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轉身離開前,別忘了說最後一次再見 |《Deemo》遊戲、小說、電影比較及感想

2022/03/3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文前碎碎唸

雖然《Deemo》這個作品,最初只是一款於手機平台上推出的節奏遊戲,卻因為故事中從天而降的女主角Alice,與沈默的Deemo,還有神秘的面具小姐,三位角色的對話互動,以及在遊玩過程,隨著悠揚的鋼琴旋律逐步明朗的背景劇情,而深深吸引著玩家們。
就在今年2022年的2月25日,由台灣雷亞公司開發的手機節奏遊戲所改編的劇場動畫,於日本正式上映,而再經過一個月的等待後,台灣也正式跟進,讓這個充滿愛的故事再次回到大家面前。
在台灣上映首日,身為遊戲老玩家的我,雖然因為工作關係而無法競爭頭香(?),但還是趁著接下來的假日,頂著細雨來到電影院欣賞⋯

嗯?看到防雷線了嗎?
不過,我相信會閱讀到這裡的,應該都做好準備了吧,那就開始囉!

正文開始

本文會對《Deemo》系列作品中的劇情內容,做主觀描述及比較,範圍涵蓋遊戲、小說及新上映的電影版,在意爆雷者請自行迴避!

Deemo

這裡為了方便理清後續角色名稱,我先做一下基本的定義整理:
  • Alice:遊戲開始稱小女孩
  • Deemo:出現在城堡中的瘦高黑色人影,實為 Alice 的哥哥 Hans
  • 面具小姐:故事中名為 Celia,是陷入輪迴的女主 Alice 裡版分身
其實,對於這部電影的想法,最初我是覺得有些疑惑及好奇的,因為 Deemo,又或說是女角心愛的哥哥 Hans,以及女主角 Alice 的故事,基本上在原作遊戲中,Alice 成功回想起一切,從記憶城堡離開,並在現實中醒來的時候,就已經走向了完結。
而後續在Playstation(PS)平台上所推出的版本,雖然有包含後日談(After Story),藉著「最後的夢境」解釋了面具小姐 Celia 的出現,以及女主角 Alice 是如何真正的走出「輪迴」的分歧故事,但也就僅此而已。
既然如此,到底還能由這個既定的脈絡架構中,發展出怎麼樣的新的描寫方向,或是加入新的劇情呢?

Last Dream

Deemo 這部作品,在電影之前,已經有一本由作家 木爾チレン 基於遊戲故事所撰寫的《DEEMO -Last Dream-》改編輕小說出版,這裡我們先來看一下小說中,對整個故事的詮釋方式。
小說版的前半部劇情,基本上依然緊貼著原作的脈絡及角色設定做發展。在敘事方面,主要與遊戲的差異,也只是作者彙整了玩家在遊戲中會發現的一些破碎的記憶線索,並巧妙安排到Alice的探索過程中,同時在故事敘述中,也更細部的描寫了Alice在落入城堡後心中的自白。而與原作相同的,這部分劇情也在Alice走上天梯,離開城堡後落幕。
在中段的章節,則是增加敘述了主角 Alice 與 Hans 的家庭背景,除了補齊玩家(讀者)們對Alice及Hans這對兄妹身世的好奇,也讓大家加深體會到故事中兩兄妹間強烈的羈絆,同時也在這個章節末,更深刻的寫出一切的源頭,那次事件的發生情境。
而除了情感描寫及事件解釋外,作者在這個章節中,也特別針對了面具小姐 Celia的白色面具的由來做了敘述,進而在下一個章節接續到PS版本中所新增的後日談,那場最後的夢境的故事。並也以 Alice 不同的心境,以正反兩個章節的方式,分別道出遊戲中,玩家所做的兩個不同決定,會引發的分歧結果。
然而在小說最後,雖然有對 Alice 從夢中醒來後的發展作交代,Alice 也如願的完成了與哥哥 Hans 最後的約定,不過以我個人看完小說的想法來看,除了鋼琴的樂聲,以及與哥哥的約定作為生命的支撐外,在敘述中的 Alice,依然給人一種寂寞、消沈,甚至有點自閉的氣場。雖然在最後的一段附加劇情中,或許有因為遇到命中注定的那個人而所轉折,但還是有種 Alice 還是無法完全敞開心胸的感覺。
或許我對故事整體的情感理解還不是很完善,但這樣的結局,依然是我讀完小說後的一個小憾處。

