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
時間:2022-5-28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ngstars.newvision)
《14th新人新視野》展現了表演某一向度的光譜特性:舞蹈《在山海來去》、戲劇《我是既快樂又悲傷》與介於二者之間的《黑暗的光景》。
我個人其實不喜歡「劇場」這個詞,偏好以「表演空間」取代:各式各樣的表演都能在這個空間呈現,不獨「戲劇」這一種表演形態。《14th新人新視野》便展現了表演某一向度的光譜特性:舞蹈《在山海來去》、戲劇《我是既快樂又悲傷》與介於二者之間的《黑暗的光景》。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ngstars.newvision)
《黑暗的光景》洪儀庭/OXYM劇團
一片漆黑中,沉穩的女聲獨白展開娓娓告白自己喜歡閉上眼「看」著閉眼後「畫面」「色塊」「紋路」的變化。此時演員的表演已然展開,然而舞臺燈光調亮的速度極度緩慢,缺乏光線的輔助或是光線太過微弱,低於一般人能「看見」的程度。
女子喜歡閉上眼看,而我喜歡睜眼察看。這是我第一次走入繪景工廠,我十分好奇它與臺北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的實驗劇場有什麼不同。記憶中,實驗劇場天棚是黑色網格,左右各有一道貓道。雖然繪景工廠的舞臺一片漆黑,然而繪景工廠的空調風管與天棚並未上黑漆,我好奇抬頭看向天棚與風管反射控臺微弱的光線,直到漆黑的舞臺上的燈光終於亮到我愕然發現「原來舞臺有打燈,只是很微弱」。舞臺上似乎有些什麼......光線太昏暗,什麼都看不清。
這是導演共儀庭的《黑暗光景》,她希望觀眾以各種方式「看見」,不僅僅透過睜開的雙眼。
同臺兩位女子關係有許多可能,母女、姊妹、摯友、競爭者,或是猶豫不決情緒想法分裂的自己。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ngstars.newvision)
直到舞臺燈光明亮到可以看見兩位演員的輪廓之後,背景音女聲停止,改由舞臺上兩位女演員開口訴說,兩人有時重覆訴說同一句臺辭,或以相同的語氣動作,或以不同的情緒反應,像是彼此模仿,又像刻意與對方產生區隔,有時兩人說著相反的臺辭,像是辯解反駁或指責抗議,像是仇敵或是母女,有時兩個人說著有少許差異的臺辭,像是相互包容安慰,或是反覆自我反省。
演員的肢體動作與臺辭未必有邏輯上呼應的關係,兩位演員互動也未必與臺辭有關。兩位演員說臺辭的節奏,是一個世界,而兩位演員的走位與肢體互動又是另一個世界,只因臺辭必須透過演員的嘴說出口,肢體動作與走位必須透過演員的身體表演,臺辭世界和動作世界被迫交錯互動產生第三個世界。3個世界並存在舞臺之上,有種無法以邏輯解釋的呼應與和諧。
臺辭、行動無甚關聯性卻同時呈現,導演洪儀庭解釋:她想表現「聯覺/Synesthesia」--具有聯覺的人可能在看到特定顏色時感受到味覺,或看到某些字形,會感覺到這個字有顏色--的狀態。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ngstars.newvision)
《在山海來去》林廷緒/秋杉所在
林延緒作品《在山海來去》以舞蹈與聲音、光影呈現生命來去,人終其一生用力作為,最終仍回歸自然。
雖然個人對舞蹈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十分低落,然而,每次欣賞舞蹈作品,仍舊忍不住驚嘆:為什麼舞者可以這樣子使用身體呢?
尤其是戲劇肢體呈現與舞蹈表演前後演出時。尤其欣賞完《黑暗光景》許多情緒透過肢體動作呈現的一齣戲,隨即欣賞《在山海來去》。
演員當然受過完整的肢體訓練,能做到非演員做不到的許多動作,但仍遠遠不如軟骨功(馬戲)表演者、體操表演者及舞者。演員肢體展現的,或是一個尋常人可能做到的極限:崩潰、暴怒、瘋狂,或是呈現非人的狀態,如演出僵屍/活死人的狀態,大致仍以一般人尋常生活中的行為為中心略微擴張。
《在山海來去》的第二段呈現,幾乎不見舞者,聲音與光才是主體。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AutumnCedarSooTsai/)
舞者肢體可能呈現的範圍遠比演員能做到的寬廣太多。比如林延緒作品《在山海來去》大致分為3個橋段,第一個橋段的舞者陳欣瑜表現生命伊始、由非人而人,肢體盤纏捲曲,手腳抓住、困住自己,卻又能掙扎蠕動、滾動向前,而且是受控於舞者本身有目的的移動,而非失控的、失去平衡的翻轉搖晃......我總是因為舞者的肢體而瞠目結舌。
《在山海來去》的聲音設計也非常值得一提。為了《在山海來去》,聲音設計顏晟文親自前往蘭嶼收音。在《在山海來去》第二橋段,舞臺全黑,表演者自觀眾後方的場控區拿著手電筒出場,此時音效播放蘭嶼入夜的聲音,蘭嶼角鴞嗚嗚鳴叫、海潮聲、海風聲、與受海風吹拂植物發出枝葉振動相互摩挲產生的聲響,恍惚間繪景工廠瞬間移置蘭嶼海邊(只差在天棚投影蘭嶼星空),觀眾化身為蘭嶼島上植物,表演者則變身任性遊客不顧達悟人對蘭嶼角鴞叫聲的禁忌堅持夜遊。
