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ETF邏輯比喻初選

2022/04/2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民進黨的縣市議員初選近期開跑,目前已做完高雄市議員的初選民調。對於這個初選機制,有一派人覺得一直在選舉,很煩,但有另一派人認為定期選舉,設下門檻定期篩檢,對一個政黨的發展有其必要。而我的看法呢?
在這裡,我提供最近國人很喜歡的投資工具之一 - ETF的選股邏輯來說明。
DPP的初選機制很像ETF的選股,不管新的參選人還是現任的民代都要參與初選機制。
以ETF來講,不管是新上市的還是老牌的產業龍頭股,時間一到都要在同一標準下進入成份股的篩選機制;符合標準的就會留下,不符合的就會剔除掉,即便有內扣管理費必須負擔。但,即使如此,ETF也相對讓人能夠安心地放入自己的股倉裡。
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Bug。像個股如果不小心被高估,被外資買超,獲利規模因而不小心符合某檔ETF的選股標準,然後進入成分股行列的現象,也是有可能存在。但更可惜的是,如果與這檔被高估的個股屬同類型的優質股被低估,被外資賣超,進而導致後者被前者排擠掉的話,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從ETF的選股邏輯來比喻初選機制,有利有弊,但我認為有篩選把關機制還是讓投資人或選民能對其產生信心的方式,或者說,至少你會一直去關注他、了解他,而非一無所知甚至一知半解。
不管是選舉還是投資,對於標的物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都是很危險的。
65會員
158內容數
總覺得生活很多事情都在「卡」你嗎?總覺得做任何事都覺得很不順嗎? 本專題以現實生活為例,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與大家分享生活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面對類似的問題時,可以用甚麼方法或心態去面對。 如果您在生活上有跟我同樣的問題,來!點進本專題,也許可以獲得解決的方法或靈感呢! 別猶豫了,快上船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