒,雙方時常針鋒相對、互相較勁。

不過愛情之神就是這麼奇妙,儘管Edwina是個好女孩,Anthony對她就是無法產生戀愛的火花,反倒是那個常和自己作對的強勢姐姐,一直徘徊在他心頭……

Anthony和Kate互相較勁(卻也因此產生愛情火花)

Anthony和Kate互相較勁(卻也因此產生愛情火花)

因應影集兼容不同種族、文化的創作理念,女主角一家設定改成印度裔,姓氏也從原著的Sheffield改成印度姓氏Sharma。儘管改成印度裔,但演員選角相當符合原著人物的特質(Kate的聰慧率性,Edwina的溫婉甜美),就期待影集會帶來怎樣驚喜的改編了。

Kate與Edwina姊妹花在影集中改為印度裔

Kate與Edwina姊妹花在影集中改為印度裔

【牛頓】(Newton)

無論是Sharma姊妹兩人、或是Anthony與Sharma姊妹合影的海報,都可以發現一隻可愛狗狗的身影藏在其中。

狗狗的名字是「牛頓」(Newton),是Kate飼養的寵物,同時也是她的好夥伴。在原著中牛頓相當活躍,常常帶來許多有趣的衝突。因此愛狗人士可以大飽眼福了,一整季都可以看到可愛的狗狗穿梭其中喔!

可愛的狗狗一定要站海報C位!

可愛的狗狗一定要站海報C位!

Newton是Kate的好夥伴

Newton是Kate的好夥伴

【板球遊戲】(Pall Mall)

在海報中,可以看到許多角色拿著木槌,周遭的草坪還有散落各地的球與柱門,這些資訊皆是對應原著的知名橋段「板球遊戲」(Pall Mall)。

raw-image
raw-image
第二季海報元素象徵原著經典橋段- 「板球遊戲」(Pall Mall)

第二季海報元素象徵原著經典橋段- 「板球遊戲」(Pall Mall)

按照原著描述,板球遊戲(Pall Mall)是在草坪上擺好柱門,然後用木槌將球敲擊進門的遊戲。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之處,但不要忘了這可是以「瘋狂、胡鬧、搞怪」聞名的柏捷頓家族啊!因此大家可以先自行想像柏捷頓家族會玩得多瘋了!

至於在影集中會如何呈現這個著名場景呢?就讓我們好好期待吧!

板球遊戲(Pall Mall)

板球遊戲(Pall Mall)

【死亡之槌】(The Mallet of Death)

如果有細心留意,可以發現角色們拿的木槌皆為不同顏色,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女主角Kate手中拿的黑色木槌,又被稱作「死亡之槌」(The Mallet of Death)。

「死亡之槌」是Anthony玩板球遊戲時的專用木槌(「死亡之槌」甚至還是他命名的)。Sheffield(Sharma)姊妹花在柏捷頓鄉間宅邸作客時,受邀一起玩板球遊戲,Kate想都沒想就選了「死亡之槌」。儘管Anthony常常和Kate作對,但此時Kate身分畢竟是客人,出於禮貌,Anthony只能被迫讓出專屬木槌。(還被強迫拿了自己最討厭的粉紅色XDD)

Kate手中拿的黑色木槌正是「死亡之槌」(The Mallet of Death)

Kate手中拿的黑色木槌正是「死亡之槌」(The Mallet of Death)

在傳統的影視設定中,常用「槍」做為男性的權勢象徵。如果套用這個設定,那麼Anthony專用的「死亡之槌」也可被視為男主角的權勢象徵。然而,這個象徵權勢的木槌卻被女主角Kate奪走,後續Kate更用這個木槌,在遊戲中反將了Anthony一軍。由此脈絡,觀眾可以明瞭心高氣傲的Anthony最終仍會臣服於Kate這個冤家,徹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了。

另外再分享,其他角色拿的木槌顏色,都完全對應原著的描述喔。例如Edwina的藍色、Colin的黃色。只除了Anthony的木槌目前看不太出來是什麼顏色,有點像粉色又有點像棕色(希望能符合原著,讓他拿粉色XXD)。

角色拿的木槌皆對應原著描述

角色拿的木槌皆對應原著描述

【蜜蜂】

在其中一款海報,可以發現男女主角身影後的木槌上停著一隻蜜蜂。事實上,眼尖的粉絲應該也發現第一季曾多次出現蜜蜂的蹤跡。

第二季主視覺海報出現劇情關建-蜜蜂

第二季主視覺海報出現劇情關建-蜜蜂

「蜜蜂」是第二季的重要資訊,因為在原著《子爵之戀》中,揭曉了柏捷頓大家長Edmund的死因就是源於蜜蜂螫傷引起的過敏反應,因此Anthony年紀輕輕就被迫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摯愛父親的死也在Anthony心中留下創傷及陰影…

同時,蜜蜂也是促成男女主角婚姻的最大推手。這裡無法向大家暴雷,但可以分享讀原著的「蜜蜂橋段」時,真的荒謬到讓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因此很好奇影集會如何呈現這段情節。

總之,「蜜蜂」是承接Anthony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就請大家看劇時細心留意蜜蜂的蹤跡吧!

