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技術:氫能是淘汰化石燃料的關鍵

2022/05/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年(2022)二月英國的能源研究促進協會Energy Research Accelerator在倫敦舉辨了一日的大型氫儲能研討會(Hydrogen Storage in Caverns 2022)。會中除了討論各種地下儲氫技術,同時還討論了許多關相議題,例如:為什麼要用氫氣? 淨零能源系統需要多少儲氫?地下儲氫技術可行性和限制等問題。

現代能源供應無虞,建立在化石燃料的儲存

能源使用隨著時間一直改變。用電在一天內有尖峰和離峰時段,空調耗能在一年內因季節和天氣而有高有低。能源供應能夠滿足需求,除了能源供應上的彈性(如:電廠發電量隨需求改變),很重要的關鍵在化石燃料的大量儲存。
一個國家為了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一般會有安全儲存量,其量可供連續使用數週至數個月。其中石油和煤炭為液態和固態,較容易儲存,天然氣儲存則以常溫高壓(<200大氣壓)或是常壓超低溫(-160度C)。
以台灣一年使用約2400萬公秉油當量(相關於265 TWh)的天然氣來估算,儲存7天的天然氣使用量,相當於5 TWh的儲存量。然而,以台灣目前抽蓄發電裝置容量2.6 GW來估算,假設儲存量足夠供應4-8小時,相當於 10-20 GWh(=0.01-0.02 TWh)的儲存量。由此可看出兩者在儲存量上的差距。
歐洲許多國家使用天然氣作為冬天供暖的主要來源,會在冬天前儲存大量的天然氣在地下儲存設施,確保冬天有足夠的供應。從下圖來看,德國、義大利、法國、尼德蘭...等國家天然氣的儲存量約為全年使用量的1/3到1/4。
(2023/09更正)台灣在苗粟通宵有鐵砧山儲氣窖,可儲存約為40億立方公尺,其中墊底氣佔約一半(用來維持壓力,存入後不會再放出),主要用在尖離峰用氣量的調節。較長時間的儲存,還是以液態天然氣槽為主,目前儲存容量為15天,計畫在2027年增加至24天(參見台灣天然氣安全存量規範天數之研究)。
歐洲各國天然氣儲存和使用量

氫能:適合長時間儲能的選項

相對其它儲能技術,儲氫原料容易取得、能源密度高、穩定、大型儲存設備成本低...這些讓它適和用在長時間儲能。
淨零能源系統在不同時間尺度下,需要不同功能的儲能系統,例如:數秒內反應來穩定電網的供電品質(頻率、電壓...),一天內尖離峰調度,跨季節能源供應調度...等。
儲能技術依照原理可大至分成:機械能(抽蓄水力、重力、飛輪...)、熱能(熱水、高溫熔鹽、液態空氣)、電化學(電池)、電子(電容)、化學(氫能、化石燃料)...等。
其中化學儲能的能量密度高(同樣重量/體積下能儲存更多能量),且長時間儲存下的損失較少,適合需要長時間而大量儲存的應用。其中氫能是目前最可能用在大量儲能的技術。
氫能的重量能源密度比傳統化石燃料高,但體積密度比較低,所以要更大的空間來儲存相同的能源。然而,氫能和其它常見儲能技術相比(如:鋰電池),能量密度高很多,因此被視為最可能取代化石燃料的選項。
氫能的優點有:原料(水)容易取得對環境影響低、大量儲存設備的單位儲能成本低(電池約150-300 $/kWh、儲氫約2-10 $/kWh)。因此大多淨零能源系統的模擬結果,都是以大量氫能做為跨季節或是年度的長時間儲能技術。
然而,氫能有許多缺點,其中一個是能量損失大。從利用再生能源製氫(電解水)、傳送(管線、槽車)、儲存(加壓、液化)、到最後使用(氫鍋爐、燃料電池、氫渦輪...),約有40-70%的能量會損失掉。相比之下,直接使用電能(不儲存)的能量損失可能只有5-25%。
改用氫能的挑戰是,現有的(天然氣)設備不適用氫氣,從製造、儲存、運輸、到使用,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更換。大規模的設備更換要時間和成本,所以近年部份國家在汰換天然氣設備時(如:管線和鍋爐...),開始採用可切換使用氫能的設計。
各燃料的能源密度(體積及重量)

