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今年5月創下近年來天氣最涼冷的紀錄。我來到銅鑼的這一天,有時需要遮陽帽,有時需要薄外套,但日曬與起風其實並不明顯,讓此小鎮顯得低調溫吞,不若靠海或迎風面的村社,有著冷熱分明或反覆劇烈的天氣性格。
在中午用餐時間來到銅鑼,除了火車站前,一家招牌陳舊的飲食店口有排隊景象之外,街上人氣稀薄,車流涓滴。沿路遇上的居民,單位都以個位數計,群聚是沒有的。偶而見到有對象可交談的兩人成對,居然為他們感到開心,因為,多半是獨自的,顧店的、吃飯的、坐在敞開的家門口聽電視的。
相形之下,貓很多。當我發現第一隻貓時,是驚喜,到離開小鎮之前,還不停有貓從視線所及處蛇出來,已經是驚訝了。貓們跟居民一樣自在,甚至比居民還要直率,要不直盯著我瞧,要不姍姍移步前來磨蹭或是倒地翻肚,表示歡迎。據此猜測居民對待貓是高度友善的。甚至,連狗都跟貓相處得很好,可以和平的一起散步,我這外地人理所當然被吠了。此外,貓們的社交活動遠比居民活絡,這邊車底下三三兩兩頭靠頭腰纏腰的做夥假寐,打發放飯前的漫長時光,那邊,來了一隻看似漫無目的的,跟著牠穿街走巷便見著另一隻,像個避邪物似的鎮坐家門前,只是為了鼻碰鼻的短暫寒暄。還有兩隻,一前一後行動像是名人避著狗仔似的,假意獨行卻又不時偏頭瞥著對方,多像熱戀中的青春愛侶。
銅鑼火車站前方廣場上,有一座公共造景,是搭火車前來的外地客,所接收的第一眼小鎮印象。雖難以避開但我刻意忽視,因為此大型物件,讓人難以理解其創作理念,也難以同理那怪異的美感。走入小鎮街路,居民們在自家門前牆邊養護的盆栽,葉茂花盛,且鮮花美貌各有不同,並非街頭到路尾皆栽常見花種像日日春左手香之類的。另有人家種的是可食葉菜,倒也細心整理,讓作物有節制的生長成雅緻的姿態,不輸觀賞用植栽。
走著走著,發現有水圳匍匐路邊,活水潺潺,兩側也種菜,規模是達到菜園等級了。凡是自農業時代形成發展而成的村庄,為了灌溉作物需要而造圳引水,銅鑼建庄自清朝年間,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當村庄日漸都市化之後,水圳多半淪為家庭廢水的排放處。銅鑼市街與稻田十分依偎,從生長良好的作物狀態推測,流經小鎮的水圳仍維持著灌溉功能,真是萬幸。之後在小鎮街路恣意行走,不時又遇到水圳蜿蜒露出。我突然貓上身的觀測水面,赫然發現有魚群活動,大小超過成人手掌吧。周遭居民如常來去,無人釣魚無人議論,只有我這都市人對於有魚存在的圳溝感到新奇。
沿路也發現不少有歷史感的老房子,這是我步行時最大的樂趣來源,也是決定我行進方向的主要依據。我熱衷而任性的走著,腳下隨著我的漫行時而緩上時而緩下的街路,提醒了我,這裡是丘陵,曾經是大地上起伏鮮明的脈動,經過長年的農業開墾、築屋定居、工商發展,如今是背載了太多的過去與未來而疲累似的攤平了。若是開車通過,應該很難察覺大地呢喃自語著的身世吧。我能回應的,也只有步步踏實的繼續走下去。
沿著一條安靜的尋常巷路直走,我來到十字路口,發現斜對角有一間西式點心店,店面裝飾風格與一人工作坊式的經營型態,是近年來都市中所流行的。有點意外僻靜小鎮上也存在著這樣的店家。巷路名為「中山路」,與之交錯的,是為「平陽路」。在銅鑼開發史上,我所行走的這段中山路,是最早形成的街道,時間可上推自清代農業開墾時期。然而,以全國通用的「中山路」,取代遺留自開發史中的老地名,使得過去與記憶被截斷,且沿路的住宅區氛圍,與我認知中老街的型態不盡相符,以致於我走在如此具有歷史重量感的街路上,卻是渾然不覺。
日治1935年發生關刀山大地震,是老街地景發生巨大改變的主因。天災導致建物毀去,居民遷走,街道人貨集散功能自然也消失,之後的變遷,成了我現在所看到的,住宅區裡的一條通道。至於「平陽路」,則是一條加速人群移動的現代公路,是串連海線通霄及山線公館的主要交通幹道,還可通往交流道接上高速公路。原先以為,在網路發達與手機智慧的時代,人們多半依循網民口碑尋訪美食,找路也有GOOGLE導航,開店的選址原則也不用再拘泥傳統了吧。這麼來看,點心店的所在位置,多少是有攔截過路客的功能。
這趟步行的最後,我走回火車站,鎮上顯著的地標。然而更值得被標誌,我私心覺得是車站旁的「重光診所」。這是一棟老房子,正門入口設計得氣派又典雅。整棟房子有著諸多細緻又優美的細節。庭院內的植栽,如同小鎮上的其他人家,照顧得生氣盎然。診所雖已走入歷史,但老房子仍舊呼吸吐納,主人家的用心對待,可見一斑。雖然網路上流通資訊多強調此家族中其一成員為當代知名作家姊妹的母親,但我更想知道的是,身為小鎮裡第一位醫學生,學成返鄉在銅鑼最早市街上開業行醫,二戰結束後從南洋歸來、離開因震災沒落的老街、在新街新蓋診所,後半生仍以照顧小鎮居民健康為心念的老醫師,他與小鎮居民的人生故事。老房子的門前,仍端正的掛著行醫者的名牌:「劉肇芳」。
以老診所做為步行的終點,呼應著小鎮給我一種遲暮之美的印象。只不過,隔著縱貫線鐵路及西湖溪,銅鑼科學園區在西湖溪的另一側台地上,與這一側的銅鑼小鎮遙遙相望。那必然帶著某種驅動的能量。我想起竹東,另一個鄰近科學園區的小鎮,攬客的招牌與臨停的汽機車,無秩序的互搶空間,鎮上能夠自在行走的街路已經不多,新建高樓也搶佔老房子的天際線,出現在眼前的總是令人心煩的雜亂。我不免有點憂心想著,下回來到銅鑼小鎮,是否還能保有悠閒行走的步調呢?