第一季就曾出現過蜜蜂的蹤影

第一季就曾出現過蜜蜂的蹤影

【子爵之戀】(The Viscount Who Loved Me)

最後的分享非關影集海報,而是影集主創Chris Van dusen分享的第二季每集標題。眼尖的粉絲應該會發現,最後一集標題「The Viscount Who Loved Me」正是原著系列第二本的書名。小說系列第一本書名《The Duke and I》(公爵與我)同樣也用於第一季第五集的標題。看來如果沒有意外,接下來每季的集數標題都可以看到原著書名的彩蛋了!

影集主創Chris Van dusen在IG分享的第二季每集標題

影集主創Chris Van dusen在IG分享的第二季每集標題

新上市的《子爵之戀》(The Viscount Who Loved Me)影集版書封

新上市的《子爵之戀》(The Viscount Who Loved Me)影集版書封

結語

最後還是得提醒,上述都是根據原著內容作分享。文學改編成影視作品,會依據媒介不同而做適度的改編,因此以上分享的內容,極有可能在影集中有不一樣的呈現(目前依據釋出的片段及演員訪談,改編原著的幅度挺大的)。

不過根據海報透漏的資訊,相信原著的重要情節應該都會保留在影集中,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第二季主要演員合影

第二季主要演員合影

(文章中提及的書名與專有名詞,皆沿用高寶出版社出版的柏捷頓系列中譯本)

avatar-img
人海邊的離島
79會員
120內容數
愛我所愛,寫我所感。努力分享自己熱愛的事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海邊的離島 的其他內容
羅伯•艾格斯的《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挑戰1922年的默片經典《不死殭屍 — 恐慄交響曲》及名著《德古拉》。縱橫百年的志異傳奇,沒有隨著時光荏苒而消逝,反倒不停蛻變且重生。《吸血鬼︰諾斯費拉圖》再現文本的怪誕魔力,卻讓英雄主義與宗教訓誡徹底退散,成了魔女與怪物的迷離艷歌。
1983年,李昂撰寫的《殺夫》問市,用鋒利的筆觸,強行劃破舊時代體制下,暗藏的女性血淚史。隔年(1984),《殺夫》電影版上映,鮮明的性虐待橋段,再次挑戰純樸年代的極限。 近期,因應小說出版40週年,發行全新的典藏版。而國家影視廳中心於今年6月起,推出「她的新電影」主體活動,選映《殺夫》做為主題開
《茶金》讓本應陽剛,充滿算計的商戰歷史劇,有了陰性的柔韌力道。過去已死,創作是自由的,即使時空背影設定在舊時代,女子不必只有「居家」的宿命,而是能跳脫家庭領域(Domestic Sphere),在男性享盡話語權的世界∕公領域(Public Sphere)中站穩腳跟,綻放耀眼的光芒。
羅伯•艾格斯的《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挑戰1922年的默片經典《不死殭屍 — 恐慄交響曲》及名著《德古拉》。縱橫百年的志異傳奇,沒有隨著時光荏苒而消逝,反倒不停蛻變且重生。《吸血鬼︰諾斯費拉圖》再現文本的怪誕魔力,卻讓英雄主義與宗教訓誡徹底退散,成了魔女與怪物的迷離艷歌。
1983年,李昂撰寫的《殺夫》問市,用鋒利的筆觸,強行劃破舊時代體制下,暗藏的女性血淚史。隔年(1984),《殺夫》電影版上映,鮮明的性虐待橋段,再次挑戰純樸年代的極限。 近期,因應小說出版40週年,發行全新的典藏版。而國家影視廳中心於今年6月起,推出「她的新電影」主體活動,選映《殺夫》做為主題開
《茶金》讓本應陽剛,充滿算計的商戰歷史劇,有了陰性的柔韌力道。過去已死,創作是自由的,即使時空背影設定在舊時代,女子不必只有「居家」的宿命,而是能跳脫家庭領域(Domestic Sphere),在男性享盡話語權的世界∕公領域(Public Sphere)中站穩腳跟,綻放耀眼的光芒。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