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香港,我街道》、《我香港,我街道2》、《我台北,我街道》|香港文學館、胡晴舫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然而,即使未能真正認同,在《我台北,我街道》中,竟可以使我尋覓些許熟識感,所謂「老台北」這座城市的樣貌尚未死去,至少她深刻地活在四十五十歲以上的台北人心中,透過他們的視野,還沒被串流媒體吞食的唱片行、從咖啡廳做起的出版社、曾悠閒爾後被捷運匆忙取代的公眾交通運輸,她們是台北,也不是台北。退一百步來說,曾經的台灣有過這些痕跡,卻也已被現在的台灣一點一滴取代。我就在這巧妙的記憶落差中被耍著玩,試圖重構對已被貼上庸碌標籤,而日漸漸疏遠的「台北」這座城的想像。

raw-image


  讀過《我香港,我街道》的建立脈絡,勢必會對總策展人鄧小樺及願意投入這次「藉由書寫回應家鄉光景」的參與者既是認同又肯定。鄧小樺在序言中引用香港文學研究者陳智德一段地方書寫之必要性://文學實不單純是作家在書房裡的技藝,它也可以參與一整個社群的文化想像,探討社區和人的關係,參與建立社區文化,締造社區理念和願景⋯⋯//地區性的文學獎實則在評選作品標準中難免期待投稿作品能以該地文化風景為主軸書寫,如此才能建立與其他地方文學獎之鑑別度。鑿開過去,取出回憶,本身就不是一件輕易的嘗試。我想,特別是聚焦於現代的生活型態,不利的條件幾乎是集中於這一時刻,懷舊的事物總讓人特別想望,大可從這三本《我香港/我台北》去探討,試問有哪一篇收錄文章不是以「念舊過去,比較現下」?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改變,非但如此,我們甚至矛盾地畏懼改變,身體卻不由得朝變化靠攏,孰能在變與不變兩者間堅決擇一?


  還蠻慶幸可以早早就接觸這兩本《我香港,我街道》,粗略地認識香港文學以及其街景(甚至結識了幾個我很喜歡的作者)。即使爾後三年時光將投入台灣文學,眼界不必然就得局限於這座島嶼。是因為同樣經歷殖民歷史,有太多放眼望去既是相似又可以相做呼應的經歷我想是從文學中可以略見一二的(至少東亞、東南亞文學對我而言是吸引人的)。終究,拆解文學可以窺見與歷史演變,政治局勢亦可以相為對照。〈不是流金其實是鏽〉陳慧帶出將死之女走到人生終點之際該搬出什麼態度為人生的最後階段拼搏。黃怡的〈根深〉則巧妙地運用當地街景書寫一對愛人的分合,雖是老生常談的愛恨情仇,卻因為熟悉的景色多了幾分難以明喻的熟悉哀愁。梁璇筠的〈鴨腿米粉〉篇幅不長,描述香港中學生同樣受到升學體制的牽絆,曾經的回憶至今觸景傷情,望向漂泊在海上的漁船期待著是不是熟識的誰,那股思念最終都只留得下的是回憶。另外散文類別中我特別喜歡#李維怡 的〈受教〉,這篇記錄了她在研究時觀察街坊巷弄的種種,通常這些記載都比小說類別還要來得更寫實,更無劇情性,不過也相對比較多貼近作者本身的思維闡述,裡面有提到一些作為紀錄者去觀察受訪者的侵入行徑,作者的自省也讓我跟著反思著身份的轉換,何以在尊重觀察者的前提下順利推動計畫進行,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raw-image


