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示威年末不散,印度的三農問題與中國有何不同?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raw-image

自印度政府9月通過農業改革法案以來,農民示威便越演越烈。憤怒群眾由旁遮普邦一路湧向德里,參與團體除農民工會外,也擴及運輸工會的卡車司機們。繼年初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動亂後,年末的印度再現大規模示威,莫迪(Narendra Modi)的第7年執政由此籠上陰影。

此次騷亂起於農民對三項農業改革法案的不滿。政府在提高農民收入、活化農業市場的考慮下,規劃了新交易平台,讓農民直面消費者、免去中間商盤剝與稅賦、打破邦際農貿壁壘,並輔以電子化交易系統,鬆動了過往的農產品市場委員會(APMC)與農業平台(Mandis)交易局面,引入了市場化力道。

然而這般信息傳到農民耳中時,成了「政府將要廢除Mandis制」、「Mandis所衍生的最低採購價格(MSP)制將不復存在」、「未來若有糾紛,農民個體在法院無法戰勝大公司」等負面標籤,政府儘管頻頻解釋「Mandis制不會廢除,只是讓農民有更多選擇」、「MSP仍會存續運作,但新制讓農民有機會以更高價格成交」等,農民怒火仍從四面八方湧向了莫迪政權。

raw-image

如此發展,一來受政黨鬥爭格局影響,畢竟除了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與Jannayak Janta黨(JJP)外,多數政黨皆支持農民上街抗議;二來莫迪此番改革動搖了多數富農、地主與中間人(arhtiyas)利益,更衝擊各邦固有的農業保護主義,而對長年受剝削的農戶而言,其已根深蒂固認為市場化為農民之大敵,雙方因此一拍即合,促成此次示威。

截至12月30日,示威農民仍在印度首都周邊紮營,並提出撤回農業改革法案、另立新法徹底落實MSP制、確保國家的常規採購系統不變、中央將農權歸還與下放各邦等要求,明顯是在農民示威的軀殼下,暗渡了地方邦、Mandis、APMC、MSP共構的政經權謀。農民團體雖於30日與政府展開第7輪談判,卻仍堅持己方要求。

印度身為世界第二大產糧國,可耕地面積高於中國,米麥年產量卻僅有前者的三分之二,每公頃糧產量更不到中國二分之一。缺乏活力的大規模農業下,寄宿着大量貧困人口,折射出印度工業化程度緩步不前、高技術人口外流的窘境。莫迪此次雖想衝破結構束縛,卻因中印在歷史上的迥異發展,而註定要受重重掣肘。

raw-image

土改的有名無實

綜觀中印近代農業發展,兩國的首要差異,便在土地改革的實踐上。

中國在近代有過三次「平均地權」的相關改革,分別是1950年至1953年的土改,1978年至1984年的「大包乾」,以及1997年至1999年的「三十年不變」延包政策,其中土改更以極大的暴力化程度,完成了地權的平均化。根據統計,1950年土改初期,人口佔比4.75%的地主掌握全中國近38.26%的耕地;1954年土改結束後,人口佔比2.6%的地主僅有2.2%的耕地,人口佔比52.2%的貧僱農,則握有全中國47.1%的耕地。

而土改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在於,其首先瓦解了農村行之有年的地主結構,進而大規模改造了中國的下層生態,不僅稅賦與政令得較過往暢通,中央亦在「統購統銷」與「集體化」的骨構下,自農村提取積累,推動了工業化進程。60年代起,政府又以「自留地」、「拾邊地」、部分開放集市貿易等方式,逐步放寬農民的土地使用權,使其自集體化中漸次退出,並在80年代後,藉農村的收入與市場崛起,帶動了中國的生產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

raw-image

然而印度雖也在冷戰時期受蘇聯資助、推動土改,卻未如中國般收效。1947年,印度自英國殖民下獨立,國大黨隨即着手推動土地改革進程,於1953年成立了土改委員會,又於1959年1月通過土地限額制,意欲瓦解地主階級。然而國大黨此舉首先就遭到了支持者拒斥,畢竟其成員本就以上層知識分子、殖民精英官僚、富農、地主居多,可謂從血統上就註定了土改難以貫徹。

