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當媽媽|那些心底難以說出口的聲音

2022/04/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我就立刻注意到,很想讀但沒有勇氣,深怕翻攪起一些平常不太面對的深層議題。但年初轉念後陸陸續續讀了幾個月,邊讀邊深思沈澱,有時邊哭然後再繼續讀下去。
「我沒有特別想要當媽媽,雖然可以想像有小孩後,生活中可能會交織不安與快樂,而變得多彩多姿,卻沒有強烈到讓我想要去冒險的動機。」
對於一個已經結婚八年又來到高齡產婦年紀的女子,從被懷疑是帶球嫁、被鼓吹趕緊生一個,到大家可能偷偷揣測我難以懷孕,到最近看著身邊的同齡好友都已經是幾孩之母,今天甚至還看到臉書貼文有一位大學同學貼了一張女兒的小學入學通知單,這樣的年紀。
但我仍在與自己對話。

生與不生

大學念特殊教育的我其實很早就暗暗發誓絕不當高齡產婦,當然也包含一些我自己的原生家庭議題,但我總以為結了婚、過幾年兩人生活,那份想有個孩子的衝動就會降臨,但是那些「想生個長得像你的小孩」、「想看看我們的小孩會長得如何」、「沒有小孩感覺缺少了什麼」這種想法,八年來一次都沒有出現過。
「生孩子這件事雖然可以和配偶討論,但是只有我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雖然我並沒有不滿意兩人生活,但是我很想在這本書中探詢這樣生活下去沒問題嗎?是我有不對勁的地方嗎?我該為生與不生負多少責任?有人能干預我是否生育嗎?伴侶期望就足夠作為生育推力嗎?

韓國社會的樣貌

看過「82年生的金智英」書或電影的人,應該都對她在咖啡店被罵「媽蟲」那一幕印象深刻,然而韓國社會的厭女情結似乎遠比我所想的更加嚴重,光是看本次大選兩位候選人將社會撕裂成支持性別平等與否的兩邊,閱讀相關新聞還會看到身為青壯年世代的男性竟將失業率算到女性頭上,怪不得他們極力在電影或戲劇中鼓吹有孩子的美好以及女性為家庭犧牲奉獻的精神,然而真的成為家庭主婦後卻又面臨金智英的困境,究竟這個社會要把人逼到多瘋狂才罷手?
把這本書心得發在IG之後被作者注意到,她私訊我後我們進行了許多深刻的討論,她以為台灣的生育環境會比南韓好上許多,對我能高度有共鳴覺得很驚訝,但仔細看看我們兩國在世界生育率中的排名應該就不難想像。台灣社會給女性的壓力絕不僅只加諸在成為母親身上,就算不成為母親也有來自娘家、婆家、職場或社會的閒言閒語,說到底不婚不生到底關其他人什麼事呢?

台灣的生育現況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搜尋了許多相關新聞及報導,其中中央社以圖表製作的呈現方式非常清楚易懂,以內政部統計,2019年20-49歲女性有配偶的比例是49%;而有配偶的育齡女性生育率也從1970年的千分之192下滑到2020年的千分之72。少子化現象也不只是亞洲國家的專利,包括德國美國都有類似的問題,專家也預期疫情所帶來對世界環境的焦慮亦有可能長期對生育率帶來影響。
不過看完圖表後比起危機感,我看到的則是明明比起結婚生子、非婚非生的比率都更高,也就是選擇結婚與生子的人都是相對少數,但多數的人仍在為這個少數價值觀受到一些批評指教,難道不奇怪嗎?

堅持自己選擇的勇氣

越想越鑽牛角尖的我,在與作者的談話中深受啟發與提醒,她說在南韓一片催生政策下,無論廣告戲劇電影都以正負面手法情緒勒索女性,比如不生小孩的老婆就會遭受到老公外遇的命運、或是以一種過度溫馨浪漫的方式呈現生小孩後人生在會變完整,她的書也只是想藉由訪問去呈現一個社會的現況,而非去評斷生與不生的優劣,畢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作者採訪了18位女性的過程中,生與不生的掙扎和思考也不斷交流互換,我也像參與在訪談之中,對著書本瘋狂點頭贊同或是掩卷產生別的思考。
「如果妳要選擇的某條道路,是有別於傳統、符合自己過去與社會的期待、強調女性化概念的話,就必須要動員自己全身上下所有的意志去抵抗才行,在選擇與常理背道而馳的道路時,如果沒有這樣的覺悟是不行的。」
也許讀完書也不見得會有答案,但思考倒是清明了許多,好希望與韓國生育率相去不遠的台灣也有類似的書籍,不見得要探究多麼深層的文化結構,其實不婚不生遠比想像更加難以做到,本書存在光是為無子夫妻獻上一份同理都已足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