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於藝】戲曲之於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牡丹亭.寫真》張繼青飾杜麗娘。這張劇照收錄在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牡丹亭.寫真》張繼青飾杜麗娘。這張劇照收錄在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戲曲,可謂是為我少年時代抹上一筆濃重的色彩。兒時半夜看到歡樂滿東華的粵劇籌款演出,在「公仔箱」裏看着生旦二人的眼波流轉,一舉手一抬足,當中的節奏張馳有度,令人神往。大學時代,選修戲曲相關的課,在恩師華瑋老師帶領下細閱文本,又開始接觸如詩如畫的崑曲。至今,雖然少了看戲,但當鑼鼓響起,就會抖擻精神。

獨一無二的舞台

回憶第一次在劇場裏看粵劇,坐在遠遠的位置上,雖然未能清晰看到演員的神情,但是那種形體動作的姿態,小曲婉轉的唱詞,再加上一點點自己的想像,一齣戲圓滿了。

看戲,看的除了是故事以外,更重要的是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不然只要看戲文、聽唱片錄音不就好了嗎?(好的戲文、好的錄音也是絕對令人感動的。)

現場演出的魅力在於演員與演員之間的互動、演員與現場觀眾的聯繫。同一齣戲,演員換角了,樂隊不同了,會是另一種感覺;看戲的人不一樣了,在劇場形成的氛圍也不太一樣(有沒有惱人的觀眾在旁邊伴唱,也很影響觀感);看戲的心情不一樣時,也會影響到觀劇的投入程度。

老生常談的一句:現場演出每一次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如話劇、音樂會、芭蕾舞演出,經典的節目不斷重演,觀眾照樣捧場。戲曲舞台如是。


學生年代最為幸福

要說看戲,在大學年代是看得最多,同樣也是最幸福,因為學生大部分演出門票也有半價折扣。康文署辦的中國戲曲節,幾乎每個院團挑選一、兩天的節目,可以用相當優惠的價錢坐在前排近距離觀看演員的表演。遇上喜歡的粵劇劇目或演員,閒時又會興致勃勃地買票看戲;也曾跑到郊區一點的地方看神功戲演出,那又是另一種體驗。

那時的日程本,可能每個月都看上一兩場演出。看戲之於我,大概像其他朋友看電影般平常。(那時我甚少看電影,最多是看《哈利波特》系列或動畫。)當然除了戲曲節目,我還鍾愛話劇和音樂劇。那時補習得來的工資,大多是花在劇場裏。

大學時代是我看戲的黃金年代,除了是時間和金錢最自由之外,更是因為抓住了一眾崑曲大師的尾巴。其時,崑大班、繼字輩的演員雖然已經退休,但還在舞台上活躍,內地對戲曲似乎愈來愈重視傳承。適逢中大的華瑋老師開辦崑曲之美通識課,邀得大師、學者講課,在我上大學那幾年,就像掉進蜜罐當中,萬份幸福。

大學時,為了看大師版《牡丹亭》,遠赴上海。特意為了一場演出而去旅行,還是大學和剛畢業沒多久時,才有這種衝動。

大學時,為了看大師版《牡丹亭》,遠赴上海。特意為了一場演出而去旅行,還是大學和剛畢業沒多久時,才有這種衝動。

畢業後,工作時間的影響,下班趕赴劇場,往往會錯過十幾分鐘。來得匆忙,難以全心全意投入到舞台上的演出,於是看戲就少了。而在疫情這兩年,我進劇場、電影院的次數,更是一隻手也數得清⋯⋯


看一場少一場

就在疫情這兩年,遠離了劇場,生活過得像白紙一樣枯燥無味,失去了不少記憶點。一恍然,原來時間跑得太快,有的藝術家也永遠地離開了舞台⋯⋯2021年,粵劇演員尤聲普(普哥)、陳好逑(逑姐)辭世;2022年,崑劇演員張繼青、華文漪辭世⋯⋯在學生年代,雖然已經抱着看一場少一場的覺悟去看演出,但是在看到演員辭世的消息,也有種恍然若失。

縱然藝術家們年事已高,但是在舞台上的一呼一吸,細節琢磨,卻是新生代、中生代演員比不上的。看戲,大多看的雖是青春少艾的愛情故事,但演員卻要經歲月方洗煉出韻味。幸而能在現場一睹風采,尤記得大師版《牡丹亭》中,張繼青老師唱的【集賢賓】、【尾聲】,讓台下的我眼泛淚光、雞皮疙瘩都冒出來了,最後離魂後,再穿着紅色披風走出來,更是讓人震憾;華文漪老師的杜麗娘則是光彩照人,與岳美緹老師的嚴絲合縫,將杜麗娘最美好的年華呈現在舞台。現在回想起來,僅僅是幾個片段,已經讓人神往;也不禁後悔,當年看戲的時候沒有寫下片言隻語,去挽回日漸衰退的記憶。

