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升息會讓我的股票虧損?

2022/06/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升息關我投資什麼事?

2022 年的後疫情時代,全球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也不得不調升基本利率來應對。升率本身不難理解,只要有和銀行往來過的人,無論是存款或是借貸,都一定知道利率。升息就是央行增加利率,所以存錢的人可以從銀行獲得更多的利息,貸款的人要繳更多的利息給銀行。但讓人不禁想問:
所以升息到底和我買的股票有什麼關係?
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升息不僅和股票有關係,而且還是「大有關係」。

股價的由來

每張股票都有其價格(除了那些已經變成壁紙的),讀者有沒有想過這個價格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很直覺的回答是市場交易出來的!
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答案。市場交易意味著買賣雙方都同意這樣的價格,所以才會「成交」,也才有市場價格。如果這個價格對某一方來說不合理,就不會成交,那自然就沒有市場價格。換言之,市場交易出來的意思就是買賣雙方都認為這個價格合理。但今天我們想要知道更多:為什麼買賣雙方認同這個價格?
這個問題非常的複雜,背後有數不盡的因素決定這件事情。例如財務模型、市場預期、甚至交易員胖手指按錯(只要有成交)都可以是決定這個價格的因素。你可能沒有想過,在這些眾多的因素中,大部分都和「未來」有關,這件事情是可以很容易證明的。
例如前陣子頻上版面的 Netflix(NFLX)來說,在今年 4 月 19 日公布第一季財報,顯示全球付費會員少了 20 萬個,隔天竟然讓股價從前一天的 349 美元跌到 226 美元,當日跌幅超過 35%。
NFLX 近三個月股價走勢(藍線),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
Netflix 的主要收入來源自然就是付費會員,先不考慮複雜的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問題,大致上可以想成付費會員數愈多、Netflix 的營收就會愈高、自然股價就會愈高。如果簡化成等比例的狀況來說,少了 20 萬個付費會員如果對應到 35% 的跌幅,我們是不是可以反推衰退前的付費會員數是
200,000 / 0.35 = 571,429
照這個算法我們可以得出衰退前的付費會員數是 57 萬個左右,扣除掉第一季衰退的會員數則僅剩 37 萬個,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在 2022 年第一季給股東的信中裡面有關於每一個區域詳細的付費會員人數,在 2022 年第一季的付費會員數為
74.58 + 73.73 + 39.61 + 33.72 = 221.64 百萬 = 2.21 億個付費會員
Netflix Q1'22 區域營收狀況,資料來源:Netflix Q1'22 Letter to Shareholders
這個數字和剛才我們假設所計算出來的大相逕庭,實際上衰退的 20 萬付費會員數,還不及 Netflix 所有付費會員的 0.1%,居然對股價造成 35% 以上的衝擊,這究竟是為什麼?

未來的價值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衰退 20 萬個付費會員問題不大,但投資人擔心的是 Netflix 是不是會繼續衰退下去?從此一蹶不振?抑或是 Netflix 的極限就是這樣了,無法再超過 2.21 億個付費會員,停止成長。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整件事情其實就是衰退前的股價,隱含了市場對於 Netflix 很高的期待,認為未來可能付費會員可以繼續成長到 3 億個甚至更多。結果第一季財報出來的結果就狠狠打臉這種假設,導致股價大幅度修正。
無論從哪一種角度來看,都可以發現在資本市場中,價格其實是可以反映「未來」的。當未來的期待愈高,股價就會愈高;反之就如同 Netflix 的例子,當這個期待落空,股價就會大幅度修正。
相信各位讀者一定很容易理解,一家發展性好的公司,我們不會給予太差的評價。但沒有未來發展、甚至是夕陽產業,即便現在公司營運尚可,我們也很難給予很高的評價。所以「未來」對於一間公司的價值確實至關重要。
知道「未來」對於一間公司股價的重要性之後,股價的問題就得到解答了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這次我們來看一下「未來」很容易被預測的金融股好了。
銀行業是一種特許行業,是國家維持金融穩定的重要產業,所以其獲利能力也比較穩定。換言之,金融業的「未來」比較容易預測,不會有過大的起伏,也不容易在一夕之間化做泡影,所以常有人說金融股是定存股。我們來看一下兆豐金(2886)近十五年的獲利狀況:
兆豐金(2886)近年獲利表現,左軸為總損益、右軸為每股盈餘,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十五年的時間跨度已經涵蓋了 2008 金融海嘯,但即便如此,兆豐金當年依然有獲利。大致上來說,從近年表現我們可以認為兆豐能夠穩定獲利。基於公司均為永續經營的假設,我們可以認為公司能夠不斷獲利下去。
剛才我們才講到,股價會受到「未來」很大的影響。兆豐金每年都可以獲利幾百億元直到永遠,那股價照理來說應該是「無限大」才對。但實際上兆豐金最近的股價也只有 35 元左右而已,顯然除了「未來」之外,還有其他很重要的因素會決定股價。