地下鹽洞可存大量氫氣 作為季節性儲能

地下鹽洞可用來儲存大能的氫能,用來增加能源調度的彈性。研究指出,歐洲的鹽層有儲存84,800 TWh氫能的潛力(註:德國2020年的總初級能源使用約為3,360 TWh)。
地下鹽洞可透過將水打入地下鹽層,再將鹽水抽出來產生鹽洞。平均一個鹽洞的直徑可達60公尺,高300公尺,可加壓至175 bar,其儲存量約 300 GWh(明潭抽蓄發電廠 儲存容量約 3-6 GWh)。美國和英國已使用地下鹽洞數十年,主要用在儲存天然氣、原油、或氫氣。
雖然地下鹽洞的儲存壓力比一般高壓儲氫容器(350-700 bar)還低,但是其儲能容量成本只有2-10 USD/kWh,比高壓容器(15-50 USD/kWh)低的多。然而,此技術的主要限制在需要滿足特定地質條件,不是所有地區都適用(台灣似乎沒有適合的地質)。另外,地下鹽洞只能在一定的壓力範圍下操作,造成有1/3的氣體會無法取出使用。
各種不同地下儲存方法。圖片來源:Storing Hydrogen

大型地下儲氫系統的發展

今年的地下儲氫研討會Hydrogen Storage in Caverns 2022邀請了不同領域的相關企業及研究單位來演講,內容包含:能源系統分析模擬、地下工程設計、地質探勘及模擬...等。下面大概介紹各演講主題:
  • 蘇格蘭能源公司SSE Thermal和挪威能源公司Equinor合作,在英格蘭北部Aldbrough建造全球最大的地下鹽洞氫儲系統,儲存容量可達320 GWh,預計2028年完工。
  • 德國的地下工程公司DEEP.KBB,討論將現有的地下天然氣儲存洞穴改成儲氫,會遇到那些技術上的問題,這可減少未來天然氣轉用氫氣的成本。
  • 英國的工程建築公司Arup,介紹地下岩石洞儲氫技術,以及在瑞典北部的呂勒奧(Luleå)的計畫。這是瑞典零碳製鋼計畫BYBRIT的其中一部份。
  • 伯明翰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學者,利用能源系統資料分析和能源系統模擬,來分析儲氫在能源系統中的角色,並利用全歐洲的能源系統模型來模擬計算,未來英國儲氫的需求量可超過100 TWh。
  • 英國的工程建築公司Atkins介紹了離岸地下儲氫計畫(英國外海有四個相關計畫),以及技術上和選址下有那些重要參數。
  • Teesside University的學者研究地下鹽水層儲氫系統,利用模擬和計算來研究其系統的可能設計和運作。
  • 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分析地下儲氫的地理可性性和限制。
從這次研討會內容可看出,目前大型地下儲氫技術還在商業化的前期,未來會有更多的示範計畫來學習經驗。
註:當天活動影片和投影片可到官方網站下載
位於德國Nüttermoor的地下儲氣洞穴

氫能在台灣的角色

在地再生能源不足大量生產綠氫,氫能主要來自進口
從今年(2022)3月底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到2050年約有60-7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9-12%的電力來自氫能。在自產能源比例還不足八成的情況下,這些氫能很可能是來自國外的進口(參見今年二月日本完成全球首次液氫海上運輸,從澳洲進口液態氫氣),只有部份會是利用多餘的再生能源製造的。然而,到時國際上有多少低碳液氫可進出口,還有很多變數。
另外,台灣不像緯度高的國家,在冬天前要儲存大量燃料來因應供暖的需求,因此氫能儲存的需求不會太大。大部份的天然氣將會是由電氣化來取代,除了工業製程和交通載具之外,住家的瓦斯爐主要會被電爐取代。
註:需要的儲氫容量可透過模擬計算來預估,然而目前筆者還未看到台灣有相關的研究。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

結語

在淨零能源系統中,氫能將取帶傳統化石燃料,扮演確保能源供應(國家能源安全儲存)的角色。然而台灣氫能的來源,主要還是在進口。要有更多在地的再生能源,才能生產更多的綠氫,進一步減少進口氫能的依賴。
延伸閱讀:
Mr.Bug
Mr.Bug
台灣人,旅歐博士後研究員,涉獵領域有再生能源、儲能技術、及能源系統分析。 致力於能源議題討論和減碳技術推廣。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幫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