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Ricardo Nagaoka / NBC News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攻擊美國位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造成 2,402 人死亡、1,282 人受傷。珍珠港事件之後,擔心日軍侵略本土的情緒日本蔓延,美國西岸的日裔美國人尤其遭到嚴重排擠、攻擊。隔年 2 月 19 日,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簽署第 9066號行政命令,賦予軍隊將「可能對國家造成威脅的外國敵人」集中管理的權利。軸心國成員公民成為美國國內的捉捕目標,日裔美國人的捉捕率尤其高,約有 14 萬人遭到拘捕,將近全美三分之二日裔美國人口。
2019 年,電影《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日裔美籍演員喬治・武井(George Takei)出版圖文小說自傳作品《他們稱我們為敵》(They Called Us Enemy),書中以插畫方式揭露自己身在集中營內四年的生活景象。
根據他的記憶,街頭出現大量反日裔美國人的示威人潮,當地居民的財產遭到破壞,寫上各種攻擊性字眼,官方更以暫時考量為理由,凍結日裔美國人的財產或強迫他們出售。儘管有不少公民是在美國土生土長,仍舊不被認為是正統的美國人,甚至假設為日本間諜,最終,在行政命令通過下,許多家庭都被送往集中營居住。
日本佬終究是日本佬 (A Jap is a Jap)
-美國將軍德威特(John Dewitt)
位在曼沙那拘留營的慰靈碑。Photo:National Park Foundation
1943 年 3 月-日裔美國人被關入集中營的第二年,美國政府向所有人發下「忠誠問卷」,當中兩大爭議性問題造成許多家庭破碎
第 27 題:是否願意入伍?
第 28 題:是否願意「宣誓無條件忠於美國」”,且「發誓放棄效忠和服從日本天皇,或者其他任何政府。」?
有些人不願意持槍面對講著同樣語言的日本而回答「否」、有些移民尚未獲得美國國籍,擔心就此也失去日本籍而回答「否」、有些人出生美國,本來就認為自己是美國人而回答「否」。無論你的考量為何,當你有一題沒有選「是」,就會被轉移至規模最大的曼沙那拘留營(Manzanar)或是更嚴格的圖勒湖拘留營(Tule Lake)。
與納粹集中營相比,這些拘留日裔美國人的營區仍保持一點彈性,像是他們有足夠的食物來源,成人在營區內會安排工作、小孩則可以上學。最重要的事,這些被拘留的人不定期能參與休閒娛樂,例如曼沙那與圖勒湖拘留營就有棒球與籃球場給人們使用,這些球場也成了日裔美國人生活少數能放鬆的管道。
Photo:th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被關在這裡的人盡可能參與各種運動-籃球、排球、網球、柔道、相撲、舉重、高爾夫,只要能讓自己有事做,且不要有負面情緒。儘管有這麼多選擇,但棒球才是王道! 如果沒有棒球,在這裡的日子將會非常悲慘。」
-待過曼沙那拘留營的匿名受訪者
拘留營周圍環繞著鐵絲網、瞭望塔和看守站,營裡的生活十分艱苦,根據曾被關在裡面的受訪者透露,他們整天無事可做,且待在長期受陽光曝曬的沙漠地中,大部分的人都頭昏腦脹,不曾思考未來。但看在錢村健一郎(Kenichi Zenimura)眼裡,這片荒蕪帶來的是活下去的希望,這是一片充滿夢想的土地。
銭村健一郎(Kenichi Zenimura)-1900年出生於廣島,童年多數時間在夏威夷度過,20歲時搬家到加州弗雷斯諾,加入在地日裔美國人體育俱樂部,身兼選手與隊長,並安排球隊與黑人聯盟、大西洋海岸聯盟、加州冬季聯盟的交流賽。這位 1927 年曾與蓋瑞格(Lou Gehrig)、貝比魯斯(Babe Ruth)一同打過表演賽的日裔好手在二戰期間與家人被關入吉拉河拘留營(Gila River),望著這片沙漠,他決定運用過往的經驗,在營中興建棒球場。
銭村健一郎 Photo:Bill Staples Jr. / Nisei Baseball Research Project
