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技術:氫能是淘汰化石燃料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今年(2022)二月英國的能源研究促進協會Energy Research Accelerator在倫敦舉辨了一日的大型氫儲能研討會(Hydrogen Storage in Caverns 2022)。會中除了討論各種地下儲氫技術,同時還討論了許多關相議題,例如:為什麼要用氫氣? 淨零能源系統需要多少儲氫?地下儲氫技術可行性和限制等問題。

現代能源供應無虞,建立在化石燃料的儲存

能源使用隨著時間一直改變。用電在一天內有尖峰和離峰時段,空調耗能在一年內因季節和天氣而有高有低。能源供應能夠滿足需求,除了能源供應上的彈性(如:電廠發電量隨需求改變),很重要的關鍵在化石燃料的大量儲存。

一個國家為了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一般會有安全儲存量,其量可供連續使用數週至數個月。其中石油和煤炭為液態和固態,較容易儲存,天然氣儲存則以常溫高壓(<200大氣壓)或是常壓超低溫(-160度C)。

以台灣一年使用約2400萬公秉油當量(相關於265 TWh)的天然氣來估算,儲存7天的天然氣使用量,相當於5 TWh的儲存量。然而,以台灣目前抽蓄發電裝置容量2.6 GW來估算,假設儲存量足夠供應4-8小時,相當於 10-20 GWh(=0.01-0.02 TWh)的儲存量。由此可看出兩者在儲存量上的差距。

歐洲許多國家使用天然氣作為冬天供暖的主要來源,會在冬天前儲存大量的天然氣在地下儲存設施,確保冬天有足夠的供應。從下圖來看,德國、義大利、法國、尼德蘭...等國家天然氣的儲存量約為全年使用量的1/3到1/4。

(2023/09更正)台灣在苗粟通宵有鐵砧山儲氣窖,可儲存約為40億立方公尺,其中墊底氣佔約一半(用來維持壓力,存入後不會再放出),主要用在尖離峰用氣量的調節。較長時間的儲存,還是以液態天然氣槽為主,目前儲存容量為15天,計畫在2027年增加至24天(參見台灣天然氣安全存量規範天數之研究)。

歐洲各國天然氣儲存和使用量

歐洲各國天然氣儲存和使用量

氫能:適合長時間儲能的選項

相對其它儲能技術,儲氫原料容易取得、能源密度高、穩定、大型儲存設備成本低...這些讓它適和用在長時間儲能。

淨零能源系統在不同時間尺度下,需要不同功能的儲能系統,例如:數秒內反應來穩定電網的供電品質(頻率、電壓...),一天內尖離峰調度,跨季節能源供應調度...等。

儲能技術依照原理可大至分成:機械能(抽蓄水力、重力、飛輪...)、熱能(熱水、高溫熔鹽、液態空氣)、電化學(電池)、電子(電容)、化學(氫能、化石燃料)...等。

其中化學儲能的能量密度高(同樣重量/體積下能儲存更多能量),且長時間儲存下的損失較少,適合需要長時間而大量儲存的應用。其中氫能是目前最可能用在大量儲能的技術。

氫能的重量能源密度比傳統化石燃料高,但體積密度比較低,所以要更大的空間來儲存相同的能源。然而,氫能和其它常見儲能技術相比(如:鋰電池),能量密度高很多,因此被視為最可能取代化石燃料的選項。

氫能的優點有:原料(水)容易取得對環境影響低、大量儲存設備的單位儲能成本低(電池約150-300 $/kWh、儲氫約2-10 $/kWh)。因此大多淨零能源系統的模擬結果,都是以大量氫能做為跨季節或是年度的長時間儲能技術。

然而,氫能有許多缺點,其中一個是能量損失大。從利用再生能源製氫(電解水)、傳送(管線、槽車)、儲存(加壓、液化)、到最後使用(氫鍋爐、燃料電池、氫渦輪...),約有40-70%的能量會損失掉。相比之下,直接使用電能(不儲存)的能量損失可能只有5-25%。

改用氫能的挑戰是,現有的(天然氣)設備不適用氫氣,從製造、儲存、運輸、到使用,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更換。大規模的設備更換要時間和成本,所以近年部份國家在汰換天然氣設備時(如:管線和鍋爐...),開始採用可切換使用氫能的設計。

各燃料的能源密度(體積及重量)

各燃料的能源密度(體積及重量)


地下鹽洞可存大量氫氣 作為季節性儲能

地下鹽洞可用來儲存大能的氫能,用來增加能源調度的彈性。研究指出,歐洲的鹽層有儲存84,800 TWh氫能的潛力(註:德國2020年的總初級能源使用約為3,360 TWh)。