2015年10月,在上海大劇院看大師版《牡丹亭》,張繼青老師(左3)演的〈離魂〉是上本最後一折戲。

2015年10月,在上海大劇院看大師版《牡丹亭》,張繼青老師(左3)演的〈離魂〉是上本最後一折戲。

由華文漪老師(左)和蔡正仁老師(右)演的〈婚走〉是下本最後一折戲。

由華文漪老師(左)和蔡正仁老師(右)演的〈婚走〉是下本最後一折戲。


希望疫情的影響能夠早日消散,劇場演出還能繼續,還在機會看大師在台上的演出。

P.S. 在Bilibili上可以看到2014年大師版《牡丹亭》上下本的全劇錄影。點開謝幕片段時,【萬年歡】歡快的旋律響起時,不由得眼眶發酸。

和你淺語日常,發現生活點滴。感謝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淺語日常Shallow Talk Daily的沙龍
14會員
25內容數
空閒時喜愛閱讀,想要與你分享在書中得到的啟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4TIFA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週年慶演,以創新思維透過文學、音樂、演出、美術、舞臺等方式呈現崑曲藝術唯美細膩,開拓新世代觀眾,期待持續引入新血及新意,延續「崑曲文藝復興運動」。演出由衷感謝能再次回味少女時期的青春夢,呼籲珍惜每一次演出,懷念美好時光。
Thumbnail
2024TIFA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週年慶演,以創新思維透過文學、音樂、演出、美術、舞臺等方式呈現崑曲藝術唯美細膩,開拓新世代觀眾,期待持續引入新血及新意,延續「崑曲文藝復興運動」。演出由衷感謝能再次回味少女時期的青春夢,呼籲珍惜每一次演出,懷念美好時光。
Thumbnail
今年因戲曲中心辦理的「臺灣戲曲藝術節-英雄超時空」,第一次欣賞台北新劇團的作品【戲裡戲外】,啟動了我對京劇的熱情。由李寶春老師領軍,孔玥慈、李隆顯擔任要角,並邀請音樂劇演員林姿吟共同演出。故事講述一對戲班父女面對大環境與官逼屈辱,如何理解彼此、找到出路。以新編京劇融合音樂劇模式,穿插新戲與老戲呈獻。
Thumbnail
今年因戲曲中心辦理的「臺灣戲曲藝術節-英雄超時空」,第一次欣賞台北新劇團的作品【戲裡戲外】,啟動了我對京劇的熱情。由李寶春老師領軍,孔玥慈、李隆顯擔任要角,並邀請音樂劇演員林姿吟共同演出。故事講述一對戲班父女面對大環境與官逼屈辱,如何理解彼此、找到出路。以新編京劇融合音樂劇模式,穿插新戲與老戲呈獻。
Thumbnail
2013年,人生第一齣內台戲。 感想是伴隨著劇透產生,雖然演員的舞台魅力不會因為劇透而衰減,但未免被路人怨恨,請審慎思考是否往下閱讀。
Thumbnail
2013年,人生第一齣內台戲。 感想是伴隨著劇透產生,雖然演員的舞台魅力不會因為劇透而衰減,但未免被路人怨恨,請審慎思考是否往下閱讀。
Thumbnail
戲曲之於我,是年少時一抹濃重的色彩。年少時看劇場演出、戲曲表演比看電影更頻繁,半價的學生票讓我欣賞了很多經典的大師演出。幸而年少時有這樣的動力,讓我能夠一睹崑曲大師的風彩。如今大師演出的戲看一場、少一場,疫情也讓演出停頓,且行且珍惜。希望大師們身體健康,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Thumbnail
戲曲之於我,是年少時一抹濃重的色彩。年少時看劇場演出、戲曲表演比看電影更頻繁,半價的學生票讓我欣賞了很多經典的大師演出。幸而年少時有這樣的動力,讓我能夠一睹崑曲大師的風彩。如今大師演出的戲看一場、少一場,疫情也讓演出停頓,且行且珍惜。希望大師們身體健康,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Thumbnail
從小跟著阿媽使用母語也跟著欣賞野臺及電視臺上演的歌仔戲,入迷到會在床上披著床單,和姊姊們演起歌仔戲來,甚至到後來才曉得原來那些俊俏小生全是女子所反串,內心一度受到衝擊。回味童年那深植入心的英俊小生,赫然察覺日後對可愛的男生毫無招架之力,莫非都是因為紀麗如那帥氣中帶著可愛的氣質影響了對男子的審美觀?!