櫻色旋律

看完了小說版架構的簡述後,接著來說說這次的劇場版。
這次的電影,是以「櫻色旋律」作為副標,而這同時也是 Deemo 故事一直以來所帶有的兩大要素,發生在那年櫻花盛開季節的事件,以及透過旋律再次的重生。
而整部劇情的呈現,則是以年幼時期的 Alice,在 Deemo 的世界所遭遇的冒險,交錯以現實時間線中,與同學間的間的互動,這種虛實混合的手法,逐步的讓女主回想起事發的一切,接受這個所愛之人不存在的世界,並且開始願意敞開心房與人交流。

故事比較

在劇情方面,前面有說到劇場版比起原版遊戲及小說,有做了調整,這邊就分別以 Alice 記憶城堡的「裡世界」及現實中的「表世界」兩方面來說明。
〔裡世界〕
在劇情中,比起原本的小說及遊戲,首先感受到的是面具小姐,也就是 Celia 的戲份,明顯增加了許多。在原版故事敘述中,大部分的時間,Celia 都是在沈睡的狀態,或是在一旁,以一個冷眼旁觀者的角度在跟 Alice 與 Deemo 互動,很少主動介入他們,就算有所交流,也頂多是在一旁冷言冷語而已。
然而在電影中,Celia 雖然在初期登場時,也是維持著冷漠,但在中期的時候,卻開始想以直接性的行動,來阻止那棵能幫助 Alice 離開的旋律之樹的成長之外,最終甚至還直接參與了 Alice 的冒險,並直接成為獲得道具的助力,可說由配角直接晉升主角跟班的程度。
不過在這次電影的劇情中,Deemo 的存在也感覺真的被削弱不少,雖然在過去的作品中,在 Alice 回想起一切之前,他也一直都只是陪伴以及鋼琴「輸出」的角色,但透過遊戲中偶爾的片段劇情,以及小說的敘述中,依然可以看出 Alice 與 Deemo 間,還是有不少「對話」的。
也或許是礙於電影篇幅,以及要維持敘事節奏的關係吧,畢竟依照原作 Deemo 無法說話,而 Celia 很少出現互動的設定下,徒留 Alice 探索的劇情,應該會十分乏味。因此電影版在這個世界中,另外安排了三個角色進來與 Alice 一同探索,並在一旁適時給予幫助或炒熱氣氛。
對於這三個新增的角色,一隻黑白貓布偶、一個胡桃鉗以及一個香香包,除了那隻布偶 Mirai 過去就曾出現在遊戲及小說中外,其他的角色我並沒有特別的印象(不過也或許是我還玩的不夠透徹?),但依劇情來看,他們都是 Hans 送給 Alice 的,應該也都是在 Alice 心中十分珍視的物品,因此存在於內心的世界中,應當也是合理的吧,畢竟在小說的設定中,Alice 也是個愛做夢的孩子。
最後裡世界的劇情中其實有一些小疑點並未解釋的很清楚(礙於電影篇幅?),像是既然只有 Deemo 跟 Alice 能看到樂譜內容的話,那 Celia 又怎麼知道哪一首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初始之歌」,還有怎麼知道要用哪張樂譜才能阻止樹的成長?另外一開始的 Alice,其實也是沒辦法看到樂譜的,應該說,並不是每張都能看到,因為她還是有從眾多樂譜中找到最初的那一首,並請 Deemo 彈奏。
我個人猜測,依照設定,樂譜在裡世界是代表 Alice 的記憶,而 Celia 藏起樂譜的行為,應該就是象在徵反面的自己想要將過去的記憶都封存吧,而那首引起風暴,阻止旋律之樹成長的,則是發生於 Alice 內心中,介於是否要這樣就醒來面對事界的拉扯,或許也是代表著反面思想的 Celia 唯一能看到的樂曲吧。
〔表世界〕
再來看看表世界劇情的部分吧。這次電影版故事的主要時間線,應該是發生在遊戲事件後的數年,女主角 Alice 已經是某所音樂學院的學生,性格設定則是沈默,不常與人交流,以及總是一人彈奏著記憶中一首熟悉,但又想不起後續的曲目。
不過,電影中表世界的故事,其實在遊戲中(由於我只有完整跑過手機版本,以及研究過後日談部分劇情,因此這裡還是以手機版及 PS 的後日談為主要比較對象)並未詳細描寫,至多也是以幾張書房中的照片帶過,留給玩家很大的想像空間。
手機版遊戲中能找到關於Alice校園的截圖(如有不妥可通知移除)
而在對比小說版劇情方面,比起小說中選擇放棄升學,埋頭於鋼琴音樂演奏的Alice,我覺得電影版的安排反而更能表現出她真正願意去面對這個世界的轉變,而且還因此願意開始與人交流,也認識了新的朋友,相信如果按照電影劇情發展的話,應該又會是另外一條分支的故事。

