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上8米瀑!鞍馬溪單日溯行,回到我與溪流相識之地

2022/06/1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2022/3/13
鞍馬溪位在台中谷關一帶,屬大甲溪的支流,水質清澈、水溫冰涼,其中豐富的地形是練習溯溪、攀登技巧的理想環境。大多數人來到大甲溪,多是沿著大溪床前往上游的馬稜溫泉,而這條相對不起眼的小支流,若非溯溪者大多不會留意。自大一加入登山社以來,鞍馬溪就是社上溯溪訓練的固定場地,也因此到了大三的此時,已是第三次前來。
鞍馬溪的連續地形中,最具代表性的應屬上溯約1小時後抵達的8米滑瀑—主流自瀑頂右側傾瀉而下,左側的支流將岩石研磨得光滑剔透。前方的深潭崩塌、絕壁圍繞,除了攀登外,僅有回頭一途,也幾乎算是鞍馬溪溯行中最困難的地形。曾兩次以學員身分參加溯溪訓練的自己,三年內也逐漸接觸了更多的溪谷與地形,曾經仰望學長攀爬瀑布的稚嫩身影,也將在此次行程中首度挑戰那幾無失手空間的滑瀑。
領著社團的新生們,再度踏上熟悉的溪床,我們回到了那條開啟我溯溪之路的溪流,而那湧動奔流的溪水,也將推動另一批人踏入溪谷、或能成為啟蒙後輩們溯溪慾望的「初溯」之地。

行程概述—
谷關365露營區→大甲溪床→鞍馬匯流口→第一小瀑攀爬→第二小瀑邊攀→深潭小瀑→八米瀑→上切高繞回程

絕壁風華—
咆哮的引擎聲混雜著車聲衝擊著鼓膜,寒氣執拗的鑽入衣物的任何一絲縫隙,拉扯著身體好不容易才產生的溫度。天光從凌晨的晦暗轉為清晨的明朗、而後再度變換成早晨的和煦,谷關的路上一如往常的凍人,早春的日光卻沒讓我們失望,展開大大的笑靨溫暖著來者因長時間騎車而略顯僵硬的身軀。
換上刷毛衣褲、輕巧的20升小包包甩上肩頭,我們自谷關365露營區出發,從露營區盡頭的泥土小徑下切溪谷。從前要前往馬稜瀑布或鞍馬溯溪的人們,多會從東關路電廠巷的位置,經過台電的土地進入溪谷,可因數年前發生的一起水壩無預警放水事件,導致民眾傷亡後,政府便關閉了該入口,而自露營區下切的路徑便是通往大甲溪床的新路。
新路的終點是一段約莫2層樓高的落差,但因來訪的釣客、遊人不少,因此多有繫妥繩索、手腳點也都相當穩固,稍稍攀爬一下便能輕鬆來到礫石遍布的燠熱河床。從新路下切後需要多踢一段約莫15分鐘的河床,穿著嶄新的溯溪鞋踏上好一陣子未見的粗糙岩石,地表的形狀透過柔軟的鞋底清晰地傳到腳掌上,艷陽高照的溪水波光嶙峋,舒心的沙沙聲讓感官漸漸鬆了下來。 踏過不及大腿深的河水來到右岸,視線順著河道轉彎處向上飄去,約莫10米高的絕壁上鑲嵌著一座嫣紅的建築拱門,今日看來令人不解的位置與樣態,卻是曾經支撐著人民生活的基礎建設。位於岩壁上的拱門,是昔日大甲溪發電廠谷關分場的出入口,以吊橋銜接著廠房與外頭的世界。發電廠建立於民國46年,並於4年後正式啟用,曾是中部重要的電力設施。
鑲嵌在岩壁上的嫣紅建築,高懸在那令人費解的位置上,卻是曾經支撐著中部電力的重要設施。
