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球非生活,儘管彼此有聊不完的相似性。把兩者攤開來區分或許是好主意,但老球迷如我必定能發現,比賽是如此狡猾的複製了更大的行事曆。迷人的四月帶著樂觀的情緒;六月歡快而喧囂;艱辛、嚴肅、永無止盡的公事在仲夏夜追逐著;九月進行結算。秋季突然畫下休止符,我們期望、接近祈求的盼望在帷幕降下之前,經歷一場漫長又輝煌的最後冒險。
安吉爾(Roger Angell)-著名的棒球作家,被廣泛認為是美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週五在曼哈頓家中去世,享年 101 歲。比起記者,他更以球迷自居,以風趣、充滿開創性的敘述幫助讀者建構圖像。安吉爾形容紅襪隊名人堂捕手菲斯克(Carlton Fisk)從蹲捕站起像是「延伸至屋簷的鋁製伸縮梯」;形容紅雀隊強投吉布森(Bob Gibson)的表情「習慣性的怒目而視*」;敘述「小子」梅斯(Willie Mays)追逐飛球「跑得又快、又遠,球像是在空中等他就定位」。
在安吉爾的長年寫作生涯中,創作多本棒球著作如:《Late Innings(1982 年)》、《Once More Around the Park》等。每當秋季,《紐約客》網站上都會刊出他的評論,總結整年賽季的起承轉合。棒球季似乎還在延長,直到他的作品刊出。
*吉布森後來解釋,是因為自己近視太深,為了看清楚捕手暗號瞇眼導致表情凶狠。
在《紐約客》雜誌寫作可說是家庭傳承,母親凱瑟琳(Katharine Sergeant Angell White)是雜誌首批編輯之一;繼父懷特(EB White)同樣是雜誌作者之一,相信很多人童年時期都閱讀他的作品《夏洛特的網》。安吉爾二十歲時首次投稿《紐約客》,1956 年繼承母親的編輯辦公室,成為雜誌社正職員工;1962 年一次主管要求,他前往春訓基地尋找素材,成為走上棒球作家之路的開端。
安吉爾的第一篇棒球文章聚焦紐約大都會隊,這支球隊與洋基隊形成強烈對比。相較於光鮮亮麗的條紋軍,大都會隊就像百老匯大道巷內,搭乘地鐵通勤的不起眼民眾,與洋基隊形象的鮮明對比,讓這支躲在陰影之下的球隊培養出一群死忠追隨者。坐在觀眾席上,安吉爾記錄下球迷們的一舉一動,每一次得分、振臂;每一次失分、怒吼:「這些為大都會歡呼吶喊也是為了自己,這來自一種扭曲、半理解的認識。我們投射自己在他們身上,在群體中,不起眼的大都會永遠比耀眼的洋基多。」
半世紀的寫作,雖然安吉爾不喜歡,但他獲得了「棒球桂冠詩人」的稱號。2010 年他入選棒球名人堂、13 年獲選美國棒球作家協會職業卓越獎,成為首位非棒球作家協會成員的獲獎者。

2000 年,我與羅傑(安吉爾)一起去大都會主場觀看世界大賽第五戰,碰巧成為當年最後一場比賽。坐在左側看台,羅傑從托瑞(Joe Torre)低調的領導能力、謝亞球場(Shea Stadium)過早衰老、他最喜歡的球員名字,聊到最好用的筆記本。我希望能坐在看台上聽他談論一整天,可惜比賽沒有進入延長。
「結束啦!」羅傑帶我進入洋基隊休息室。穿越香檳噴濺的拱橋,他帶著愉快的心情走向托瑞、坐下,一言不發聽著布朗克斯大將軍對著年輕記者們發表勝利宣言。說到一個段落,托瑞停下,轉頭望下羅傑問到:「我有說對嗎?」,彷彿詢問師長的認同。羅傑點頭表示同意。
坐了一會,羅傑起身:「我們該去看看輸家們,他們也有故事能說」。我們趕到主場休息室,大夥兒鬱悶的挑選吃著點心,台上教練照慣例勉勵、發表明年展望,羅傑一一抄下。米德筆記本(Mead Notebook)已沾滿墨水,他領著我再度經過敗者與勝者,爬進他的休旅車,方向盤後方的羅傑以驚人的車速行駛在中央公園大道上,談到明年,離春訓還剩四個月。
-《紐約客》編輯、普立茲獎得主瑞姆尼克(David Remnick)