來到營區僅兩個禮拜,錢村拿起鏟子開始挖土,望著沙漠發呆的人紛紛圍過來,在聽到這偉大計畫後,捲起袖子加入他的行列。為了打造一座能夠進行比賽的棒球場,他們砍下無數棵山艾樹、灑水試著改善塵土飛揚的問題、徒手移除會使人受傷的石塊,且這一切都要瞞著營區守衛進行。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球場終於完工,銭村號召眾人組成球隊,最終成立 3 個級別、32 支球隊的聯賽,他也獲得「園長」的稱號*註1。
有趣的是,當這些人穿起球衣,身分隔閡突然就此消弭,拘留營居然不排斥這些"囚犯"打棒球,甚至協助安排巴士,讓自己營區的球隊到外地出賽,更同意白人半職業球隊進到拘留營進行對抗賽。這些由營區內日裔美國人組成的聯盟隊伍勢不可擋,擊敗包含當季 52 勝 0 敗的三屆高中聯賽冠軍圖森獾隊(Tucson Badgers)等各地好手,在全美引起一陣旋風,甚至讓當時的布魯克林道奇隊老闆里基(Branch Rickey)發表一封公開信,邀請在美國出生的日本人(Nishi,即為二世的英文)參加球隊公開測試會。最終,三位選手在道奇隊猶他區球探、前大聯盟單季安打紀錄保持人西斯勒(George Sisler)*註2面前參與對抗賽,只可惜無人獲選。
Photo:Ansel Adams
1945 年居留營關閉,這些球場也跟著被棄用、荒廢,大部分的土地變成農地,種植像是橄欖等經濟作物。近年,曼沙那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考慮重建拘留營中的棒球場,以提供旅客了解當時的生活,聽到這個消息,洛杉磯當地行為藝術家丹鄺(Dan Kwong)馬上自願投入協助修復。
現年 69 歲,丹鄺已經在洛杉磯日裔美國人棒球聯盟效力長達 53 年,他認為球場修復總監這職位候選人非他莫屬:「我從小就聽母親講述在這生活的故事,也曾來參觀數次。在我得知這項計畫時,就認為這是我必須達成的使命」。在接下計劃總監職位後,他造訪這座球場無數次,像錢村一樣親自下場清除風滾草、設置鐵絲護欄、架設木製看台,照著歷史照片盡可能還原 80 年前的模樣。與此同時,他也親身體會到,在這極端的地區打球是多麼不容易,事實上就在比賽前兩週就有根鋼柱被強風吹倒:「這裡一直刮著狂風,你完全能想像在這種環境生活多麼難受」-國家公園管理處如此形容拘留營內的環境。
事實上,到了比賽當天,那兩根柱子仍然倒在地上,但沒有人在意這一點不完美。
丹鄺 Photo:Ricardo Nagaoka/NBC News
沿著加州偏遠東部的 395 號公路行駛,很容易錯過曼沙那國家公園。這座消失的聚落隱藏在孤松鎮以北的高地沙漠中、內華達山脈的背面、背後聳立著加州第二高峰威廉森山。2024 年 10 月 26 日,美國職棒世界大賽首戰剛打完,當日本棒球巨星大谷翔平在洛杉磯為生涯首座冠軍奮戰時,曼沙那國家公園的停車場難得塞滿了車子,一群日裔美國人在此聚集,準備進行自二戰以來首場棒球比賽。
首場比賽由小東京巨人隊對決洛迪 JACL 聖殿騎士隊,這是歷史最悠久的兩支日裔美國人棒球隊;第二場則由全美各地的日裔美籍好手進行一場全明星賽,銭村健一郎的曾孫布蘭登也參與其中。球員們穿上寬鬆的復古球衣、丹鄺向好萊塢道具公司借來 40 年代棒球手套,像是時空旅行,原本荒蕪的沙漠再次因為棒球有了生命的痕跡。
棒球比賽很簡單,從本壘出發,目標是回到本壘;這些日裔美國人就像是經歷了一場看似沒有盡頭的棒球賽,終於在 80 年後踏回本壘。正如二戰期間,拘留營內的棒球賽不僅僅關乎勝負,更像是一場空間、群體、權力的重新架構。當鐵絲網限制了自由,人們聚集在球場,在這找到認同與慰藉。
Photo:Kyoto News
當然,回到此地進行比賽並非唯一目的,丹鄺更希望的是,能夠將比賽變為每年的固定活動,讓更多人關注日裔美國人在二戰期間的遭遇:「對我來說,這項活動的終極目的是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好奇。人們或許會被棒球吸引,想說:『奇怪,這偏僻的地方怎麼會有棒球比賽?為什麼要選在沙漠? 』進而搜尋得知曾有那樣一段故事。」