其次,印度看似為統一大國,實則是獨立性極高的各邦聚合體,中央政令推行極難貫徹地方。以1959年的土地限額制為例,各邦的土地限額規範互不相同,甚至還與中央反向而行,自定義例外條款,將諸多農場劃為不受土改規範的化外地,不少地主甚至控吿政府徵地,訴訟經年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raw-image

結果印度推行土改多年,最終只在名義上廢除了英國殖民時留下的柴明達爾制(Zamindar system),看似打擊了由中間人層層剝削底層農民的轉租制度,實則是以補償金形式,取消其在自有地外的徵收權,但又允許其以「自營」名義保留大量耕地,使其維繫了在農村的實質統治地位。

到頭來,地主與富農的影響力僅被土改略為削弱,印度至今仍有86.2%的農民以面積不到2公頃的土地維生,不到人口1%的富農與地主卻手握人均10公頃以上的闊野,坐擁幾百公頃耕地的超級地主則成了農村之王,不僅有私人武裝維持地方秩序,甚至保留行使初夜權的駭人舊習。莫迪此次改革雖未涉及土地分配,卻引入了市場化力道,欲讓農民略為掙脱各邦地主、中間人、富農的共同宰制,形同變相削弱了既有權力結構,自要遭遇抵制。

raw-image

貧困人口成為工業化阻礙

而在農村轉型上,中印的發展路徑更是有所不同。

中國農村早期扮演了國家的發展後盾,既以己身餵養了工業化進程,更在城市化遭逢挫敗時,化身蓄水池承接多餘的回流勞動力,1960年代前後的「知青下鄉」即是此一力道的時代反射。

然而經歷80年代的鄉鎮企業就業、90年代的民工潮後,中國的城市改革逐漸停滯,農村過剩人口已難轉移,但城市仍不斷提取農村剩餘。而相較過往的純粹工業化,如今的中國農村還面臨金融化過度榨取的新威脅,例如2019年的山東「合村併居」爭議,其根源便是地方的嚴重債務危機,迫使政府藉由徵收耕地轉為房產建設來緩解。與此同時,市場對農業主產品的需求亦同時下降,價格波動由此加劇,中國農民因而面臨土地、收入的巨大壓力。

raw-image

但印度的農村困境卻是另一種樣態,那便是連推動國家工業化都有問題。印度雖有MSP制度,但其只保證了23種農作物的價格,且在現實生活中,其實踐正如當年有名無實的土改,僅保障了6%的農作物售價,各邦之間又有農貿壁壘,多數農民僅能被迫承受區域內的大規模剝削。故在此次改革中,其展現了對市場化的極大反感,並要求政府立法徹底落實MSP制度。

此外上述現象導致農村底層極度脆弱,農村人口出生率又相對居高,無地無僱的農民數量因而飆升,貧困人口只能不斷湧向都市,最終衍生出一片片黃賭毒蔓延的貧民窟。印度的現代化進程因而卡在兩頭壓力間動彈不得:農村貧困人口眾多,耕種方式仍有「人犁」這般原始途徑,農產量增長緩慢,能供工業化提取的剩餘自然就少;城市的貧民窟一來難以化入勞動密集型產業,二來其佔據了鐵路、公路、河道旁的城市公有地,致使政府諸多工程窒礙難行,城市化與工業化可謂遭受雙重圍堵。

對中國而言,歷次改朝換代多發自農民革命,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當是立國之本,在12月28日至29日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國家主席席習近平便強調「解決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更提及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落實耕地保護制等重點;於印度來說,農業改革應是推動國家現代化的第一步,然而印度受限歷史遺留的結構障礙,這條改革之路,勢必要走得更為艱辛。

本文發表於:

2020年12月31日《香港01》:

農民示威年末不散 印度的三農問題與中國有何不同?
自印度政府9月通過農業改革法案以來,農民示威便越演越烈。憤怒群眾由旁遮普邦一路湧向德里,參與團體除農民工會外,也擴及運輸工會的卡車司機們。繼年初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動亂後,年末的印度再現大規模示威,莫迪(Narendra…www.hk01.com

