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疫情|為何這次遭殃的似是中產階級?

印度疫情|為何這次遭殃的似是中產階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雖説疫情肆虐下,「病毒之前人人平等」成了某種警世箴言,但「會否接觸病毒」,便不是人人皆然的前提。

從歐美到亞洲,2020年初波疫情來襲時,各國社會皆沿自身的階級線,割裂出了濃淡不一的疫區。以美國為例,非裔與拉丁裔人羣的染疫情況格外嚴重,原因在於其中有相對高比例的人口從事特定工作,無法遵守「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規範,例如超市員工、餐館服務員等;或是無法承受一日不工作的生計損失,故只能冒着感染風險,在死神的鐮刀下穿梭。

而在諸如巴西這類貧民窟叢生的拉美國家,情況便更為複雜。就防疫脆弱性觀之,貧民窟乃是高風險地區,狹小的居住空間、欠佳的衞生境況、頻繁外出的零工生計,盡是催化感染的温牀;然而政府對此處的照護往往最為疏漏,甚至可謂接近放棄邊緣,許多病患自感染起,不只得不到象樣醫療照護,甚至連檢測機會也沒有,由此成為統計上的漏網之魚,遮掩了疫情的真實境況。

眼下深陷疫情烽火的印度,便是疏於將階級不平等納入防疫考慮,以致無數大城的中產階級,盡淪第二波疫情的俘虜。

與現實有所衝突的血清報告

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印度衞生部門已委託學者專家,進行過3輪的血清調查。

而細究從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的數據,印度的疫情概況呈現以下圖景:城市中的抗體攜帶者多於農村。學者由此判定,原因乃是新冠病毒病例首發於新德里等大城,進而由城市傳播到村莊,這才導致城市居民的感染嚴重程度高於村莊。

尤其2020年9月起,印度政府公布的新冠統計數據顯示,確診病例數有所下降,恰好又與血清調查報告中,城市的高抗體數結果相符,學者自會將兩者相聯結,認為印度疫情之所以受控,是因城市疫情有所緩解、攜帶抗體人數上升所致。其進而推斷,印度眼下最脆弱處,乃是農村未有抗體的人口們,故下波疫情的可能爆發地,便是幅員廣袤、醫療衞生設備不足的農村地帶。

然而,現實發展顯然出乎學者意料。3月以來的疫情陡升,根源並非農村,而是被認為已逼近實現羣體免疫的孟買、德里等大城。根據此前血清調查數據顯示,城中居民應該已有極大比例帶有新冠抗體,孟買城市貧民窟的血清抗體陽性率約為40%,市內小街區的抗體普及率高達75%,新德里的血清抗體陽性率也有56%。但縱有這般數據在前,這兩大城仍在此次疫情中,出現了確診案例的激增。以孟買為首府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經濟發達,卻貢獻了印度60%的新病例,幷包辦10大疫情重災區中的8處。

在統計世界內,已受疫情肆虐的大城市,竟在現實世界出現了絕地反撲。如此反常發展的背後關鍵,便是圍繞在各大城周遭的貧民窟,以及流徙在城鄉之間的農民工。

疫情受控只是假象

2020年疫情初發時,印度政府出台了嚴厲的封鎖政策,不少大城中產皆遵循「遙距工作」的防疫規範,故能逃過第一波疫情的魔爪;反觀綿延成片的廣大貧民窟,既少有醫療資源進駐,更未與大城享有同樣的檢測機會,非貧民窟樣本羣體接受檢測的可能性,乃是貧民窟樣本羣體的4至6倍高。農民工更因生計難續,只能步行返鄉,容易錯過檢測。

在此脈絡下,諸多前述假設,皆因現實衝擊而搖搖欲墜:由於檢測集中中產,大城中產的抗體普及率高並不代表整個城市的抗體普及率高,但人們卻有了城市整體抗體已然普及的錯覺,就導致了人們愈加鬆懈。

更有甚者,印度新冠確診數之所以自2020年9月起有所緩和,也不表示疫情已真正受控,而是諸多農民工返鄉、貧民窟受檢率低之故,待至封鎖解禁、農民工歸來,人口基數上升,過往潛伏在貧民窟的病毒逐步外溢,城市中產即使抗體普及率甚高,在愈來愈多帶病人口「包圍」的情況下,尚未有抗體的人也難以再受到保護。

換言之,在第二波疫情中受害的印度中產,多是第一波疫情中的倖存者,其出現得益於良好生活環境與隔離條件,與貧民窟、農民工相較,更有自我保護的本錢。如此分佈碰上不完全檢測,便共構了印度疫情已然受控的假象,甚至讓人有城市遠比農村安全的錯覺,故而競選活動、宗教節慶、小區集會辦得毫無顧忌,結果便是當今的新冠海嘯再襲。