  《我香港/我台北》皆包絡了散文、詩、小說三種文體,我在閱讀的時候明顯感受到,港人的文章無論是何種表現手法,都有一種屬於其民族特性的「快速感」,口頭上即是如此,此舉表徵似乎更加顯示對他們而言,生活節奏的「快」早已融入他們骨髓,成為組成香港人的一部分基因。而當場景移到台北城,速度快慢反倒不成特色,文藝的起始與交流最終讓台北成為怎樣的樣貌,才是書寫的重點。另外一個讓我特別留意的特點在於,臺灣大學或多或少成為存在於這些作家生活經歷中不容被忽略的共構回憶,就好像如果是臺南,免不了一中附近的育樂街,成大附近範疇廣到不可思議的街景,誰為了無可奈何的學校作業而必須前往的孔廟周邊,淨是一些某些沒那麼具有觀光性質,與日常緊密結合的地點。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是那麼期待《我台北》。純粹是一種南北情結作祟,在從小就受首都落在北部,任何資源無條件集中分配雙北,顯得南部人像是次等公民的不平衡心理在在使我對北部總是難以輕易釋出善意態度對待。台灣不過就這麼大,終究有一天必須在兩地間產生連結。對台北印象建立多數集中在2019-2020這兩年間,那是個複雜、匆忙、擁擠、資訊流通到難以想像的快速的城市。然而那也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沒有家的人幾乎都擠在這裡了,顯得她更隨處可及遊蕩的人們。不安、惶恐全都攪和成一團。我可以說是用逃得離開那裡。《我台北》給我一個認識真正老台北的機會,原來她是可以有自己的情調,我是指壅塞中唯有熟悉這座城市的人們才可以掌握到的節奏。公車隨著蜿蜒山路起舞,環繞公館還不那麼一致的街景,足以被詬病的中國風路名,老城市擺脫不了的老靈魂妥實地作為歷史遺緒緊攀著正朝便利、現代化改變些什麼的新台北死也不放。也得多虧這些共通性地時光變遷,我們還可以從別人的城市、自己的都市找到些許過去的影子,然後,不會走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7會員
187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現在人在日本,也三十幾了,覺得成就了一點,得到了一些,卻失去了回家的路。這只是一篇失眠中年人的無病呻吟。
Thumbnail
現在人在日本,也三十幾了,覺得成就了一點,得到了一些,卻失去了回家的路。這只是一篇失眠中年人的無病呻吟。
Thumbnail
《我台北,我街道》裡收錄了二十位作家的創作。一篇一篇的小說、散文、新詩,寫的不只是台北,不只是街道,還有一種對於過往生活的懷念。 你心目中的台北,又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我台北,我街道》裡收錄了二十位作家的創作。一篇一篇的小說、散文、新詩,寫的不只是台北,不只是街道,還有一種對於過往生活的懷念。 你心目中的台北,又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往返家鄉與城市,隨車速不停變換的風景總是提醒著我時空的變化,在這段過程裡,同時也進行著我「變身」的儀式,關於:「我」以怎樣的姿態經營生活,又如何待人接物,還有每天的目標是什麼。雖然這樣的感受對於家鄉就在城市裡的人,或逕自在家鄉求學與工作的人有些陌生,然而空間的轉換,一向是我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
Thumbnail
往返家鄉與城市,隨車速不停變換的風景總是提醒著我時空的變化,在這段過程裡,同時也進行著我「變身」的儀式,關於:「我」以怎樣的姿態經營生活,又如何待人接物,還有每天的目標是什麼。雖然這樣的感受對於家鄉就在城市裡的人,或逕自在家鄉求學與工作的人有些陌生,然而空間的轉換,一向是我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
Thumbnail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Thumbnail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這是前段時間剛上台北時所寫的文章,台北對於我來說ㄧ直有種-言難盡的感受,青春所有的掙扎都發在此。無論戀愛或讀書。 高中時身旁的同儕們都散發著要往大城裡的企圖,那時的老師們總告訴我台北有各式各樣的酷東西、資源,只要你有慾望來城裡就對了。
Thumbnail
這是前段時間剛上台北時所寫的文章,台北對於我來說ㄧ直有種-言難盡的感受,青春所有的掙扎都發在此。無論戀愛或讀書。 高中時身旁的同儕們都散發著要往大城裡的企圖,那時的老師們總告訴我台北有各式各樣的酷東西、資源,只要你有慾望來城裡就對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