你沒想過的利率

利率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如果銀行的利率有 10%,就是我把 100 元放在裡面一年後可以拿回 110 元。接下來讓我們換個角度,你可能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一年後的 110 元,其實在今天只值 100 元。
這件事情乍看之下有點詭異,但其實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利率本身就是時間的概念,只要時間愈久,利息就愈多。但你也可以說,利息的代價就是時間,所以「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
如果一年後才給你 110 元,意思就是要你「等一年」才能拿到錢。但時間是有價值的,所以必須給你一些好處你才願意等一年,所以一年後的 110 元,今天只值 100 元,多的那些錢就是時間隱含的價值。所以只要利率為正:
今天的一塊錢比明天的一塊錢更有價值。
終於,談了這麼多,我們總算知道股價其實是由兩個很重要的因素左右的:
  • 未來的價值
  • 利率
未來的價值愈高,今天的股價就會愈高。但是離現在愈遠的未來,換算成今天他愈不值錢,因為要「等很久」。而利率就是這個折損的比例,當利率愈高,未來就愈不值錢。
大家在投資美股的時候,多半是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公司,像是 Amazon(AMZN)、Facebook(META)、Tesla(TSLA)這樣的科技公司,可以注意到多數是「成長型」股票。所謂成長型股票就是未來有很高的成長性,所以可能當前並不是很賺錢,甚至是虧損,但因為投資人期待未來有極高的獲利,所以仍然對公司有很高的評價。
這就是關鍵了,因為這些成長型股票的主要價值集中在「未來」,所以當利率提升的時候,折損的價值遠比其他公司來的多,所以利率提升對於成長型股票的衝擊非常大。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升息,會導致多數投資人手上的股票急劇貶值的原因了。

分散風險

我們在投資的時候,容易躲在自己的舒適圈,就會覺得聽過的公司、稍微理解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但這種狀況就類似挑食,只吃我們喜歡吃的食物,好吃但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沒吃過的食物也不一定真的不好吃。
美國的科技公司中當然不乏優秀的公司,但大量集中投資在上面的後果,就是無法承受利率提升的風險。要記得,這些公司股價的下跌並不是因為他們表現不好,只是因為利率改變了人們評斷這些公司未來的價值高低。
所以我們即便認為這些成長型股票的表現優異,也不該全部投入其中。就如同上面所說的,即便這些公司今天表現依舊亮眼,仍然逃不過利率的影響而導致股價下跌。更合適的做法不全部投入單一種類的股票中,而是適度地分散風險,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才是度過熊市寒冬之道。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教主小麥的長期投資LINE群
追蹤本專題教主小麥的投資講座
教主小麥
教主小麥
我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台大財金所畢業,曾待過創投參與評鑑投資項目。自學程式,是軟體資深全端工程師。有音樂專長,自組樂團團長,是鍵盤手和合成器手。學習的動力,就來自於分享時得到觀眾給予的笑容和感謝。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把「分享」當作是自己的使命,希望透過洗鍊的文字、清晰的邏輯,說個故事給你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