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徒步環島攻略之三:徒步裝備

2022/05/1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徒步的裝備與登山健行類似,大致可分為六大項:1.背包、2.鞋襪、3.衣著、4.水壺及水、5.健行杖,及6.其他必備及選擇性物品。有些徒步者並不揹背包,而是以有輪的工具替代。
以下說明徒步的裝備,並提供減輕體積或重量的訣竅,以降低背負的壓力。

一、徒步裝備

1、背包或其他裝載行李的工具

(1)雙肩背包
多數徒步者選擇使用雙肩背包,可空出雙手,較為靈活。
背包因質地薄軟,容易收納,亦可外掛健行杖、雨傘、拖鞋或水壺等等,置物較有彈性。它可隨身背負,不受地形影響,機動性高;但它負重要求最大,最耗體能。
專業登山健行背包較符合人體工學,背長可調整,並有胸帶及腰帶,可穩定背包,分散重量至腰、背及胸部,減輕對肩膀,甚至對膝蓋的影響。
背包容量多大才足夠?
我有兩個背包,一個22公升(單日或天氣穩定及補給充足的多日),一個36公升(冬季、雨天或多日,約等於登機行李箱的容量)。有些人會攜帶帳篷、睡袋及簡單炊具,走到哪睡到哪吃到哪,背包可能需要50公升以上。就一般健行者而言,打包得宜,30公升背包應綽綽有餘。
(2)雙肩背包以外的行李裝載工具
雙肩背包以外,菜籃車行李箱推車或拉車平板車輪椅嬰兒車等等,都有徒步者使用。
在平緩的公路徒步,這些帶輪的裝載工具最為輕鬆,裝載體積及承重量也較大。但,輪子是否牢靠是個關鍵,有些徒步者會客製化輪胎,強化它的耐用度。
這類裝載工具如遇到陡坡、山路、碎石子路或爬樓梯等情形,有時會比揹背包更痛不欲生。
非背包的選項,使用菜籃車的人最多。從兩輪簡易型、三輪、四輪、六輪到可爬樓梯的八輪車都有人使用。
有對夫妻推雙座嬰兒車,帶1歲、3歲兩位幼兒徒步環島;也有四位年長男士推嬰兒車徒步環島。嬰兒車開合容易,避震效果好,可遮風擋雨,又可放置行李。如不介意推著嬰兒車全台走透透,不失為實用的選擇。
此外,有位80歲的李老先生已經推著輪椅徒步環島三次;行進時,輪椅放行李,休息時,拿開行李就可以坐下。也有遠距工作者,拉著行李箱裝著筆電徒步環島,就像是個移動辦公室,一兼二顧。
屏鵝公路,遇到一位髮型設計師拉著簡單的拉車徒步環島剪髮換宿。(作者拍攝)
蘇花公路,遇到兩位女士揹背包還推著四輪菜籃車徒步環島。(作者拍攝)
徒步者的穿著、裝備與折疊式六輪車。(作者朋友提供)
我與我的22公升背包,也可以長程重裝徒步。台南六甲,騎機車的先生堅持幫我與黃花風鈴木合影。

2、鞋襪

(1)健行鞋
有些人穿著專業健行鞋、慢跑鞋或登山鞋徒步,也有人穿著一般運動鞋或運動涼鞋,甚至有人裸足行進。
一雙合腳且設計良好的鞋,可以保護足部,避免扭傷,減少膝蓋及腳踝的負擔,亦可降低對足底筋膜的衝擊。至於要不要有氣墊、要不要防水、哪一個品牌較好等等,因人而異,都不如了解這些功能的目的及親自試穿來得實際。
(2)運動拖鞋或涼鞋
運動拖鞋或涼鞋因為通風,可帶走足部熱氣及濕氣,因此可降低水泡產生的可能(但水泡的產生,並非單一原因),雨天穿著也較為舒適。穿著拖鞋或涼鞋徒步,亦得著襪,以減少摩擦而產生傷口。
某品牌的Y拖名氣很大,有些人穿它跑馬拉松,穿它徒步環島的也大有人在。長程徒步時,我會攜帶拖鞋,遇雨可替換,到達目的地後,出門覓食逛街也較方便。
(3)
穿著襪子可減少摩擦,五趾襪可減少腳趾間的摩擦,厚襪則減少鞋子與足部的摩擦,均可降低水泡的的產生。
長程重裝徒步時,我會先穿五趾襪再穿厚羊毛襪,每天替換五趾襪即可。羊毛襪透氣,控溫能力佳,不會發臭,即便遇雨淋濕,足部也不會不舒爽。由於穿著兩層襪子,鞋子要較平時大1到2個尺碼,且寬楦較佳,否則長時間擠壓腳趾,更容易產生水泡。
(4)鞋墊
因為我有足底筋膜炎,狀況不佳時,足底疼痛不已,困難行進,因此在鞋內改裝入支撐型鞋墊,保護足底。
左側已除役的健行鞋,鞋底磨平,楦頭也被撐破。右側健行鞋鞋底幾被磨平,但因寬楦,鞋面依然良好。(作者拍攝)