地下鹽洞可透過將水打入地下鹽層,再將鹽水抽出來產生鹽洞。平均一個鹽洞的直徑可達60公尺,高300公尺,可加壓至175 bar,其儲存量約 300 GWh(明潭抽蓄發電廠 儲存容量約 3-6 GWh)。美國和英國已使用地下鹽洞數十年,主要用在儲存天然氣、原油、或氫氣。

雖然地下鹽洞的儲存壓力比一般高壓儲氫容器(350-700 bar)還低,但是其儲能容量成本只有2-10 USD/kWh,比高壓容器(15-50 USD/kWh)低的多。然而,此技術的主要限制在需要滿足特定地質條件,不是所有地區都適用(台灣似乎沒有適合的地質)。另外,地下鹽洞只能在一定的壓力範圍下操作,造成有1/3的氣體會無法取出使用。


大型地下儲氫系統的發展

今年的地下儲氫研討會Hydrogen Storage in Caverns 2022邀請了不同領域的相關企業及研究單位來演講,內容包含:能源系統分析模擬、地下工程設計、地質探勘及模擬...等。下面大概介紹各演講主題:

  • 蘇格蘭能源公司SSE Thermal和挪威能源公司Equinor合作,在英格蘭北部Aldbrough建造全球最大的地下鹽洞氫儲系統,儲存容量可達320 GWh,預計2028年完工。
  • 德國的地下工程公司DEEP.KBB,討論將現有的地下天然氣儲存洞穴改成儲氫,會遇到那些技術上的問題,這可減少未來天然氣轉用氫氣的成本。
  • 英國的工程建築公司Arup,介紹地下岩石洞儲氫技術,以及在瑞典北部的呂勒奧(Luleå)的計畫。這是瑞典零碳製鋼計畫BYBRIT的其中一部份。
  • 伯明翰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學者,利用能源系統資料分析和能源系統模擬,來分析儲氫在能源系統中的角色,並利用全歐洲的能源系統模型來模擬計算,未來英國儲氫的需求量可超過100 TWh。
  • 英國的工程建築公司Atkins介紹了離岸地下儲氫計畫(英國外海有四個相關計畫),以及技術上和選址下有那些重要參數。
  • Teesside University的學者研究地下鹽水層儲氫系統,利用模擬和計算來研究其系統的可能設計和運作。
  • 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分析地下儲氫的地理可性性和限制。

從這次研討會內容可看出,目前大型地下儲氫技術還在商業化的前期,未來會有更多的示範計畫來學習經驗。

註:當天活動影片和投影片可到官方網站下載

位於德國Nüttermoor的地下儲氣洞穴

位於德國Nüttermoor的地下儲氣洞穴



氫能在台灣的角色

在地再生能源不足大量生產綠氫,氫能主要來自進口

從今年(2022)3月底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到2050年約有60-7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9-12%的電力來自氫能。在自產能源比例還不足八成的情況下,這些氫能很可能是來自國外的進口(參見今年二月日本完成全球首次液氫海上運輸,從澳洲進口液態氫氣),只有部份會是利用多餘的再生能源製造的。然而,到時國際上有多少低碳液氫可進出口,還有很多變數。

另外,台灣不像緯度高的國家,在冬天前要儲存大量燃料來因應供暖的需求,因此氫能儲存的需求不會太大。大部份的天然氣將會是由電氣化來取代,除了工業製程和交通載具之外,住家的瓦斯爐主要會被電爐取代。