雖然這次單看數字,似乎是中產階級遭殃居多,然而貧民窟、農民工等低下階層的實際情況可能比中產更差——跟過去一般,由於檢測可預計依然集中中產,「能見度」都集中在他們身上,「能見度」低的低下階層,也就因而遭到忽略。這,似乎是同一套階級邏輯在兩個不同時間段落上的重新演繹。

印度巨大的社會不平等、統計的見樹不見林,共同促成了此次悲劇。然而中產之外,廣大無人聞問的貧民窟與農民工,仍要在茫茫疫海中自力更生,在生命的勞碌與苦痛中奮鬥。


原文發表網址:

2021.4.30

印度疫情|為何這次遭殃的似是中產階級?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618812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77會員
400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4月上旬起,「新冠海嘯」席捲印度,確診病例數先是在4月5日打破印度本土紀錄,來到日增10.3萬的新高峯,又在疫況失控後,一路飆升到了30餘萬,連續刷新全球單國單日新增確診峯值。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各國已逐漸走出疫初的醫衛慌亂,朝向有限解封邁進。然而病毒除了帶走生命外,也在日常生活烙下難以回覆的創痕,長期居家誘發關係焦慮,經濟停擺導致大規模失業,邊界管制衍生流動與糧食危機。許多倖存者躲過了死神搜捕,但面對劇烈失衡的疫後秩序,他們開始押注街頭。
跨界遷徙,自古就是人類的求生途徑,無論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或是五胡亂華後的衣冠南渡,温飽始終是千里之行的心之所向。然而如今疫情當道,跨國流動成了時下禁忌,對某些客居異域者來說,這彷佛是遇上名為「疫情」的暴風雪,自己也就此被凍結在某種尷尬的失根中。
以紐約為例,其之所以成為此次美國的疫情震中,除有都會人流的因素外,更受生存不平等催化。此處既是美國的經貿中心,也是最不平等、最種族區隔的場域,種種先決條件迫使黑人淪為被犧牲的羔羊,他們若非從公司被裁員,就是鎮日奔波勞動,與病毒進行沒有本錢的豪賭。
新冠疫情始發至今,已三月有餘。病毒改變了些許城市圖景,也改變了人類的五官臉譜:在某些尚處封鎖狀態的大城,末世的清冷感正籠罩街頭,不見人煙;但在某些照常忙碌的地方,人群則成了蒙面生物,唯見口罩上的雙眼。不過此般描繪,卻也不盡然貼切。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戰中,全球已累計134萬確診案例,並共有7.4萬名患者喪命。當中又以歐美災情最為慘重,光是美國、西班牙、意大利三國的死亡人數便超過4萬。反觀世界另一端的東亞,其疫況皆維持在一定範圍內。
4月上旬起,「新冠海嘯」席捲印度,確診病例數先是在4月5日打破印度本土紀錄,來到日增10.3萬的新高峯,又在疫況失控後,一路飆升到了30餘萬,連續刷新全球單國單日新增確診峯值。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各國已逐漸走出疫初的醫衛慌亂,朝向有限解封邁進。然而病毒除了帶走生命外,也在日常生活烙下難以回覆的創痕,長期居家誘發關係焦慮,經濟停擺導致大規模失業,邊界管制衍生流動與糧食危機。許多倖存者躲過了死神搜捕,但面對劇烈失衡的疫後秩序,他們開始押注街頭。
跨界遷徙,自古就是人類的求生途徑,無論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或是五胡亂華後的衣冠南渡,温飽始終是千里之行的心之所向。然而如今疫情當道,跨國流動成了時下禁忌,對某些客居異域者來說,這彷佛是遇上名為「疫情」的暴風雪,自己也就此被凍結在某種尷尬的失根中。
以紐約為例,其之所以成為此次美國的疫情震中,除有都會人流的因素外,更受生存不平等催化。此處既是美國的經貿中心,也是最不平等、最種族區隔的場域,種種先決條件迫使黑人淪為被犧牲的羔羊,他們若非從公司被裁員,就是鎮日奔波勞動,與病毒進行沒有本錢的豪賭。
新冠疫情始發至今,已三月有餘。病毒改變了些許城市圖景,也改變了人類的五官臉譜:在某些尚處封鎖狀態的大城,末世的清冷感正籠罩街頭,不見人煙;但在某些照常忙碌的地方,人群則成了蒙面生物,唯見口罩上的雙眼。不過此般描繪,卻也不盡然貼切。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戰中,全球已累計134萬確診案例,並共有7.4萬名患者喪命。當中又以歐美災情最為慘重,光是美國、西班牙、意大利三國的死亡人數便超過4萬。反觀世界另一端的東亞,其疫況皆維持在一定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