民國88年的921大地診,導致谷關、基德之間嚴重山崩,谷關水壩受損,民國90年的桃芝風災更使得位於地下的電力設施泡水損壞。民國91年底復工工程正式動工,可隔年又遇水災阻撓,對外連接的穿雲吊橋也在同年損毀,直到民國97年才終於整建完畢,如今順利運轉。當時在風災中損毀的吊橋入口封閉,谷關電廠的出入口位置更動後,遺留在山壁上的拱門入口被水泥填起,也才成了如今高懸於壁上的模樣。
谷關電廠外的吊橋,取自維基百科(Field Enterprises Inc. • CC BY-SA 3.0)
重返夢迴處
走入山壁的陰影下,匯流處的小潭水呈現黝深的靛藍色澤,鞍馬溪的入口處、也是今日溯行的起始點,到了。趁著陽光仍耀眼、身體尚且暖和,一群人跳下深潭玩了好一會兒,看著時間有些緊迫,才終於起身往左側的溪谷溯去。鞍馬溪的行程,常見可分為長、短兩個版本,較短的路線在通過前方的數個小地形,攀上8米瀑之後,便會從瀑布上方的峽谷上切山徑,回到大甲溪床;而較長的路線,則會在通過8米瀑後繼續上溯約莫1-2個小時,通過最後的煙囪地形後抵達上游的攔砂壩瀑布,再由該處上切回程。這次由於是以體驗、練習為目的,便不預設目標,打算看時間走到哪算到哪。
清澈的鞍馬溪匯流口,每次來到此處,都會忍不住下水玩上一番。
走入熟悉的溪谷,上次造訪已是超過1年前,好在這段時間並未讓地形產生太大的變化。前段的溪谷算是相當好走,偶爾爬爬大石頭、踩踩水也就過了,很快來到第一個適合練習攻擊的小地形,是一處高約3米的雙股小瀑,中間的巨石將水流一分為二,順著兩側階梯狀的凹處傾瀉而下。由於來過兩次,也都記得這個小瀑相當好爬,便派出今日第一次溯溪的學弟,讓他體驗看看攻擊的感覺。
或許是平常沒有攀岩的習慣、第一次穿上溯溪鞋也還不熟悉菜瓜布地的腳感與抓地力,只見學弟拖著繩子嘗試了2、3次,最終都在小瀑頂端處失足落水,卻仍堅毅的一次次游過深潭、嘗試攀登。在經過多次的嘗試、除錯後,學弟纖瘦的身影終於勉勉強強擠上了最後的高腳點,成功站上了瀑頂。
架妥繩索,其他人迅速通過地形,向上游不遠處迎面而來的,是整段溪谷中最困難的地形之一:高約4米的瀑布岩壁邊攀。右側堆疊的數顆巨石堵住了河道,水流在左側匯聚成一股,自山壁與巨岩間卡住的岩塊下方洶湧噴發。流水下方的深潭旁,左側看似平滑的岩壁上,有著數個不明顯的凹缺,自凹缺向上攀登至靠近頂部的片狀突起後,便能順勢摳著岩縫登上落差。還記得一年前來到此處,大伙也是為了此處的攀爬而傷足了腦筋,如今再度攀爬這個段落,依舊覺得難度未減。
8米瀑前最困難的邊攀地形,如今依然令人傷透腦筋。
事實上,在鞍馬溪前段的溯行中,除了8米瀑外幾乎都有高繞路可以跳過地形,但畢竟我們來訪便是為了挑戰這些關卡,自然也記不太會去選擇高繞路線。奈何看著眼前不斷滑落、卻仍屢敗屢戰的學弟,心中也真有些動搖,數次想讓他走高繞路,他卻仍堅持著再度攀上地形。好不容易全員通過,離開前正打算收回架設在瀑布中央的扁帶,順收一抽—扁帶圈成環狀的一頭就這麼應聲被拖入了水底,死死咬住了溪底的樹枝。趴在岩石上伸手嘗試解套,可扁帶環在水流持續沖刷下越扯越緊,試了老半天仍無法脫出,最終只得首次地掏出小刀,無奈的在溪底留下了套緊的繩圈,取走剩餘的扁帶。
首戰8米瀑