3、衣物

(1)內衣褲:吸濕排汗型內衣褲較佳。棉質衣物雖舒適,但流汗後不易乾爽。
(2)上著:視天氣及溫度而定。熱天,著長袖排汗衣,或短袖加袖套,或加抗UV連帽外套。冷天,可採洋蔥式穿著,著長袖及便於穿脫的禦寒外套。
(3)下著:熱天,緊身褲,或加短裙短褲;冷天,緊身褲加長褲。
緊身褲可保護膝蓋,亦可穩定大小腿肌肉,減少肌肉痠痛,在重裝及長程徒步時,效果顯著
以上衣物視個人需求或穿著習慣而定,材質以吸濕排汗者較佳,當日清洗隔日可乾,可減少攜帶數量。長程徒步,換洗衣物(及襪)我大多穿1套帶2套(其中一套兼做睡衣),並以輕量為主,減輕背負重量。
(4)帽、圍巾或圍脖:寬沿帽可遮陽,亦可擋小雨。圍巾或圍脖可禦寒保暖,亦可取代帽子保護頭部或取代口罩過濾空氣或遮陽。
(5)太陽眼鏡:保護艷陽下的雙眼,亦可掩飾魚尾紋及疲憊的眼神。
(6)袖套、手套:視個人需要。徒步結束後,我的手掌背是全身最黑的地方,特別是右手拇指。
(7)雨具:雨天,視雨量及下雨時間長短,可攜背包套(有些背包有附)、雨披,套頭式雨衣或兩截式雨衣,穿長筒雨鞋或防水健行鞋綁鞋套。晴天,可攜帶輕便型雨衣、雨傘、防潑水風衣或Gore-tex外套備用。
背包內的衣物或裝備等,雨天建議用大型塑膠袋再打包一次。

4. 水壺及飲水

水壺置於背包外袋,便於拿取飲用,購入瓶裝水後也較易補充;水袋則勾在背包裡側,吸管勾在背帶旁,行進中可隨時飲用。天氣寒冷時,改帶保溫瓶,維持飲水溫度。
我通常攜帶2公升飲水,天氣涼爽或補給便利時,減為1至1.5公升;天氣炎熱且長程徒步時,有時會在飲水中加入適量的運動飲料或鹽碇,補充因流汗而逸失的電解質。

5. 健行杖

揹背包的徒步者,大多使用健行杖。健行杖可維持平衡,支撐體重,減緩對膝蓋的傷害及對腿部的壓力,特別是重裝時,健行杖的功效顯著。雙杖或單杖均可,多數徒步者執單杖,空出一手保持靈活,也有人用長柄雨傘代之。
除上述優點,健行杖亦可用來驅趕動物,特別是工廠或商家豢養的看門犬或郊外成群的流浪犬。揮動健行杖可產生恐嚇效果,但還是儘速離開為上。

