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自然,以枯枝為筆IV-淺談北宋理學對繪畫構圖的影響》

2022/04/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中國繪畫自唐末開始從「人物」的主題,慢慢轉入風景山水,特別的是中國繪畫為風景主題的繪畫給它一個名字,叫「山水畫」。但東方的「山水畫」又與西方的「風景畫」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在於東方繪畫往往將創作者的個人情緒、記憶等等在有意無意之間融入畫作之中,而西方的「風景畫」則是寫實的把眼見的一切紀錄在畫作之中,並盡量的鉅細彌遺,甚至後來開發出「寫生」的繪畫方式。這是東西方對於「風景」主題的創作認知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知道,在中國山水畫中有一種畫風稱為「寫意」。很多人不太明白「寫意」的「意」是什麼?如果看多了中國繪畫,你會在許多落款中看到有「寫胸中逸氣」或是「寫胸中丘壑」,中國人講究書畫同源的精神,因此,繪畫往往是文人或讀書人在唸書困乏之時,抒發一下心情或調劑身心的創作,寫寫畫畫的這些創作通常是自藏或是饋贈親友,而這些創作者本身的真正的職業或是為官、或是讀書;不像西方的畫家們,本身職業就是專職畫家或藝術工匠,他們作畫為宗教傳道、為貴族國王畫像,兩造間不同的出發點,作品也產生不同的創作功能。尤其到宋元之後,「文人畫」更加興旺,這些讀書人常把心中不能說的話或牢騷委屈轉譯成繪畫主題,讓更多的「心境」隱喻在畫紙之間。
北宋是「理學」昌盛的時期,「理學」講究萬物皆有其「天性」,只有循著天理本性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加上宋徽宗對藝術狂熱的加持,北宋時期繪畫藝術勃發,北宋宮廷中將藝術繪畫入了科舉,當時要成為宮廷畫家不只繪畫技巧要好,對於文學也要有一定的基礎,北宋重要的畫家如:范寬、李唐、郭熙等等。他們創作各式各樣的主題,但泰半都是「寫實理性」的風格。畫家郭熙更是以「林泉高致」一書寫成世界上第一本繪畫理論的著作,將其作畫理念與經驗完成一個總結,首度提出中國繪畫的透視理論:「三遠法」,提供後世創作者有一個可以依循的道路。
「清明上河圖」,整張作品幾乎如同現代相機攝影一般,將當時汴京城的某日景象鉅細彌遺的刻畫下來。
北宋時期,筆者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創作是「清明上河圖」,整張作品幾乎如同現代相機攝影一般,將當時汴京城的某日景象鉅細彌遺的刻畫下來。在總長528.7公分的長卷裡,畫了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建築30多間、車20輛、轎8頂及170多棵樹木。並且注重當時生活風俗和帶有故事性情節表情,「理性」的風格與技法,將北宋「理學」中的實事求是以畫作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影響千餘年來許多畫者的爭相臨摹,歷朝歷代光已知臨摹版本就有30餘幅之多。
另外,在山水主題的風格上,由於北方地景地貌多為大山大河,華山、黃山、太行山等。仰之彌高的山壑巨石林立,「中立式」構圖堆砌了這個時期的構圖主軸,即使是在政治以「重文輕武」的北宋都能感受出,那個時代對藝術創造的霸氣與開拓實驗的性格鮮明。有時候藝術是一種內心真實性格的投射,北宋雖然在北方遼國、契丹、金國和蒙古等強國環伺的壓力下存在,並在沒有長城的憑藉與北胡相爭,但我始終相信北宋仍未失去內心的強大,雖然先天上與胡人有著極大的落差,但也因為內心的強大反以「文化」、「藝術」成就去達到國家自我意識的存在,也讓北方胡人從來都不敢忽視北宋這個國家,明知北宋軍事武力殘弱,都要與它結盟。這也從北宋的繪畫藝術或許就是最好的印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郭正宏
    郭正宏
    我是畫家、速寫家、旅行家與文字耕作者。 「藝術」與「美學」是生活不可獲缺的領域,我觀察思考並且發表我的想法與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