通過邊攀地形後再越過一段小落差,前方盪漾著白花水氣的深潭,便是那許久不見的8米滑瀑。水流自頂端分成兩股,右側的主流水勢磅礡,絲毫沒有攀登的可能,僅剩左側的小支流,順著階梯狀的岩面流瀉而下,形成了得以攀登的濕滑踏階。前兩次來到此處,自己總是坐在對岸的石堆上,遠望著學長攀登的背影,而今再度來到此處,經驗與技能皆有所增長,先鋒攀登的責任,也終於第一次的落在了自己肩上。
許久不見的8米滑瀑,磅礡的水勢依舊,可地形卻似乎變得和藹了些。
此處的深潭照不太到陽光,加上瀑布濺起的水霧,溫度明顯低於峽谷其他處,以往在此等候時總是止不住地發抖。穿上防水外套擋風、咕咚灌了兩大口保溫瓶中的熱水,感受胃裡緩緩向外地散的溫熱感,身體的抖動暫歇,也是時候攻擊了。繫妥繩索,身上掛滿Friend、岩楔、與快扣,一如往常地自深潭左側入水、游到了階梯狀滑坡的下方。
「開始攀登!」、「請攀登!」
大聲喊出安全口號,曾在岩壁上印下身影的學長如今成了確保手,當時懵懂的小隊員則一步步向上攀登著,短短3年不到的時間,我們的身上都有了明顯可見的變化。攀登的路線自瀑布兩股的中央起步,登上第一階的平台後設置好固定點,隨後向左側的水流中央移動,在水花之下有幾個連續的平坦腳點,爬到中央的平緩處後設置第二支點,最後再攀上整段岩壁中最為驚險的光溜滑坡,向左橫渡後便會看見岩壁上固定好的Bolt,綁上繩索、站上一旁乾燥的大石塊,攀登過程就此結束。
踩上滑溜的第一平台,我撥開惱人的植被挑好縫隙,塞入第一顆活動岩楔,拉扯了兩次後覺得應該穩妥,便扣上繩索打算繼續向上爬。此時身後的學長似乎在喊著些甚麼,我讀著手語,再度用力扯了下固定點,哪知這一扯之下,整顆岩楔應聲脫出,安安穩穩地掛在了手上…
無奈的笑了笑,暗自慶幸自己尚未繼續攀登,我再度將岩楔塞入岩縫中,確認彈簧機構卡緊,死命地扯了好幾下,才放心地繼續攀爬。由於起始的位置相對靠右,我嘗試向左方的水流中移動,卻始終找不到以前掛著繩索時熟悉的立足點。左翻右看,別無他法下,我抬高左腳,踏上了那片幾乎在我腰部高度的小平面,將身體往左推、坐點後再用力站起。越過前方的小瓶頸後,中段的攀爬相當順利,幾乎就是爬梯子那樣順順地向上,唯獨在先鋒的情況下,內心的不安仍讓自己的每個動作都需要再三確認後才敢使力。
塞入第二顆活動岩楔,第二支點架設完成,最後的滑坡道近在眼前。日後在參加溯溪課程時回到此處,聽教練說才曉得,不同顏色的青苔中,屬深棕色最滑,而此時整片的斜坡上,盡是深得發黑的棕色青苔… 謹慎挑選著滑坡上光溜的凹槽,立足、踩緊、再用力推蹬,就這麼一步步緩慢地挪到了瀑布最頂端。雙手頂著頭上的大石,左腿張開踩住牆面,我站上了瀑布支流頂端的小台階,隨著扣環清脆的聲響,將繩索應聲扣入固定點中。
跨在滑瀑中央的身影,似乎與曾經屢次站上岩牆的學長有些重疊(photographed by Andrew Chen)。
爬上乾燥、向陽的巨石,我吹響哨音通知下方的隊友得以開始攀爬,溫存著片刻陽光和身後吵雜、卻又寂靜的無人溪谷。受次先鋒攀登這麼大的落差,耳邊只有瀑布的砰然水聲,看不見底下的人,彷彿此處僅有自己與溪流般,那是攻擊手才能獨享的寂靜與暢快,心中滿溢著難以言喻的澎湃情緒。