結語

雖然這篇並不算完整的劇情總整理,可能有很多細節我無法全面顧及,但總歸來說,在看完這場電影後,我心中所帶的想法就是,我並不會把它當作是一部單純的電影,而是一場以鋼琴樂為主的動畫音樂劇。雖然劇情跟原作相比,有做了調整,並加入了原作中沒有出現的角色,但其中的音樂以及女主角 Alice 對哥哥 Hans 的思念及愛,依然完美的契合了原作所要傳達的情感。
不過,最後還是想提一下其他比較細部的劇情調整部分。像是小說中有提過,事件發生前的那場演奏比賽,是 Alice 要去參加的,但電影劇情中則應該比較偏向於最初的版本,是哥哥 Hans 的演奏比賽,而那隻在裡世界中出現的 Mirai 貓咪布偶,也是在那時後被託付陪伴 Alice 的。
另外一點就是,雖然遊戲中未明文提到 Alice 從夢中醒來後,Alice 的生活情況有怎麼樣變化,但在小說中是由家中的管家(或說女僕?)接下照顧 Alice 的工作,但在劇場版,則是可以從音樂學院的老師的口中得知,在意外發生後,是他收留 Alice,不確定是否是因應劇情的新角色而有所改動,不過可能也是要帶出為何老師對於 Alice 的情況會這麼了解的理由吧。

再多想一些 ?

以下內容是我在寫完上面的劇情整理後,自己對電影版劇情新解釋方向,於是紀錄給大家參考。
先假設電影預設的裡世界場景,是發生在 PS 版後日談,或是小說版最後的夢境中,Alice 選擇留下成為 Celia 後所發生的最後一次輪迴。因為很明顯的,雖然現實中 Alice 已經醒來,但內心或許還是重複著在記憶城堡中發生的種種事件。
而表現於表世界的 Alice,則是像遭遇重大意外後所產生的解離症情況,選擇性的封閉那場意外,以及過去與哥哥 Hans 的記憶,無法或不願與人交流,以及可能在內心產生了兩種人格(年幼的本人格 Alice 及反面人格 Celia )。而在城堡中所發生的事情,則是 Alice 本人格想要取回過去的記憶,但反人格 Celia 則是出於防衛的極力阻止,為的只是避免心靈受到再次的重傷。
但隨著 Alice 在現實中與兩位同學的認識,相對於裡世界中,與自己信任的布偶,玩具們相遇,同時再次開始了 Alice 對自己過去的探索。而與過去輪迴不同的是,這次有了同伴的鼓勵及幫助,讓 Alice 更加願意開放自己的內心。
最後是貫穿劇情的「初始之歌」,在電影中,它是 Alice 離開裡世界前最後聽到的,也是 Hans 為她創作的最後一首曲子。這首歌歌名的意涵,則可能是隱含著要 Alice 遺忘過去傷痛,回到最初並從記憶中甦醒。而劇情前期,這首歌一直都只有前半段的旋律,則應該是代表 Alice 依然不願放開過去,持續的在封閉內心掙扎中循環。而後期則是因為兩位新朋友的幫助,讓這首歌逐漸成形,也代表者 Alice 總算願意踏出輪迴,開始為自己譜寫新的未來。
而劇末,我們也可以看到 Alice 成功放開自我,獲得了新的友誼,最終站上舞台,為世人彈奏出那首包含了哥哥的祝福,又專屬於自己的旋律,這可能是電影版相對於小說版中,對 Alice 的成長做出的更好的說明了吧。

轉身離開前,別忘了說最後一次再見。

全文。終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172內容數
偽命名並非無名,是為了意識的生存,取得身份的代號,成為數位生命的新載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