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親密さ/ Imtimacies (2012)
濱口的第三部劇情長片,是受邀至ENBU電影學校指導後,和學員完成的畢業製作。片長4小時15分鐘,分成上下兩部,上半部拍攝劇團青年演員們創作與排練過程中發生的交流與衝突,下半部則是超過兩小時完整呈現劇團公演的劇目。電影導演和劇場成員完成一場戲中戲的後設電影,戲內是關於愛與溝通,戲外更多了戲劇創作、政治和戰爭的面向。像是日本的政治焦慮和當代青年精神危機的套層結構。
劇場內外人際關係的描寫,與滿溢的政治議題,不少人會指出可能來自賈克希維特的影響,如《瘋狂的愛》《Out 1》《四個女人的故事》,尤其本片同樣有著超過常規的片長,可惜個人沒看過這幾部片,無法判斷相似度。有趣的是2018年濱口導演接受
訪談時表示,他雖然很喜歡希維特的這幾部片(並表示還沒看過Out 1),但要說到最欣賞最受到啟發的導演,希維特並不排在前面。(而是Howard Hawks、卡薩維蒂、黑澤清、侯麥...)
《親密》依然延續前作運用學院資源的低成本製作條件,我的感受是濱口從較常規的調度,轉向鏡頭更貼近演員和角色的紀實風格,大量手持攝影與接近自然光的影像,在技術上多少克服了畫面質地造成的廉價感,在部份時刻讓粗糙的影像做為風格構成的元素。電影下半部的劇場演出則是轉成電視轉播式的影像,從而營造出從電影到劇場的維度轉換。
電影更將導演對行駛電車空間的迷戀推到一個極致,除了大量電車通勤的畫面,月台與上下電車開關門的調度外,男女主角也有在天橋人行道與軌道電車上遙望的意像。
其中一個關鍵段落,男主角在詩作中將寫作靈感的流動比喻成地鐵各站點的連結,後段一個長達18分鐘的跟拍鏡頭,男女主角從黑夜走到黎明的交談中,女主角將詩重新覆誦了一遍。最終思緒、情感、連結的意像就如此透過時間、語言與影像烙印在觀眾心中,對話、表演、電車的交錯在電影中成為人際網絡的具像形式。濱口的角色或許仍是孤獨的,但他們都在試圖表達自己,透過表情和言語讓彼此連結與更加「親密」。
這顯得抽象且更偏離通俗劇與類型片的藝術風格,可看出濱口持續探索的企圖,尤其非專業演員和長時間的生活紀錄像是《歡樂時光》在概念上的前身,若Happy Hour是對30歲女性的社會側寫,《親密》則是聚焦在文藝青年的生活感觸,或許各自對應到導演創作拍攝當下的年紀。
記錄一個觀賞時讓我有點卡住的點。電影設定故事發生在2011年2月,原以為311地震與核災會成為重要的轉折,但電影應該是在311之前拍攝,所以完全沒有相關的元素,反而是在背景虛構了一場韓國發生的戰爭。身在日本的劇場演員們討論日本能否參戰,憲法限制國家武力等等政治問題。同時他們從網路上收到訊息,私人組織正在招募日本青年加入和平警察部隊,進入韓國前線從事維安任務。
雖然情境不太相同,但這樣的情節和近年新聞熱議的極端組織召募年輕人的套路多所類似。《報導者》編輯最近出了一本書《真相製造》,以採訪實例描寫全球的假新聞議題,部份章節提到極右組織,當然是以「極端」「假新聞」的概念來陳述,但這些組織能夠成功吸引西方青年的關鍵還是在於主流社會價值的失效,讓精神上被排擠的人走向極端。
同樣概念如果放到《親密》的故事裏,社會價值觀的失效可能是來自於日本國家的不正常狀態,從軍事和政治的無能,到經濟泡沬化與長期國力衰退。濱口或許想反抗日本人的政治冷感,於是創造虛構的情境讓角色們認真探討參與戰爭的可能性。雖然片中這個應該也是虛構的私人軍隊並不是恐怖組織,濱口對角色加入軍隊的描寫也大抵是正面的,與其說反應了什麼潛在的極端主義,於今觀之更像是當「正常」失常之後的普世狀態。
或許台灣也可以拍這樣概念的電影,一部份也是在於台灣的「不正常」狀態也可以從濱口式的日常去展開一個故事。只是更大的問題是,電影可以如何地談論政治?真的能好好談嗎?這群演員在舞台上反而回到了生活,訴說著對愛的渴望與溝通的困難,這意念在《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中則成為在生活中對自己展開的一場革命。
(2021/10/5)
《觸不到的肌膚》
不気味なものの肌に触れる / Touching the Skin of Eeriness (2013)
濱口竜介在《親密》之後的短片,似乎是做為預定拍攝長片《FLOOD》的前傳所製作,片長54分鐘。兩位高中生千尋和直也不斷排練一段雙人舞蹈,兩人祼著上身貼近卻不能碰觸到對方的身體,而是讓彼此的意念互相牽引。排練之外,千尋(染谷將太)在父親去世後搬去和分開多年的哥哥及其女友同住,直也(石田法嗣)的角色則是對喜歡的女同學死纏不放,但女同學似乎對千尋有好感。隱約的情感暗流之中,最終引發了謀殺事件。
濱口竜介的導演歷程在早期都是走低成本的獨立製作路線,一路看下來特別有種在練功之感,《暗湧情事》在拍角色與對話,《景深之中》類型懸念的操作,《親密》的劇場,其間也拍了一系列日本東北震災訪談的紀錄片。長片之外也持續有短片的作品,多數導演在開始拍攝長片後就較少回到短片的形式,但濱口將短片視為創作概念探索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今年的《偶然與想像》。
2013年《觸不到的肌膚》就我看來又是濱口往不同方向的實驗,片中和編舞家合作在影片中呈現兩位主角貼近對方卻又不能碰觸的身體姿態,做為角色間神秘關係的隱喻形式。濱口特意降低了他的劇場風格,減少了過往大量的台詞和繁覆的情節敘事,以片段開放式的角色關係展演,構成略顯玄奇神秘的關係網路(有人說像是濱口版的《雙峰》)。
身體、碰觸、鮮血的元素之外,電影也離開了濱口常拍攝的都市與交通的空間,河流、水、草地等自然影像的視覺調度構成了影像的材質,水和魚的比喻讓異質空間和人心的幽暗難明形成本片的驚悚結構,或許更接近其老師黑澤清的風格。電影一部份延續《景深之中》的類型實驗,也是對影像材質和電影空間運用的探索,影像質地較前作大幅躍進之外,也請到了明星演員染谷將太,他的表演與臉孔所散發的能量成為戲劇的核心。
濱口在每部片嘗試的元素最後都可以在《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看到其累積的成果,本片像是導演日後的「完成體」大放異彩之前所補上的其中一塊拼圖。但也因為這樣的實驗企圖,作品有如從導演的創作軌跡溢出般地讓故事停在中段,吊人胃口的戛然而止,我想應該是等不到情節的後續了。
(20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