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台北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李敖《北京法源寺》裡面一段話,解開我這兩年發起的自己的「復古運動」原因。寫下以茲記錄。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光要適應生活、適應工作、學著某種程度能夠融入身邊的圈子,已經讓人耗盡心力。不太有什麼心思讀書。雖然零零落落的看完一些時下日本流行作家的小說,總是不太過心。
上一份工作,到中國出差了好幾次,需要花很多時間在交通上的等待與移動,其實我蠻能享受這些「孤立的時間」,特別是飛機上可以光明正大不用透過電腦或者是手機處理工作上的事。在日本書店買中文書是一件蠻奢侈的行為,剛好在中間一次回台灣的空檔,從機場買了幾本書,就這樣開始看起了華裔作家寫的書。這一些作家大多有一些共同的人生背景,許多人都經歷過「大陸淪陷」、「文革」,而長期居留海外。記得當時在機場隨手買的是哈金的《通天之路ー李白》(沒有要推書的心得系列ー《通天之路》的往返與景色)。
引發我突然想讀「那一代人」所寫的書的想法。
默默的看起了一些以前讀過的書,像是白先勇的《孽子》等。然後來到了世紀百強,有很多書是學生時代聽過的書名、知道的作者,但當時光顧著考試,從來也沒有了解過他們。可能剛好也到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年紀,遇到了不上不下的疫情,可以開始粗淺的理解這些書要說什麼。
期待有一天我在日本的家可能也會變成這樣
有時候是一次專注在一本,有時候是一次進行兩本。昨天終於看完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強烈建議可以配合歐陽子寫的解析書《王謝堂前的燕子》,看看白先勇怎麼寫那些從中國飛到台灣的燕子們的故事。因為我是看完一篇文章就配合著看一篇解析,一篇文章就要來來回回的看、對照,意外的花了不少時間。
書中的那些寫作技巧、隱喻、結構分析等非常精采,歐陽子都寫的很清楚了,我也不再說。讓我再度覺得母語是中文很令人慶幸(第一次那麼想的書是金庸系列)。
我想聊的是,我這一代人,看完這本書,有什麼感覺。
1949年,大陸淪陷,台灣戒嚴,我爸我媽還沒出生;1987年,解除戒嚴,我差兩禮拜滿2歲。之後的台灣經歷民選總統、第一次政黨輪替、一顆子彈、學運等。從大陸「撤退過來」的人的經歷,好像是眷村裡的故事,離我不是那近。最近的要數《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錄音帶了,從阿公口中比較常聽到的反而是日據時代的故事。
《台北人》書裡的主角都不是台北人,是從中國各地飛到台灣的燕子,從那麼廣大的土地來到這麼小的寶島,這種落差感是我很難體會的。就像書中有許多篇文章用配角的對話來還原主角形象一樣,我今天也彷彿是透過白先勇的文字來了解那些撤退來台的人的心境。
對我這一代人來說,目前為止發生過最動盪的事件可能是921地震跟SARS,但這都是比較短期的事件、也沒有太大的延續性。與活過50、60、70年代的人們相比,他們人生的「濃度」與需要面對的難題,遠是我無法想像的。也就讓他們所能夠寫出來的東西,很有震撼力。我想也就是為什麼這個時代的文字吸引我的原因,精神上的衝擊所帶來的影響往往留的更久也更深。
同時閱讀的《北京法源寺》裡有兩段文字,很可以表達我渴望閱讀那個時代的心情:
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來懷古,反倒不是減少而是加多。你自己生命減少,但一旦銜接上古人的,你的生命,就變得拉長、變為永恆中的一部分。
古人的過去,它帶給人思古的幽情、帶給人淒涼的美麗、和一種令人神往的幸會與契合。懷古的情懷,比懷今要醇厚的多。它在今昔交匯之中,也會令人有蒼茫之情、滄桑之感,但那種情感是超然的,不滯於一己與小我,顯得浩蕩而恢廓。
然後我不禁又想,那個時代對我來說已經是「古」了嗎?翻開封底,寫著《台北人》初版日期1983年,我還沒出生;轉頭看看現在的台灣、科技發達的社會,那個在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建立的中華民國,難道不更像是「前朝」了嗎?
可是我會記得,也想了解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因為我走在他們後面,想延續那些浩蕩與恢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2會員
103內容數
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日本媒體與評論家們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與聚集了日本眾多新聞工作者網站ーJBpress達成合作,不定期翻譯國際觀點相關文章,期待帶給大家不同的視野與思考方式。 ※本專題文章皆為授權翻譯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波波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柏楊1985年出版,曾經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的一本書。這裡所指的「中國人」,按照書中的定義,因為不是就國籍來分類,我以為比較接近「華人」。這本35年前的書,描述的內容,有些還存在,有些已經讓人無法同意他的觀點,不過邊讀邊觀察邊回想自己接觸過的中國人甚至是我們台灣人自己,還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我先說,我不是一個科幻小說忠實的讀者或是愛好者,但是《三體》真的很有意思。
柏楊1985年出版,曾經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的一本書。最近因為讀了《皇后之死》,好奇也就開始看了起來.......
「歷史上斑斑血跡,一開始便被野心家利用,扭曲顛倒,黑變成白,白變成黑,成了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奇觀」
「......抬望眼,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顆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因為這一段,我忍不住在上班時,偷偷看完了整篇《樹猶如此》。想起了白先勇,再次翻開了《孽子》。
記得以前課本對於選讀的文章的作者介紹都只有寥寥數行,對於一生不得志、貶謫、流放這些字也不是十幾歲的自己可以想像的。
柏楊1985年出版,曾經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的一本書。這裡所指的「中國人」,按照書中的定義,因為不是就國籍來分類,我以為比較接近「華人」。這本35年前的書,描述的內容,有些還存在,有些已經讓人無法同意他的觀點,不過邊讀邊觀察邊回想自己接觸過的中國人甚至是我們台灣人自己,還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我先說,我不是一個科幻小說忠實的讀者或是愛好者,但是《三體》真的很有意思。
柏楊1985年出版,曾經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的一本書。最近因為讀了《皇后之死》,好奇也就開始看了起來.......
「歷史上斑斑血跡,一開始便被野心家利用,扭曲顛倒,黑變成白,白變成黑,成了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奇觀」
「......抬望眼,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顆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因為這一段,我忍不住在上班時,偷偷看完了整篇《樹猶如此》。想起了白先勇,再次翻開了《孽子》。
記得以前課本對於選讀的文章的作者介紹都只有寥寥數行,對於一生不得志、貶謫、流放這些字也不是十幾歲的自己可以想像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古老的城市紅瓦屋的變遷,以及其中包含的一則感人故事。它帶領讀者思考過去和現在的對比,以及歷史對不同人的意義。文章充滿了懷舊和沉思,讓人不禁思索故事的結局。文中也提到了白先勇的作品《思舊賦》,穿插其中,將讀者帶入作者的筆觸和感受當中。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古老的城市紅瓦屋的變遷,以及其中包含的一則感人故事。它帶領讀者思考過去和現在的對比,以及歷史對不同人的意義。文章充滿了懷舊和沉思,讓人不禁思索故事的結局。文中也提到了白先勇的作品《思舊賦》,穿插其中,將讀者帶入作者的筆觸和感受當中。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