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讀升學高中、接著去念大學,這樣以後的選擇能夠更多元。」媽媽說。
「我想選擇職業學校,因為這對以後的工作有更直接的幫助。」兒子則說出了不同的想法。
兩人的溝通僵持不下,媽媽想起,以前總是教兒子要好好聽別人說話,因為兒子患有先天性聽力損失,更需要練習才能專注地聽;那麼自己也應該好好聽兒子的想法,因此母子二人約定,兒子去參加會考,若考上了就去讀。「他本來就能夠申請上還不錯的升學高中,但他卻努力準備會考,還考上了,他用行動說服我,他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媽媽發現,該放手讓孩子做想做的事了。
故事中的孩子,對於未來的規劃不同於家長的期望,在我們身邊常常可以聽到類似的例子,諸如因為升學、科系、就業等等的選擇,演變成親子衝突的開端,尤其當孩子是特殊兒,從小父母需花費更多心力陪伴、也有更多的擔憂,本能地想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一時間要放手實在不容易。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開始學習獨立、面對挑戰,不管是家長或孩子都面臨著變化及壓力,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建議,養成良好親子關係,一步步放手讓孩子自信成長。
多花時間傾聽孩子的大小事
親子間沒有適切互動與溝通,易使親子關係漸趨緊張、疏離(謝堉梅,2013)。因此,即使忙碌也需留時間與孩子溝通,留意其情緒變化,給予情感支持。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允許孩子有發洩情緒的空間,並耐心傾聽事發經過和孩子的感受,再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若孩子當下不想聊,此時僅需傳達願意傾聽的訊息,盡可能不說教或過於緊張,給孩子冷靜的時間與空間,再與孩子溝通。當孩子感受到愛與歸屬感後,他們才會願意與家長分享情緒感受,需要協助時才會主動向家長尋求幫助,讓其情緒及問題獲得抒解,以避免日漸累積成龐大且沉重的壓力。
不讓期待變成壓力,讓孩子多元發展
現代社會競爭愈加激烈,家長希望孩子有傑出表現,或代替家長實現未完成的夢想,因而擔憂孩子輸在起跑點,為滿足家長的需求,才藝班、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孩子除了要完成學校的課業,尚需負荷額外功課,反而造成壓力與負擔。家長在安排才藝班與課輔班之前,可先與孩子討論,避免因家長過高的期望而忽略孩子的興趣及能力。
以鼓勵取代責備,用正向語言肯定孩子
自尊是綜合自己與重要他人的看法與評價所形成,自尊越高的孩子其壓力因應方式較多元,越能面對生活壓力(吳明隆,2006)。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無論是面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都應給予關心及支持,練習使用正向的語言肯定孩子,例如當孩子表現不理想時,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再與孩子一同找出問題,平時也可多注意及強調其優點,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開放的管教方式,給孩子自主空間
此階段的孩子自主性強,大人的催促、干預及提醒常使孩子感到煩躁。家長必須接受孩子需有自己的空間,偷聽孩子講電話、偷看日記、臉書、追問太多問題、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等,都會使孩子感到不被信任。試著放下過度擔憂,尊重孩子的想法,陪伴孩子嘗試各種可能性,並給予鼓勵,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更有勇氣與自信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