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力」的「說」

「說服力」的「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在一個(臺灣)頻道留言:

 

有個題外話,「說服力」的「說」17:02,在陸區是唸說話的說;而在臺區,傳統是唸「稅」的。不知道博主是來自哪個地區呢?

 

2025-3-26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
曾幾何時,臺灣普遍都應用「力道」這個詞彙,例如:力道強勁、力道十足(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然而,力道的「道」,是完全沒有數據指標的意思,何解會用「道」呢?一般說「程度」、「深度」、「長度」,都含有指標單位的意思,故此,有「加強力度」,加大成效(increase efforts)。又例
「手段」一詞,在臺灣的媒體,是比較罕用的;但在大陸的官方,卻常常聽到。 手段,意指處理事務的方法,表面上是中性的,但實質上是比較偏霸、比較見不得光、比較下三濫的,故有所謂「但求目的,不擇手段」之語。 其實,對處理群眾的方法、航天科研的技術、醫療防疫的流程等等,明明是件好事,官方發言卻說運用了什麼
近這二、三十年以來,港媒慣用「判詞」,而實用文教本也普遍用「演講詞」,錯、錯、錯! 有一次在英文中學監考,發卷後,原來是要考生寫作「演講詞」。我隨即板書: 詞→word 辭→speech 學生看了,也點點頭。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詞與辭,其義迥別。積文字而為篇章,積詞而為辭。 至於
說要學正統的華文,全球都該來臺灣學習,這話原則上是同意的。對於大陸的語文,無論是字的形、音、義,我都討論過不少,而且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討論,理性的、善意的討論。但是,現時臺灣的中文水平,已今非昔比,恐怕是明日黃花啊! 不用說太久遠,臺灣媒體近日經常都出現「致詞」這個詞,而且還用在非常隆重的場合,實在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
曾幾何時,臺灣普遍都應用「力道」這個詞彙,例如:力道強勁、力道十足(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然而,力道的「道」,是完全沒有數據指標的意思,何解會用「道」呢?一般說「程度」、「深度」、「長度」,都含有指標單位的意思,故此,有「加強力度」,加大成效(increase efforts)。又例
「手段」一詞,在臺灣的媒體,是比較罕用的;但在大陸的官方,卻常常聽到。 手段,意指處理事務的方法,表面上是中性的,但實質上是比較偏霸、比較見不得光、比較下三濫的,故有所謂「但求目的,不擇手段」之語。 其實,對處理群眾的方法、航天科研的技術、醫療防疫的流程等等,明明是件好事,官方發言卻說運用了什麼
近這二、三十年以來,港媒慣用「判詞」,而實用文教本也普遍用「演講詞」,錯、錯、錯! 有一次在英文中學監考,發卷後,原來是要考生寫作「演講詞」。我隨即板書: 詞→word 辭→speech 學生看了,也點點頭。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詞與辭,其義迥別。積文字而為篇章,積詞而為辭。 至於
說要學正統的華文,全球都該來臺灣學習,這話原則上是同意的。對於大陸的語文,無論是字的形、音、義,我都討論過不少,而且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討論,理性的、善意的討論。但是,現時臺灣的中文水平,已今非昔比,恐怕是明日黃花啊! 不用說太久遠,臺灣媒體近日經常都出現「致詞」這個詞,而且還用在非常隆重的場合,實在