註:需要的儲氫容量可透過模擬計算來預估,然而目前筆者還未看到台灣有相關的研究。

結語

在淨零能源系統中,氫能將取帶傳統化石燃料,扮演確保能源供應(國家能源安全儲存)的角色。然而台灣氫能的來源,主要還是在進口。要有更多在地的再生能源,才能生產更多的綠氫,進一步減少進口氫能的依賴。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r.Bug的沙龍
31會員
11內容數
Mr.Bu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5
儲能不只電池,儲熱系統更適合重工業去碳! 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公司Antora Energy,最近獲得兩大低碳技術創投機構的投資,金額達5000萬美元(約14億台幣)...
Thumbnail
2022/02/25
儲能不只電池,儲熱系統更適合重工業去碳! 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公司Antora Energy,最近獲得兩大低碳技術創投機構的投資,金額達5000萬美元(約14億台幣)...
Thumbnail
2022/02/06
海洋電池在上個月的CES展獲得了最佳創新獎。此技術未來可以和 離岸風電 整合來增加供電穩定性。 然而,隨著化石燃料逐步被取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儲存能技術呢?
Thumbnail
2022/02/06
海洋電池在上個月的CES展獲得了最佳創新獎。此技術未來可以和 離岸風電 整合來增加供電穩定性。 然而,隨著化石燃料逐步被取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儲存能技術呢?
Thumbnail
2021/12/15
核四重啟對台灣的能源系統有什麼影響?這篇文章透過數據分析,來了解核四在各方向的影響。如:電力供應、進口能源依賴、電價、減碳、核廢料...等。
Thumbnail
2021/12/15
核四重啟對台灣的能源系統有什麼影響?這篇文章透過數據分析,來了解核四在各方向的影響。如:電力供應、進口能源依賴、電價、減碳、核廢料...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現在除了企業要數位轉型外,能源也要轉型,既然這樣,在這個變化快速的社會,我們是不是也要「轉型」成更好的樣子?這篇文章要談的是社會層次以及個人層次的目標,我們會以 2050 淨零排放目標相當為例來談替代能源,以及聯發科、亞馬遜常用的 PDCA 工作法。想了解當前趨勢,就從氫能開始談起。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現在除了企業要數位轉型外,能源也要轉型,既然這樣,在這個變化快速的社會,我們是不是也要「轉型」成更好的樣子?這篇文章要談的是社會層次以及個人層次的目標,我們會以 2050 淨零排放目標相當為例來談替代能源,以及聯發科、亞馬遜常用的 PDCA 工作法。想了解當前趨勢,就從氫能開始談起。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不要因為電力需求增加而誤解了綠色氫氣的主要用途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不要因為電力需求增加而誤解了綠色氫氣的主要用途
Thumbnail
將工業餘氫混入瓦斯公司的既有天然氣管道的商業可行性高 圖五更進一步分析每個區域期待的氫氣價格,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中國、俄羅斯、加拿大、韓國都期待在US$2/公斤以下。印證了我們前面的看法。
Thumbnail
將工業餘氫混入瓦斯公司的既有天然氣管道的商業可行性高 圖五更進一步分析每個區域期待的氫氣價格,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中國、俄羅斯、加拿大、韓國都期待在US$2/公斤以下。印證了我們前面的看法。
Thumbnail
如何利用既有的天然氣管道來運輸綠色氫氣,是短期內最具經濟價值的作法,其優勢如下: 天然氣管道網已經可用並為社會所接受(路線,包括通行權和使用權); 將天然氣基礎設施轉變為氫氣操作的技術已經基本可用並經過測試。
Thumbnail
如何利用既有的天然氣管道來運輸綠色氫氣,是短期內最具經濟價值的作法,其優勢如下: 天然氣管道網已經可用並為社會所接受(路線,包括通行權和使用權); 將天然氣基礎設施轉變為氫氣操作的技術已經基本可用並經過測試。
Thumbnail
氫能如何幫助我們在未來完全淘汰化石燃料?氫能又要怎麼儲存? 從今年(2022)二月英國舉辦的“大型地下氫能儲存”研討會,來了解氫能在淨零能源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氫能如何幫助我們在未來完全淘汰化石燃料?氫能又要怎麼儲存? 從今年(2022)二月英國舉辦的“大型地下氫能儲存”研討會,來了解氫能在淨零能源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儲能不只電池,儲熱系統更適合重工業去碳! 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公司Antora Energy,最近獲得兩大低碳技術創投機構的投資,金額達5000萬美元(約14億台幣)...
Thumbnail
儲能不只電池,儲熱系統更適合重工業去碳! 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公司Antora Energy,最近獲得兩大低碳技術創投機構的投資,金額達5000萬美元(約14億台幣)...
Thumbnail
今年(2021)的12月18日即將舉辦公投,其中一個題目是「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做不到100%環境保護,因為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很難避免汙染。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汙染,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當然,如果台灣有安樂死的公
Thumbnail
今年(2021)的12月18日即將舉辦公投,其中一個題目是「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做不到100%環境保護,因為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很難避免汙染。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汙染,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當然,如果台灣有安樂死的公
Thumbnail
前兩篇文章介紹了,英國在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能源使用和能源系統上需要的轉變。這篇文章介紹了,能源系統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情況下,如何維持供需平衡...
Thumbnail
前兩篇文章介紹了,英國在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能源使用和能源系統上需要的轉變。這篇文章介紹了,能源系統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情況下,如何維持供需平衡...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介紹,英國國家電網2020《未來能源情境》報告中,要達到淨零排放,對消費者在能源使用上有什麼改變。 這篇文章將從能源系統的角度,介紹各情境下,電源系統需要的轉變...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介紹,英國國家電網2020《未來能源情境》報告中,要達到淨零排放,對消費者在能源使用上有什麼改變。 這篇文章將從能源系統的角度,介紹各情境下,電源系統需要的轉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