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路網密集,除主要道路,如省道、縣道或鄉道,亦有產業道路、古道或登山步道等可健行的路線,可依個人喜好或能力來選擇或規劃。
以下介紹徒步環島的兩條主要路線及替代路線,並介紹其他常見亦可納入徒步旅行的路線。
沿著台灣邊緣走,串起北濱、西濱、南濱、蘇花及東濱公路,可走出台灣島的形狀,亦可順道拜訪台灣的四個極點:富貴角燈塔(新北石門,極北)、國聖燈塔(台南七股,極西)、三貂角燈塔(新北貢寮,極東)及鵝鑾鼻燈塔(屏東墾丁,極南)。
主要徒步道路為:
沿著台灣邊緣走,總長約1,100公里,大多走在人煙稀少的路上,城鎮距離遠,沿途補給少、店家少、住宿及公共交通較不方便。徒步者大多得背負足夠的飲水及糧食。
台灣城鎮的發展與鐵道建設息息相關,鐵路沿線生活機能好、商店密集、學校多、住宿及交通都很便利,有些地區亦設置人行道或單車專用道。為首次徒步環島者,常選擇的路線。
跟著火車走,不見得全程傍著鐵路旁的公路行進,而泛指由台1線(西部)及台9線(東部)兩條縱貫台灣南北的公路串聯而成的徒步路線,全長約920公里。
兩條公路的起點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及中山北路交叉口(台灣公路原點),最後在屏東楓港會合。
如想要有些變化,避開傳統路線或都會的窒礙難行,也可部分地段使用替代路線,走進鄉間小路,享受田野風光,但要考慮補給的問題。
一般而言,北部地區的台2線(北濱公路)或台9線(北宜公路),亦可由淡蘭古道到宜蘭大里或礁溪替代,或走宜蘭線火車的沿線公路,如102縣道替代(由瑞芳到福隆)。
西部地區除台1線(縱貫公路),亦可考慮部分路段走台3線(內山公路或樟之細路),或切到平行的縣道或鄉道。例如,由彰化到西螺,大多數徒友會走145縣道,經過西螺大橋。
花東地區,徒步者最常以193、197或花75(卓富公路)取代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這幾條道路途經美麗的稻田,經過阿美族原住民部落,可見到部落圖騰、彩繪、教堂、部屋、學校或活動中心等。
南部地區,徒步者大多走台9及台9戊(南迴公路)由屏東楓港,經台東壽卡到安朔。亦可走台26(屏鵝公路)繞過恆春半島經過鵝鑾鼻(約多走90公里),或走199經過牡丹(車城 - 壽卡 - 安朔,約多走30公里),或200經過滿洲(恆春 - 港仔,約多走60公里),再接上台9線或走阿郎壹古道到台東。
徒步者可透過Google Map規劃及導航替代道路。Google Map的徒步模式會選擇車少距離短的路線,但不一定好走,有時還會出錯(例如,徒步模式下,隧道視為無法通行,封閉道路未即時更新等),因此,須謹慎確認。
又稱為切地瓜或剖番薯,是指由富貴角燈塔起步,貫穿台灣中軸線,直到鵝鑾鼻燈塔,途經福巴越嶺古道、力行產業道路、神阿古道等魔王級的路線,全長約712公里。沿途大多是在山區,補給及住宿均不方便,徒步需花一個月的時間。
感謝徒友許紋菁同意分享其切西瓜地圖(可下載)。
為清朝時期,淡水廳(台北)與葛瑪蘭廳(宜蘭)間的重要道路,隱含官府統御治理,先民狩獵、移墾及通商貿易,傳教士宣教等的軌跡。分為北路,中路及南路。
由台江內海至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所建立的一條深具歷史意函、地方生活及生態保育的文化綠廊道。分為內海、大圳、原鄉及聖山之路四個路段。跨越台南及嘉義兩個縣市,長約177公里,由海拔0的到3,952公尺。
由桃園龍潭至台中東勢,主要沿著台3線,總長380公里,主線長220公里,副線長160公里,包括山徑及步道,部分已被開發為公路。樟之細路記載著漢人越界、原漢衝突,閩客械鬥,以及發展至合作交易、墾拓、採樟製腦、齊心對抗日本等的歷史。
除淡蘭古道,各地古道亦陸續開發整理,成為民眾健行的常見路線。例如:糶米古道(台北)、魚路古道(新北)、齋明寺古道(桃園)、霞喀羅古道(新竹),挑炭古道(苗栗)、特富野古道(嘉義)、八通關古道(南投)、錐麓古道(花蓮)、浸水營古道(屏東)等等,不勝枚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