而《在山海來去》第二橋段全然的黑暗、沒有舞蹈、只有手電筒的光、表演者的腳步聲與蘭嶼收錄的環場音效,意外地與《黑暗的光景》對話。難怪製作單位將中場休息時間安排在《在山海來去》與《我是既快樂又悲傷》之間,接續欣賞《黑暗的光景》與《在山海來去》,兩件作品意外地相互呼應,十分巧妙。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ngstars.newvision)
《我是既快樂又悲傷》高偉恩/両両製造聚團
《我是既快樂又悲傷》是高偉恩的自剖之作,關於自我定位關於社會身分眾多矛盾不得不共棲並存於同一個軀殼中的個人獨白。《我是既快樂又悲傷》通俗地展現了身而為人常為各種矛盾並存的容器的事實,也直白地簡介了今日主角,也是這場獨角戲中唯一出場角色:高偉恩。
根據《我是既快樂又悲傷》裡高偉恩的自述:高偉恩是一位排灣族人,基督徒,生理男性,性傾向男同志,母胎單身,期待愛情;劇名「我是既快樂又悲傷」取自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莉桑德》佩利亞斯所說的一句話,提示主角科班出身的背景,高偉恩則自認這句話通俗、矛盾又華麗,可作為自己前半生的總結。
高偉恩的生活的確如「我是既快樂又悲傷」這句話一般矛盾,大學讀了自己有興趣的主修,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工作並養活自己,人生清單只有「戀愛」與「死亡」,可見,在死亡之前,他的生活除了「戀愛」這一項不夠完美,其他部分基本上是滿意的。然而他身為基督徒,偏又是男同志,且希望被以阿督(姐妹,排灣族語)稱呼。他的工作是變裝藝人與站立喜劇演員,前者在男同志圈並非主流,常被認為是有話題性但通常不被認為是好的戀愛對象的一群人,後者工作模式常為一人公司,獨立作業。高偉恩選擇的工作與生活型態讓他難以獲得愛情。
登臺演出的是妝容精緻情緒高亢語調喳呼的跩姬寶貝,高偉恩只在一個個方格分割的螢幕裡沉默現身。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youngstars.newvision)
但我其實不確定登場的是高偉恩本人。我以為登場的是跩姬寶貝。跩姬寶貝是知名變裝藝人,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表演者。而習慣上,變裝藝人在變裝後只會以藝名自稱,不會談及本名以及與本名有關的私密資料。我以為《我是既快樂又悲傷》是跩姬寶貝自我挑戰,於劇中演出「高偉恩」這個角色。跩姬寶貝口中的高偉恩,自始至終未曾現身登臺,他只出現在舞臺上一群陳舊的映象管螢幕中,被切割成一塊又一塊,不發一語、安靜沈默。至於角色高偉恩與現實世界高偉恩距離為何?觀眾無從知曉。
以跩姬寶貝的妝容穿搭登臺,企圖剖析高偉恩的人生,以一個為了演出而創建的身分為主體,在真假難分的演出中企圖剖析現實世界的真實身分,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就算在演出中多麼掏心掏肺鼻涕眼淚,觀眾該如何判斷此時的真誠是演員真誠演出或是本人真誠自剖?
一如跩姬寶貝於各式表演中不斷地徵男友,於《我是既快樂又悲傷》再度強調母胎單身並徵男友,觀眾要怎麼知所謂的徵男友是為達表演效果而說,或是真的想交男友?假如高偉恩不敢以高偉恩徵男友、只敢以跩姬寶貝徵男友,那麼徵到的男友跟跩姬寶貝在一起,無法與高偉恩相處,似乎也不太意外?
《我是既快樂又悲傷》無論是題名、文本、高偉恩或跩姬寶貝,都是那麼的矛盾、虛實相間、真假互現,而切題。
----------
《黑暗的光景》Scenes from the dark
導演:洪儀庭
劇作:洪儀庭、Chantal Lian
演出:田孝慈、楊智淳
燈光設計暨舞台監督:林秉昕
聲音設計:劉文奇
製作人:謝安安
排練助理:廖穎怡
演出執行:廖穎怡(臺北)、林芳羽(高雄、臺中)
製作協力:OXYM劇團
《在山海來去》Voyage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編創:林廷緒
演出:陳欣瑜、文韻筑、趙怡瑩、謝知穎、顏晟文
製作人:李名恩
音樂暨聲音設計:顏晟文
燈光設計暨執行:邱品學
舞台監督暨技術統籌:陳昭郡
排練指導:陳欣瑜
製作協力:秋杉所在
《我是既快樂又悲傷》Help me, I’m living
導演暨演出:高偉恩
製作顧問:藍貝芝
製作人:左涵潔
執行製作:馬嘉佳
舞台監督:邱劉亞婷
舞監助理:許瓊芳
舞台設計:張峻碩
燈光設計:李意舜
音樂設計:鄭兆恩
影像設計:張洳瀞
影像執行:黃尉育
服裝設計:黃偉翔
製作協力:両両製造聚團
《14th新人新視野》14th Young Stars New Vision
主辧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
共同贊助:成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三千藝文推廣協會、柯達天閣關係企業
行政製作:狂想創意
行政製作人:曾瑞蘭、林春輝
製作助理:鄭伃君
技術總監:林隆圭
舞台技術指導:劉柏言、葉岫穎(臺中)
燈光技術指導:萬書瑋
音響設計:陳韋錡
技術人員:李佩璇、周冠志、林汝珊、莊盛棠、陳賢達、楊鴻偉、歐思鎂、鍾仰哲、藍舸方、陳旭華、張翊鈞
前台協力:陳瑀、羅詠昱(實習)
文宣設計:蕭子強
節目單設計:鄭伃君
平面攝影:李欣哲、林筱倩、吳柏源、莊坤儒
宣傳片製作、演出紀錄:丘涵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