2020年12月31日《多維新聞》:

农民示威年末不散 印度的三农问题与中国有何不同
自印度政府9月通过农业改革法案以来,农民示威便越演越烈。愤怒群众由旁遮普邦一路涌向德里,参与团体除农民工会外,也扩及运输工会的卡车司机们。继年初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动乱后,年末的印度再现大规模示威,莫迪(Narendra…www.dwnews.com

回到文章合集:

文章地圖
中東yentingliu-melek.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80會員
438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劉燕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15
9月9日,美國、印度、沙特等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場邊簽署諒解備忘錄,宣布建設「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
Thumbnail
2023/09/15
9月9日,美國、印度、沙特等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場邊簽署諒解備忘錄,宣布建設「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
Thumbnail
2022/11/04
11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Shehbaz Sharif,下稱夏巴茲),會後兩國於同日發表聯合聲明。
Thumbnail
2022/11/04
11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Shehbaz Sharif,下稱夏巴茲),會後兩國於同日發表聯合聲明。
Thumbnail
2022/06/26
6月14日,印度公布名為「烈火之路」(Agnipath)的新募兵計劃,並預計在90天內實施。
Thumbnail
2022/06/26
6月14日,印度公布名為「烈火之路」(Agnipath)的新募兵計劃,並預計在90天內實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由於近年來國際貿易與經濟趨勢的巨變,很多十幾年前的網路留言跟常識早已破滅,這些變化絕大多數對中國崛起的敘事都不利,特別是對想要維持「必須在中美之間保持假中立」的某些五毛。因此最近幾個月他們在台灣的各大討論區與論壇拼命洗「印度無法超越中國的文」但是事實卻是印度在許多社會指標早已超車中國。而他們這麼做的
Thumbnail
由於近年來國際貿易與經濟趨勢的巨變,很多十幾年前的網路留言跟常識早已破滅,這些變化絕大多數對中國崛起的敘事都不利,特別是對想要維持「必須在中美之間保持假中立」的某些五毛。因此最近幾個月他們在台灣的各大討論區與論壇拼命洗「印度無法超越中國的文」但是事實卻是印度在許多社會指標早已超車中國。而他們這麼做的
Thumbnail
- 印度的抗爭越演越烈 - 美國拒用新疆貨 - 英國鐵路再次停工 - 科技業女性向前一步 - 氣候變遷衝擊黃石公園 - 其他今日短訊
Thumbnail
- 印度的抗爭越演越烈 - 美國拒用新疆貨 - 英國鐵路再次停工 - 科技業女性向前一步 - 氣候變遷衝擊黃石公園 - 其他今日短訊
Thumbnail
4月上旬起,「新冠海嘯」席捲印度,確診病例數先是在4月5日打破印度本土紀錄,來到日增10.3萬的新高峯,又在疫況失控後,一路飆升到了30餘萬,連續刷新全球單國單日新增確診峯值。
Thumbnail
4月上旬起,「新冠海嘯」席捲印度,確診病例數先是在4月5日打破印度本土紀錄,來到日增10.3萬的新高峯,又在疫況失控後,一路飆升到了30餘萬,連續刷新全球單國單日新增確診峯值。
Thumbnail
本週國際週報 1️⃣【中共水源侵略戰 印孟抗議濫設水壩】 2️⃣【農民抗議兩個月 新德里網路斷線】 3️⃣【疫苗外交大作戰 印度疫苗送千萬】 4️⃣【擔心公產被抵押 或拿油田換賠償】
Thumbnail
本週國際週報 1️⃣【中共水源侵略戰 印孟抗議濫設水壩】 2️⃣【農民抗議兩個月 新德里網路斷線】 3️⃣【疫苗外交大作戰 印度疫苗送千萬】 4️⃣【擔心公產被抵押 或拿油田換賠償】
Thumbnail