6. 其他必備或選擇性物品

(1)錢包:現金、悠遊卡、信用卡、提款卡。
(2)證件:健保卡、身分證、鑰匙。
(3)手機、行動電源、充電包
(4)盥洗用具、保養品、口罩、耳塞、簡易餐具。盥洗用具,我只帶牙刷、旅館的小牙膏及裁切成小小塊的橄欖皂。
(5)防曬油、常備藥品(含酒精)、針線包。
(6)手電筒或頭燈:走隧道或晚間徒步時使用。
(7)哨子:可用以警戒或驅趕惡狗,有些背包胸袋即配有哨子。
(7)小背袋:視個人需求。可隨身背,放置錢包、證件、手機等重要物品。我習慣徒步手機放口袋,小背袋塞進背包。
(8)備糧或補充品:視個人需求。可攜帶穀物棒、堅果、果乾、能量飲、餅乾、口糧、維他命B及C、鹽錠(補充電解質)、黑糖或薑糖(快速補充熱量)等等。
(9)如要戶外過夜,則可攜帶帳篷、睡袋、簡單炊具。
如當天來回或走在補給方便的路線,上述4、5及8可簡化。
由以下我的22公升背包開箱照片可知,除充電包,其他都裝在夾鏈袋中,不但減輕重量,且一目了然,便於整理,又可防水。未裝袋或未在照片中的,不是塞在背包外袋,就是放在小背袋中。
22公升背包開箱照片,粗體字代表較重的物品。
首次徒步環島者往往非常謹慎,攜帶過多的物品或衣物,增加徒步負擔,最後只好將未用的物品丟棄或寄回家。背負越輕鬆,徒步越愉快,除非有練過,負重以不超過體重1/10為原則
因此,確認攜帶物品的必要性,無須徒然耗費體力,可讓行旅更輕鬆愉快。此外,如果揹背包,背個合身的背包;如果拉車,拉個輪子堅固的車。

二、如何減輕負重

對我而言,長程徒步不是問題,但負重叫人吃不消,因此,總汲汲於減輕負重。我不喜歡非背包的徒步方式,那麼,該如何減輕背上的負擔?
  1. 打包簡精,選用輕量吸濕排汗衣物及小包裝用品,並善用大小夾鏈袋。盥洗、保養及藥品等都減到最少最基礎,且用超小號包裝。裝袋時,並將夾鏈袋內的空氣擠出,減小它的體積。
  2. 選擇補給方便的路線,例如台1及台9。沿線城市密集,便利超商及餐廳多,可減少攜帶飲水及備糧。
  3. 選擇單點住宿,輕裝徒步,用公共交通工具接駁住宿處與徒步起點或終點。
  4. 將徒步時用不到的物品(如換洗衣物、盥洗用具等)暫置於車站行李櫃或行李房,輕裝徒步。
  5. 背不動就穿在身上或吃進肚裡,或用超商便利袋寄到下一站(要考慮遞送時間長短),或把用不到的物品寄回家。後兩項沒用過,第一項常用,鴕鳥心態的我,往往不到中午,就把午餐吃完,下午就把備糧吃光,因此,越走背包越輕。
  6. 專人專車沿線補給及接駁。有組織的徒步團,會有專人負責採買,沿路補給,並專車運送行李。如有貼心親友開車隨隊或有在地朋友後勤支援,亦可減輕不少負擔。
  7. 路人拍打餵食。有些徒步者會在背包掛上徒步環島布條,常引來路人餵食給水提供便車。但台灣人太熱情,有時反倒成為負擔。
此外,物品放置的部位,也會影響背負的負擔及取用的便利性。一般而言,常用的物品宜置於背包上方、上袋或外袋,較重的物品宜貼背或置於上方
總之,每件物品放進夾鏈袋前,思考它的必要性;每包夾鏈袋放入背包前,我會秤過重量,查看是否還有減省的空間。
出門徒步前,我喜歡整理背包,試圖減輕負重,並以此自虐為樂。咦!突然又想整理背包,出門徒步了!
Day25,起步沒多遠,遇到老農送我一串蕉,接下來還得走20幾公里。我很低調,沒掛布條。(作者拍攝)
[未完待續]
5.9K會員
232內容數
這裡不做美髮不修指甲,開房間只做明的,不做暗的。朋友不嫌多,讀者不嫌少,無腦老嫗談談笑笑,大家隨意走走看看,坐坐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