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飧」與「餐」

再談「飧」與「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也許有人問:既然「飧」字的筆畫比「餐」字少,那為什麼大陸要把「飧」字改成「餐」呢?

須知大陸的漢字,不但要簡化,而且要減少。把哪些他們所謂「生僻」的字詞,竄改為較常見的字。又把那些同音字,通通人間蒸發。於是,古之本有、古之常用的「飧」字,就以為是「生僻」的字詞,因而被俗人自俗為「餐」了。

如果你跟哪些從大陸來的談起哪些大陸字,他們都會以同一個答案回應,說:那是為了要解決當時的文盲問題。

呸!當時「新中國」要改革漢字的時候,哪位說過是要解決文盲問題呀?一九七八年說要搞「四個現代化」,老朽當年就質問:為什麼沒有「教育現代化」?難道不想解決文盲問題?

一九五六年哪個時候,還說要搞「拼音文字」,就是說不用文字了,就用羅馬拼音吧,那是要解決文盲嗎?那是要忘祖滅宗呀!

大家都知道,經過科學驗證,凡是筆畫多的字,才容易辨析。相反的,筆畫少的,就似是而非了。例如:

「广」與「厂」,是什麽字啊?小孩能一眼就分辨出來?

也許又有人說:語文是約定俗成的。

不錯,語文是約定俗成的。但,是否要搞到一塌糊塗,不倫不類,把「乾媽」變成「干妈」?把「下麵給你吃」,變成…(不好意思,飲多咗!)所以,過去在課堂上,常說:正者自正,俗者自俗。(哪班男生又大笑起來了!)

不過,話,要公道些。把漢字簡化,並不是新中國的新產物。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採用了錢玄同《簡體字譜》草稿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不過,翌年二月又通告收回。

直至中共政權,繼續推行漢字簡化,甚至在1956年左右,還想推行「拼音文字」。那是為了要解決文盲嗎?

現行的大陸字,把哪些不該簡的都簡,不該改的都「創新」,你說是約定俗成嗎?那是「習非成是」啊!!

還是哪句話,大陸的語文,必須重新徹底改革!

(寫於2020年8月15日於海外)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剛剛在一個(臺灣)頻道留言:   有個題外話,「說服力」的「說」17:02,在陸區是唸說話的說;而在臺區,傳統是唸「稅」的。不知道博主是來自哪個地區呢?   2025-3-26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
剛剛在一個(臺灣)頻道留言:   有個題外話,「說服力」的「說」17:02,在陸區是唸說話的說;而在臺區,傳統是唸「稅」的。不知道博主是來自哪個地區呢?   2025-3-26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