從瀑布頂端看著一個個攀爬上來的夥伴,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下方的隊友一個個推著Jumar來到瀑頂,一行人悠閒地煮著午餐,享受溪谷溫和的陽光。眼看時間不早,我們放棄後段的行程,直接上切後沿著廢棄的台電路徑走回大甲溪床。初次造訪鞍馬溪時,我們也是在此處折返,當時的道路仍相當好走,可到了這次卻多出不少崩塌,必須仰賴繩索確保,否則恐直墜下方10多米深的鞍馬溪谷。
午後斜射的陽光灑在眾人的肩上,一晃一晃的腳步踏過溪谷的疊嶂礫石,自在地走在自然的懷抱裡,腦海中沒有多餘的思緒,只有心底滿滿的感慨與釋然。一段時間沒有回到溪谷,如今再度踩入那冰涼的水裡,是如此的暢快。隨著社團的新成員們一同深入山川,或許正是大學期間最令我快樂的事情之一。是山林贈與了如此悠然的環境,是我們選擇步入其中,與之共學、與之共舞。溪水沖刷的聲響依舊,可思緒早已飄到了那比上游還上游、比深林還深幽的山巒深處,徘徊飄盪而不願抽離。

後記—
時隔1年多後,再度仰望那曾使我望而生畏的雄偉瀑布,或許是多了經驗的加持、又或許使有了伙伴的鼓舞,總覺得當下眼裡的瀑布,似乎不如想像中的巨大、艱困,而是一道充滿了挑戰的美麗岩壁。曾經兩次看著學長先鋒攀爬在岩壁上的身影,心中默默讚嘆之餘,也夢想著自己或許也有一天,能夠成為那道隨著水花在壁上起舞的身影。
或許他已不記得了,但當時爬上瀑布後的Eating學長笑著對第一次踏入溪谷的我說到:
「我剛剛攻擊的那段瀑布,以後就是你要爬了。」
或許是說笑、或許是無心之舉、又或許是早有預謀,當時的我雖只是笑著含糊過去,可簡單的一句話,卻在自己心中種下了那顆充滿活力的種子,如今發芽茁壯,成了支持著我心智的雄壯枝幹。時間可以帶給一個人許多變化,在升上大學前僅對於登山有著極為粗略的想像,自然也未曾想像過自己也有率先站上瀑布的一天。可如今,在社團的滋養下,我有了這樣的機會,挑戰那個自己過往望塵莫及的岩壁,成為那個在新生眼中閃閃發光的身影。
回望來時爬上的8米瀑,從上方的高繞路俯瞰,氣勢彷彿更加宏偉。
如今的自己,站上了曾經無法登頂的岩壁,看見了更高、更遠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夢想與野心。山就是如此有趣的存在,他讓人放鬆、讓人寬慰、讓人屏息、也讓人釋然;可在另一方面,山也激起野性、激起挑戰、激起慾望、也激起幹勁。時間的沉澱,讓我品味到山的孤寂與放鬆,卻也誘發了心底那挑戰的本性和慾望,山帶給了我坦然獨處的寂靜,卻也促成了我對於自身極限的探索。
再度回到鞍馬溪,絕美的景致依舊,可自己的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語。而今的自己,有更多餘裕欣賞溪谷的壯美,也有更多心思去品味洪流的浸潤。這條隱身於大甲溪的纖細支流,絕對有著值得一訪的魅力,可若要親自探詢此處,請務必備妥正確的器材與充分的技巧,若有能力越過那8米的巨大阻礙,後方的深刻峽谷,更是瑰寶般的存在,只待旅人一探其神秘面紗後的容顏。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