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六期】士林庄頭信仰創生 植蘭亭媽祖的新時代
avatar-img
前山報

【前山報第六期】士林庄頭信仰創生 植蘭亭媽祖的新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8/006《前山報》

◎ 圖/ 張維仁 / 何達仲

士林有一尊媽祖受到芝山岩地區的在地居民擁戴,每年農曆4月26日繞境家戶案桌相迎,詢問在地長輩說從他們的祖父母時代,約百年前就以此媽祖為信仰神,但無法切確說出從何時和地發跡,只知在現在的士林下東勢庄。現今植蘭亭媽祖合祀於芝山巖惠濟宮中,在地里民與青年以媽祖為念,透過社區信仰創生媽祖的新時代。
raw-image

每年農曆三月輪續,全台都在迎媽祖,各縣市庄頭的媽祖繞境皆有其在地特色,不管是返回祖廟「刈香」謁祖,又或是境內巡庄平安繞境,皆顯示在地居民對信仰的虔誠,也透露出在地社群的聯繫。

過往士林被稱作「八芝蘭」,其區域皆有屬於自己庄頭的媽祖信仰,境內最為人知的即是士林街「慈諴宮」媽祖廟,可以說是士林漳州人媽祖信仰的中心。

每年農曆三月全台灣瘋媽祖,士林境內媽祖祭典依過往舊例,多在農曆四月份舉辦,成了士林媽祖信仰特色。例如士林街媽祖繞境舊曆即是在農曆4月22日(現已改為3月22日舉辦),士林舊街神農宮媽祖祭典則是在農曆4月23日,另一在芝山岩地區的植蘭亭媽祖則是在農曆4月26日舉辦遶境。

植蘭亭媽祖繞境順序 報馬→路關牌車→頭旗車→香亭車→大鼓亭→聖佑宮 →金龍團→東安宮→東義軒→下東勢東安宮→芝山宮 →三義樂社→神農宮、惠濟宮神輿→士林媽神輿→北 港媽神輿→關渡宮天上聖母神輿→植蘭亭天上聖母神興。 (每年順序約有不同,本順序參照2017年繞境順序)

植蘭亭媽祖繞境順序 報馬→路關牌車→頭旗車→香亭車→大鼓亭→聖佑宮 →金龍團→東安宮→東義軒→下東勢東安宮→芝山宮 →三義樂社→神農宮、惠濟宮神輿→士林媽神輿→北 港媽神輿→關渡宮天上聖母神輿→植蘭亭天上聖母神興。 (每年順序約有不同,本順序參照2017年繞境順序)

不同於士林街媽祖的全台盛名,芝山岩地區的「植蘭亭媽祖」由信仰圈內的里民擔任祭典事務,並且有許多青年以此信仰文化為社區創生,因而受到許多人的關注。

根據芝山巖惠濟宮農民曆簡有慶先生所撰寫之《植蘭亭媽祖會沿革》所述,植蘭亭媽祖的信仰圈位在「下東勢」與「石角」兩個庄頭內,環繞在芝山岩周邊之芝山、岩山、名山、聖山、東山五個里,其主神因發跡在下東勢庄,在地人稱「東勢媽」。

植蘭亭媽祖目前無法從任何史料得知最早的發跡時間,然而最晚是在日本時代就有植蘭亭媽祖之名,在這時間點,已有25員地方仕紳遴選出頭家爐主負責奉祀媽祖的制度,逐漸成在地五里里長發起每年媽祖祭典的統籌,近代於1990年改回舊有習慣,於4月26日舉辦遶境活動。

raw-image

各時任里長經歷了25年努力,於每一年從在地里民發願捐之「緣錢」,扣除了每年祭典開銷,存了一筆金額,原本設想透過這筆錢得以建廟,但仍難以於在地覓得建廟土地,於是在2011年研議入祀芝山巖惠濟宮,並在2016年迎入惠濟宮大殿,以盛禮請示,並獲得媽祖聖筊,移祀供奉於惠濟宮。2017年後植蘭亭媽祖繞境由惠濟宮主辦,並且循舊例由在地五里里長之力共同籌畫植蘭亭媽祖年度祭典。

每年的繞境活動,其實也是凝聚地方向心力的管道。新時代的繞境要找回初心,除了在繞境祭典中邀請關渡二媽、北港朝天宮媽祖與士林境內主神明聯合繞境,也要凝聚社區意識。

以人力推行徒步遶境

以人力推行徒步遶境


不同以往眾神明的神轎使用電力車,改以透過人力推行徒步繞境,從這個繞境行為上的改正,希望尋求社區居民站出來,為社區信仰而走,從中發散在地歷史與傳承庄頭文化,並找到更多年輕人的認同,透過社群互聯與整合,謀求向下扎根的機會。

raw-image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2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我喜歡九龍公園游泳池 /那裡我不再執著一些往事/我原是世間其中的粒子/如何沖擊我都可以」九龍公園游泳池-My Little Airport
他開口談及的過去,似乎離現在並不遙遠;時而力道生猛的追述與用詞,上演一齣齣跌宕起伏的大戲。故事裏,活潑的人物走成了戲偶,那麼精巧,那麼真實。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土是滋養萬物的重要元素,無論是農作的土及製陶的土,都同是腳下所踩踏的這片土地,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以自然食材和陶製器皿幻化成日常生活。
想像一座靜謐深山,繁衍千萬茶樹,落葉滋養成茂密新芽,樹根延展有似無際大海,數百年來,數千年來,枝枒粗壯如神的臂膀,如屋宇遮風擋雨,護佑緬甸無數生靈。
佤邦幾乎可說是他的家鄉,卻也每回前往都是生死拚搏,他道「我一生只想把這件事做好」。
「我喜歡九龍公園游泳池 /那裡我不再執著一些往事/我原是世間其中的粒子/如何沖擊我都可以」九龍公園游泳池-My Little Airport
他開口談及的過去,似乎離現在並不遙遠;時而力道生猛的追述與用詞,上演一齣齣跌宕起伏的大戲。故事裏,活潑的人物走成了戲偶,那麼精巧,那麼真實。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土是滋養萬物的重要元素,無論是農作的土及製陶的土,都同是腳下所踩踏的這片土地,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以自然食材和陶製器皿幻化成日常生活。
想像一座靜謐深山,繁衍千萬茶樹,落葉滋養成茂密新芽,樹根延展有似無際大海,數百年來,數千年來,枝枒粗壯如神的臂膀,如屋宇遮風擋雨,護佑緬甸無數生靈。
佤邦幾乎可說是他的家鄉,卻也每回前往都是生死拚搏,他道「我一生只想把這件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