比賽前一天晚上,洛杉磯道奇隊一壘手弗里曼(Freddie Freeman)在延長賽擊出再見全壘打,幫助球隊拿下首戰勝利,大谷翔平距離冠軍戒指更進一步,想到這丹鄺有感而發的說:
「80 年前,一個叫做大谷翔平的人不可能成為全世界的棒球焦點,他會因為憎恨與恐懼,被迫待在鐵絲網裡面打球。」
Photo:Hana Asano/THE NEW YORK TIMES
要談論這段傷痛很難,但我們可以討論棒球,這是種認識歷史的方式,也來得容易許多。
日裔美國人在拘留營中,靠著棒球重拾對生活的希望,這樣的歷史催生了不少作品,像是經典圖文書《棒球拯救了我們》(Baseball Saved Us) 、《沙漠中的鑽石》(A Diamond in the Desert);電影《獨立日》(Day of Independence)、《美國消遣》(American Pastime);紀實作品《日經棒球》(Nikkei Baseball),對於後世美國和日本的棒球文化影響非同小可。如果想要親眼見證這段歷史,錢村在吉拉河拘留營建立第一座球場在拆除、改建成橄欖樹園之前,本壘板成功被保留下來,是少數被保存下來的遺產,至今展示在古柏鎮的棒球名人堂的時間軸常設展中。
「這塊木製本壘板不僅僅是佈滿沙塵的棒球場一角,也不僅是一個定義打擊區的形狀。它是被剝奪自由者希望與生命力的象徵,同時也是被剝奪公民權的美國人自我身分的體現。這塊本壘板象徵著棒球不僅是美國消遣,而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件重要文物。」-棒球名人堂館長希伯(Tom Shieber)
一場簡單的棒球比賽,帶給人的不是勝負,而是一次警示,警示這裡過去曾發生什麼,希望能提醒人們不要再犯下一樣的錯誤。
Photo:Milo Stewart Jr. / National Baseba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註1:銭村健一郎後來也被稱為日裔美國人棒球教父。
*註2:名人堂好手西斯勒(George Sisler)生涯累積 2,812 支安打、打擊率 0.340,曾單季擊出 257 支安打創下聯盟紀錄,高懸 84 年的紀錄直到 2004 年才被鈴木一朗打破。1942 年他成為布魯克林道奇隊球探,專門挖角有實力的黑人球員,是球隊簽下 Jackie Robinson 的一大功臣。
資料來源:Kenichi Zenimura、Manzanar Baseball、Manzanar: Family, Friends, and Desert Diamonds Behind Barbed Wire,作者 Kerry Yo Nakagawa、Baseball in American Concentration Camps: History, Photos, and Reading Recommendations、A Field of Dreams in the Arizona Desert,作者 Alex Coffey、Japanese American internment camp site plays ball,作者 Meghan Coyle、California baseball event revives Japanese American wartime history,作者 George Galer、In an Internment Camp, All They Had Was Baseball. A New Generation Is Back to Play.,作者 Tim Arango、Japanese Americans play historic baseball games at prison camp to recall a pastime — and a lifeline,作者 Lynda Lin Grigsby and Emilie Ikeda、As Shohei Ohtani takes center stage, remembering baseball at Manzanar prison camp,作者 Jack D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