Thumbnail
從小跟著阿媽使用母語也跟著欣賞野臺及電視臺上演的歌仔戲,入迷到會在床上披著床單,和姊姊們演起歌仔戲來,甚至到後來才曉得原來那些俊俏小生全是女子所反串,內心一度受到衝擊。回味童年那深植入心的英俊小生,赫然察覺日後對可愛的男生毫無招架之力,莫非都是因為紀麗如那帥氣中帶著可愛的氣質影響了對男子的審美觀?!
Thumbnail
場地:城市舞臺(原臺北社會教育館) 場次:1997.07.28 19:30 座位:1樓17排6號
Thumbnail
場地:城市舞臺(原臺北社會教育館) 場次:1997.07.28 19:30 座位:1樓17排6號
Thumbnail
絮叨一下: 記憶雖被塵封,因緣回頭挖掘,彌足珍貴!走過的歲月,留下的足跡,樣樣精彩。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戲劇以人生為藍圖,人生以戲劇為慰藉,亙古不變。就算是皇權時代,也沒脫離這樣的窠臼,王族貴冑的宅第戲台,後花園人生;民間的野台戲展演,在在體現草根生活。時至50年代,我們也追劇的! 廣播劇
Thumbnail
絮叨一下: 記憶雖被塵封,因緣回頭挖掘,彌足珍貴!走過的歲月,留下的足跡,樣樣精彩。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戲劇以人生為藍圖,人生以戲劇為慰藉,亙古不變。就算是皇權時代,也沒脫離這樣的窠臼,王族貴冑的宅第戲台,後花園人生;民間的野台戲展演,在在體現草根生活。時至50年代,我們也追劇的! 廣播劇
Thumbnail
「你有沒有在觀賞老電影時,突然發現小配角是當紅一線演員的驚喜感呢?」 就如同對劇場觀眾而言,難以言喻的興奮感, 莫過於在節目單上,發現演職工作人員都是大咖了吧~😳😳😳 不禁想像著那時候的排練情景是如何呢?😃😃😃 文中附上幾張節目單翻拍,一同來欣賞韻味留存至今的劇場回憶~(๑´ㅂ`๑)
Thumbnail
「你有沒有在觀賞老電影時,突然發現小配角是當紅一線演員的驚喜感呢?」 就如同對劇場觀眾而言,難以言喻的興奮感, 莫過於在節目單上,發現演職工作人員都是大咖了吧~😳😳😳 不禁想像著那時候的排練情景是如何呢?😃😃😃 文中附上幾張節目單翻拍,一同來欣賞韻味留存至今的劇場回憶~(๑´ㅂ`๑)
Thumbnail
2012年某個週末夜晚10點半接到吳寶春的電話,一點都不意外,因為我知道他一定會被《女兒紅》這齣戲感動到內心澎湃莫以名之。他很激動的說:「台灣不能沒有李國修……」。第一次欣賞屏風表演班的戲是19年前的《西出陽關》,從青澀到熟齡,陪伴我成長的就是一齣齣的好戲。國修老師曾對他的弟子說:「只要你一朝踏上
Thumbnail
2012年某個週末夜晚10點半接到吳寶春的電話,一點都不意外,因為我知道他一定會被《女兒紅》這齣戲感動到內心澎湃莫以名之。他很激動的說:「台灣不能沒有李國修……」。第一次欣賞屏風表演班的戲是19年前的《西出陽關》,從青澀到熟齡,陪伴我成長的就是一齣齣的好戲。國修老師曾對他的弟子說:「只要你一朝踏上
Thumbnail
早些年旅居美國的袁慧銘學姐,和當地的華人們一齊將兒時在電視上欣賞的一齣齣劇目付諸實踐。憑靠對京戲的熱忱,她到處拜師學藝,不放過任何精進的機會,甚至還籌組了劇坊,用流暢的唱念做打思鄉。直至2011年,才真正地從美國返台,京劇裡的那些忠孝節義、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底蘊早已內化……
Thumbnail
早些年旅居美國的袁慧銘學姐,和當地的華人們一齊將兒時在電視上欣賞的一齣齣劇目付諸實踐。憑靠對京戲的熱忱,她到處拜師學藝,不放過任何精進的機會,甚至還籌組了劇坊,用流暢的唱念做打思鄉。直至2011年,才真正地從美國返台,京劇裡的那些忠孝節義、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底蘊早已內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