興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銅鑼天后宮,是小鎮上古老且重要的信仰中心。張貼於火車站前、民宅牆上的祭祀行事公告,使用古雅的文辭書寫,很多用語其實難懂其義,像是一窺傳統社會生活的通關密碼,需要耐心解密。
從銅鑼火車站出來,左轉,就可看見矗立在丁字路口上的老診所。
走到火車站前的中正路上,發現一棵看起來有點霸道的路樹,我想這是居民對樹的尊重與體貼。
離開雙線車道的中正路,街路的氛圍變得有點不同。發現了手寫招牌,是消失中的瀕危物種。
有一段時間曾經流行這樣的外牆裝飾,在素淨的住宅外牆上,稍做點綴,簡約且不浮誇。
有一段時間曾經流行這樣的外牆裝飾,在素淨的住宅外牆上,稍做點綴,簡約且不浮誇。
透天厝的一樓,入口有城市中少見的木製拉門,還用上兩種不一樣的窗玻璃,還有氣窗。春聯及大門上方的避邪物,更是傳統社會中少不了的大門必備小物。
沒想到越來越多,可以累積成一本貓寫真的份量,很驚人。
後來我累了,放棄把貓當作獵奇的對象,正常看待貓們如同街上居民一樣的稀鬆平常。
縱使如此,突然有貓從我身後走出來,走著走著又出現另一隻貓,我還是被此地充沛的貓量感到吃驚不已。
回到住宅成為商品之前的時代,屋主在符合傳統建築規範的前提下,能夠依個人的經濟條件、生活喜好,在建築外觀造型與裡外空間規劃上,盡情實踐自己的想法,街路風景也因此變得豐富有趣。
傳統漢式三合院合院由正廳及左右護龍組成,正廳藏身於院埕後方,不易觀察。相形之下,左右護龍側牆臨街矗立,可大大方方研究不同作法(磚砌?水泥?),不用惦腳隔牆偷窺。
獨棟平房的高度相當和藹可親,視線自然而然落在屋瓦圖案上,驚喜發現有多種不同變化。
有的人家注重隱私,或是風水考量,就以植栽充做綠色圍牆。
緊鄰街路的私宅,屋主在自家門前栽種的花草植栽,連帶美化了街道空間。
緊鄰街路的私宅,屋主在自家門前栽種的花草植栽,連帶美化了街道空間。
從小鎮街路上可眺望西湖溪另一側的科學園區。根據2021年10月15日的新聞報導,晶圓代工廠「力積電」將進駐苗栗銅鑼科學園區,業者排放的高毒性氣體「氫氟酸」,可能將增加六倍以上,而且廢水會直接排入西湖溪。
位於河階台地上銅鑼鄉,境內有多條水圳分布,水源主要來自西側的西湖溪,部分來自東側的後龍溪。
銅鑼鄉目前仍以農業生產為主,銅鑼街路上可見水圳活水流經,圳內有魚群活動。
日治大正初年創建的警察派出所,目前做為警察眷屬的住宅。
派出所外牆還遺留著戰後反共正熱時期的標語,牆上斑駁的兩字為「萬惡」,照片未拍到的地方,還有「毛賊」等字樣。
沿著日治舊派出所前方一條小路往下,有三座並排的小祠,分別是福德祠、彌陀祠、石母祠。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三祠並列,以往常見到的配置,是福德祠與萬善同一起。
此行因為家中長輩未滿百日的緣故,我只能站在廟外打量,一眼就瞧見這有如卡通造型的供桌桌腳。
街路上總有一些失去功能的舊物件,到了連拆下丟棄都被人遺忘的地步。
步行最終站,再回到老診所前。這是我對銅鑼小鎮,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