安吉爾就是棒球史,洋基隊在他出生後三年拿下隊史首冠;從吉布森主宰死球年代,到達林(Ron Darling)與維歐拉(Frank Viola)的投手大戰;見證史丹格爾(Casey Stengel)帶隊的洋基王朝,到「永遠的隊長」基特(Derek Jeter)退休;他參與 1998 年全美瘋狂的「Long Gone Summer」,見證全壘打紀錄一次又一次刷新;他見證無數名人堂球星誕生,見證魯斯(Babe Ruth)與大谷翔平兩位跨世代球星重新定義棒球。
安吉爾說棒球是對作家最友善的一種運動,因為比賽節奏恰到好處,作者可以觀看比賽、記分、觀察四周做筆記,有時能在這三小時中想出獨特的主題。他曾這樣形容感情:「每個人都需要深深的依戀與親密的愛,每晚、每個人都想有人陪伴,在黑暗中,緊貼著臀部、腳、裸露的肩膀,緊貼著觸手可及的甜蜜與溫暖。」;他則這麼形容棒球:「我喜歡棒球,它緊貼在身上,卻也意味會傷透你的心。」
安吉爾痛恨《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這部電影,太過不切實際,脫離棒球與美國生活間的聯繫。他經歷過那段時期,球員們不是大老粗就是醉漢,他們痛扁裁判在酒吧旁邊打球。電影結尾的一段話讓他胃痛,說什麼棒球在美國美好時更好看,但電影談論的是美國種族騷亂最嚴重、實行禁酒令的時期。對安吉爾而言,懷舊要保持警惕,就算現在的比賽講求全壘打、三振,但棒球一直在變得更好,球員們更快、更壯、更強。
安吉爾書寫棒球不是因為電影談論的幻想與懷舊,只是出於他對球賽無盡的變化性帶來的美麗、愉悅與興奮。

靜靜坐在上層看台看著球場
眼睛因陽光半閉
專注球的流動
投手站在土丘,蓄勢待發
惰性的棒球,物理的一小部分
現在,突如其來發動,他給了它加速度
朝著指定方位,呈現一條直線
科學家們熱切討論動人的數字美學
或許棒球場是那少數地方
一般人也能一窺數字背後的奧秘
場內,時間流逝不同
除了比賽事件,沒有時鐘標記
出局數是唯一的時間準則
你要做的就是完美執行
保持揮擊,保持一線生機
當你擊敗時間
成為永恆
-羅傑.安吉爾

※全新推出【《大谷翔平傳奇二刀流特刊》購書訂閱方案】!想訂閱支持《MLB星系》的讀者們歡迎參考,方案說明點此連結,訂閱方案在這。

※資料來源:Legendary Baseball Writer Roger Angell Dies at 101,作者 STEVE DRUMWRIGHT 、Roger Angell: Baseball's reluctant poet laureate dies at 101,作者 Robert Plummer、Remembering Roger Angell, Hall of Famer,作者 David Remnick、Baseball, Fiction, and Life: Roger Angell’s Era-Spanning Career at The New Yorker,作者 Willing Davidson、Roger Angell, editor, baseball writer at the New Yorker, dies at 101,作者 Matt Schudel、Longtime New Yorker writer, editor Roger Angell has died,作者 NPR、Roger Angell,作者 STEVE KETTMANN、Roger Angell, Who Wrote About Baseball With Passion, Dies at 101,作者 Dwight Garner、Roger Angell’s Baseball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