30年過去了,言猶在耳,中印也已躋身大國之林,但雙邊的現實互動依舊時有齟齬。從1962年的邊境戰爭,到今年6月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對峙,某些心結就像積雪千年的喜馬拉雅山脈,始終在兩國間橫亙。
Thumbnail
30年過去了,言猶在耳,中印也已躋身大國之林,但雙邊的現實互動依舊時有齟齬。從1962年的邊境戰爭,到今年6月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對峙,某些心結就像積雪千年的喜馬拉雅山脈,始終在兩國間橫亙。
Thumbnail
自印度政府9月通過農業改革法案以來,農民示威便越演越烈。憤怒群眾由旁遮普邦一路湧向德里,參與團體除農民工會外,也擴及運輸工會的卡車司機們。繼年初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動亂後,年末的印度再現大規模示威,莫迪(Narendra Modi)的第7年執政由此籠上陰影。 本文發表於:
Thumbnail
自印度政府9月通過農業改革法案以來,農民示威便越演越烈。憤怒群眾由旁遮普邦一路湧向德里,參與團體除農民工會外,也擴及運輸工會的卡車司機們。繼年初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動亂後,年末的印度再現大規模示威,莫迪(Narendra Modi)的第7年執政由此籠上陰影。 本文發表於:
Thumbnail
中印邊界糾紛是一個典型的,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由於一件微小的衝突,最後卻對世界造成極大影響的案例。儘管衝突的規模不算大,這投在波心小石所激起的漣漪,正在鬆動印度的不結盟傳統更靠近美國,而且正值中國焦頭爛額於美中冷戰之際,時機不能更糟了。
Thumbnail
中印邊界糾紛是一個典型的,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由於一件微小的衝突,最後卻對世界造成極大影響的案例。儘管衝突的規模不算大,這投在波心小石所激起的漣漪,正在鬆動印度的不結盟傳統更靠近美國,而且正值中國焦頭爛額於美中冷戰之際,時機不能更糟了。
Thumbnail
「這是自1967年中印戰爭以來,最嚴重的邊界衝突。」   圖片來源:Diptendu Dutta/AFP/Getty Images 在6月15日晚上,中、印軍隊在雙方仍有爭議的喜馬拉雅邊界發生了嚴重的暴力衝突,至少造成印度20名軍官死亡以及110人輕重傷。 事件過後,印度媒體在國內大肆報導,民間迅速
Thumbnail
「這是自1967年中印戰爭以來,最嚴重的邊界衝突。」   圖片來源:Diptendu Dutta/AFP/Getty Images 在6月15日晚上,中、印軍隊在雙方仍有爭議的喜馬拉雅邊界發生了嚴重的暴力衝突,至少造成印度20名軍官死亡以及110人輕重傷。 事件過後,印度媒體在國內大肆報導,民間迅速
Thumbnail
中印邊界於週一晚間發生致命軍事衝突,這是四十多年來兩大亞洲國家最嚴重的一次衝突。 根據CNN的報導,中印關係的惡化可能使印度更加積極參與四方安全對話組織,靠向同樣與中國交惡的美國、日本與澳洲。 然而選邊站勢必也要付出代價,如果到了不得不撕破臉的時候,倒下的骨牌將會掀起印太地區一連串風波。
Thumbnail
中印邊界於週一晚間發生致命軍事衝突,這是四十多年來兩大亞洲國家最嚴重的一次衝突。 根據CNN的報導,中印關係的惡化可能使印度更加積極參與四方安全對話組織,靠向同樣與中國交惡的美國、日本與澳洲。 然而選邊站勢必也要付出代價,如果到了不得不撕破臉的時候,倒下的骨牌將會掀起印太地區一連串風波。
Thumbnail
至少在莫迪眼中,也許經濟發展和自由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他現在這一個抉擇,最終會否帶領印度走向經濟發達和一個多元平等的社會,還是會為印度社會種下難以化解的撕裂和矛盾,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Thumbnail
至少在莫迪眼中,也許經濟發展和自由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他現在這一個抉擇,最終會否帶領印度走向經濟發達和一個多元平等的社會,還是會為印度社會種下難以化解的撕裂和矛盾,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